贵族底色:天才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来自卓克的《科学人物课:冯·诺伊曼》
对于冯·诺伊曼来说,一生最突出的人格基础就是犹太贵族。从他含着金勺子出生,到晚年乘着豪华游艇度假,这种贵族作风在冯·诺伊曼的一生中是一以贯之的。
尽管从客观上来说,当冯·诺伊曼离开匈牙利之后,匈牙利的社会制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贵族的地位和财产不复存在。在美国,其实和别的学者一样,也只能靠自己的教职谋生。但他依然没有为薪水操过心,能让他牵挂的,始终只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身为贵族的这种心理习惯,让他可以免于俗事的烦扰。这可能是相对于其他科学家来说,冯·诺伊曼最大的优势。
第一段贵族教育
冯·诺伊曼,本名其实叫“冯·诺伊曼·雅诺斯”(Von Neumann Janos)。请注意,“冯”和“诺伊曼”都是他的姓,名字叫“雅诺斯”。匈牙利人的名字和中国人很像,家族姓氏“诺伊曼”在前,名字“雅诺斯”在后。冯(Von),这是贵族才有的姓氏。因为他爸爸在担任政府经济顾问的时候成绩非常出色,然后又捐了笔钱,就被国王授予了贵族姓氏,所以他有两个姓。
爸爸作为律师和银行家已经如此出色了,而他妈妈那边更富贵。连他身份显赫的爸爸都入赘在了岳父家,一大家子人都住在一起。冯·诺伊曼的姥爷靠经营农业设备起家,在布达佩斯最繁华的商业街有两排店铺,临街相望。一层是经营用的店铺,他们一大家子人住在二层。这种富有程度,就像今天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两侧各有一排店铺那样。
冯·诺伊曼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标准的精英式教育。
第一段精英教育从他6岁起,到10岁上中学为止。
这一时期,各种家庭教师辅导他学习。仅仅语言一项,就有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英语,每种各安排一位教师。等到长大一点,拉丁语、希腊语也必须学的。
凡是和语言相关的,冯·诺伊曼学得都很好。但是像钢琴、大提琴,虽然也有家庭教师一对一辅导,但他不太喜欢,最高水平就停留在练指法的阶段,击剑更是稍稍练过几次就扔下了。
他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儿是看历史书。这对一个7岁孩子来说,实在显得有点早熟。但是他爸爸却用最极端的方式满足了儿子的爱好——为他买下了一个刚刚双目失明的大庄园主的整个图书馆。这个图书馆里最值钱的一套书是当时德国著名历史学家翁肯(Wilhelm Oncken)的巨作——46卷的《世界史》。
据冯·诺伊曼的弟弟回忆,他哥哥小的时候以一种近乎野蛮的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啃完了这套书。等到他自己长大也去看这套书的时候,发现里面夹满了各种纸条和笔记。而且就算是几十年后,冯·诺伊曼对其中的很多章节还非常熟悉,可以整页整页的背诵。这种凡是他感兴趣的东西就过目不忘的天分,让他受益终生。
在上中学前,冯·诺伊曼家里的惯例是晚饭的时候大家在饭桌上讨论,边吃边开内容分享会。冯·诺伊曼说的大都是在图书馆的收获,妈妈会讲姥爷当年白手起家的故事,爸爸有时候把白天银行里的事拿到饭桌上讨论。他会问孩子们,如果是他们面对某些投资机会,应该怎么做决策?怎么评估风险呢?
有的时候,爸爸的那些德国、法国的合作伙伴也来家里吃饭。在这种商业晚餐中,小冯·诺伊曼也列在席间。虽然他还听不太懂,但这种丰富的、良好的、高级别的环境,就是冯·诺伊曼的童年写照。
换句话说,在冯·诺伊曼上中学前,除了日常的小学课程外,他还要学6门外语、2门乐器、几种运动,每天晚上还要讨论读书心得,偶尔还要分析一下爸爸出的投资方面的题目。
这些听着都让人头大。但实际上,东欧的语言就是杂糅了各种语言的特征,所以学起来很快。
比如,在土耳其这样东西交界的国家,一个会说4种语言的出租车司机并不难找。在这种天然的优势下,匈牙利的犹太贵族还存在一种偏见,他们普遍认为——只会说匈牙利语的人今后不会有好的发展,甚至可能连活下去都难。就这样,冯·诺伊曼的语言天赋没有被浪费,顺其自然的就学会了很多。
父亲给他买下的图书馆,实际是全家的学习中心;父亲组织的各国商界精英的晚餐会,更是一种让他习以为常的活动。所以实际上,这些令人羡慕的贵族生活、令人头脑发涨的各种学习和能力培养,对他来说只是日常生活而已。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自己的基因天赋还非常棒的话,不成为下一批精英都是很难的。
第二段贵族教育
冯·诺伊曼第二段精英式教育,是在布达佩斯市中心的路德中学。
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这所学校是由路德教派成立的。但实际上,在20世纪初的时候,它已经没有太强的宗教色彩了。这所中学的本质其实就是精英式教育。而且在1900年左右,布达佩斯最好的学校全都是这种教育模式。
精英教育虽然好听,但实际是比较残酷的。学校只对最优秀的前10%的学生是友好的,剩下90%的学生上课听不太懂,作业也很难完成。老师会在分班之后,完全放弃这大部分跟不上的学生。而对于筛选出的最优秀的学生,则是尽量激发他们的潜能。
这种教育方式和现在各国普遍施行的公立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对哪类学生友好。公立教育对水平处于中等的学生最友好,只要在难度和速度上稍微兼顾一些,就能让更多学生的文化素质得到整体提升。但公立教育的缺陷也很明显,它容易埋没那些最拔尖的学生。
毫无疑问,路德中学是冯·诺伊曼这种天才的摇篮。这里的老师虽然是中学教师,但实际上社会地位和大学老师差不多。他们大部分都曾经是大学老师,只不过比较排斥科研而只喜欢教学,于是就在大学教职比较紧缺的时候来到了路德中学任教。
冯·诺伊曼的体育老师也是学校的校长,同时也是一位数学家。他最早发现了冯·诺伊曼超人的天赋,就找到冯·诺伊曼的父亲说:你儿子在数学上太出色了,如果不能给他提供更好的数学教育,那简直是在犯罪。如果你不反对的话,由我负责给冯·诺伊曼找家教,而且没有费用。结果,这位体育老师就给冯·诺伊曼找了几个家教。其中一个后来在1945年,还担任了斯坦福大学数学系的系主任。
开玩笑的说,冯·诺伊曼中年发福,体重接近200斤,非常不喜欢锻炼身体,可能也和他的体育课是数学老师教的有关。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这个学校体育老师的数学都是职业数学家的水平。
本来就在精英式学校,还吃着校长的小灶,冯·诺伊曼的数学水平自然是突飞猛进。17岁那一年,他就在《德国数学协会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某种极小多项式的零点及超限直径的问题》的论文。
一般来说,这个学校毕业今后考上大学的优秀学生,走到发表学术论文这一步,大约要等到25岁左右。而冯·诺伊曼,早了8年。
天才扎堆的布达佩斯
你可能觉得贵族的教育条件加上天才智商,造就了冯·诺伊曼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确实是这样,但是并不完全。
因为当我们把视线拉远,会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就在1900年-1925年,就在布达佩斯,就在路德中学,有几位天才科学家同时诞生。其中连同冯·诺伊曼在内的5个毕业生,后来都成了全球物理学的重量级人物。按出生年份,他们分别是——
冯·卡门(Theodore von Karman)
西拉德 (Leo Szilard)
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
维格纳(Eugene Paul Wigner)
泰勒 (Edward Teller)
冯·卡门:创立了喷气推进实验室,火箭先驱,钱学森的导师。
西拉德:在意识到原子能威力之后,说服了爱因斯坦,让他写信给罗斯福总统开启原子弹计划。
维格纳:1963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后来还参与建立了人类第一个核反应堆。
泰勒:氢弹之父,也是杨振宁的博士生导师。
当然,冯·诺伊曼是这些校友中最出色的。
除此之外,还有几位牛人没能在战争中逃往美国。他们包括194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乔治·德海韦西(George de Hevesy),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丹尼斯·加伯尔 (Dennis Gabor),以及和《美丽心灵》主角纳什同获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约翰·海萨尼 (John Harsanyi)。
这种大师在空间和时间上如此高度集中的出现,在历史上都不多见。不得不让人在个人成长以外考虑其他的因素。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心理学家迪恩·西蒙顿(Dean Simonton),对这种级别的天才为什么会诞生有过一个研究。他的结论是,如果一位科学家在青年时期生活环境的多样性越高,今后他能超越同行的可能性就越高。
这个条件,对那个时期路德中学的犹太贵族子女来说非常契合——
首先,社会动荡。一战爆发后匈牙利3/4的领土瓦解,免不了搬家、逃难。而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的反犹太政策大张旗鼓的实施,又难免再次换其他地方栖身。居住地的变化和父母的母语,导致他们必然要掌握好几种语言。后来,他们中有一些移民去了美国,那更是一个全新的秩序。而1930年,美国又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所以对他们来说,贫穷和富裕、战争与和平,在30岁前可能都体会过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一直都在接受最优质的教育。
所以,冯·诺伊曼这样的天才的诞生,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个人天赋、努力、贵族精英式的教育,还因为那个时代大背景提供的不可多得的土壤。类似的情况在文艺复兴的佛罗伦萨、在民国时期的北平,也都出现过。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