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土古”,第1张

聊聊“土古”,第2张
古玉学习交流微信:GUYULINXUN
聊聊“土古”,第3张

古”对于刚刚开始接触古的玉爱好者而言有些陌生。清人刘大同所著《古玉辨》中对于“土古”的解释为:“入土者名曰土古。

我个人认为其实“土古”也可释为“土蚀”,那么何为“土蚀”呢?“土蚀”就是古玉在墓室中受到土壤的侵蚀并在玉器表面留下的痕迹。如图:

聊聊“土古”,第4张

这是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玉瑗,其遗址年代为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

聊聊“土古”,第5张

放大图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玉瑗表面沁色五彩斑斓,沁色深重的部分有沙土颗粒附着,并且已经侵入玉器表面。这种现象一般称为“土蚀”或“土古”。即使用指甲或者尖锐之物也很难轻松将附着在玉器表面的沙土颗粒剔除下来,偶有掉落沙土颗粒的位置,一般都会留下与掉落沙土颗粒所对应大小的凹坑。这是因为当玉器在墓室中受到积年累月的水浸、地热烘烤及重物下压,沙土颗粒缓慢侵入到玉器之中。注“虫洞效应”非此成因。

聊聊“土古”,第6张

故宫藏商代玉嵌件

聊聊“土古”,第7张

玉质已经发生不可逆的化学改变,伴随钙化现象出现,凹陷处有大量沙土颗粒附着,这也是“土蚀”的一种。

聊聊“土古”,第8张
聊聊“土古”,第9张
聊聊“土古”,第10张

通过放大图可以清晰看到,土壤颗粒已经深陷玉器表面。鉴别“土蚀”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放大观察,最好是手持显微镜,倍数在30~80倍均可。通过观察土壤颗粒与玉器的接触面,有没有出现“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现象。如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并没有出现土壤颗粒与玉器接触面有吻合现象,而是土壤颗粒只是以团状或者厚片状的形态贴附在玉器表面,而玉器与土壤颗粒的接触面也未见凹陷,用指甲轻轻一划即能掉落,那么此种现象大概率是人为将胶水涂于玉器表面并将土壤颗粒粘在上面。

目前所见“土蚀”古玉数量相对有沁色之古玉而言少之又少。因为“土蚀”形成条件较之沁色形成条件要更苛刻一些。沁色形成的条件前篇已经讲过,在这里就不赘述。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聊聊“土古”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