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导报》访谈 | 汤文俊:“胜于雄强而不流于野,点画精微而不求其工”

《书法导报》访谈 | 汤文俊:“胜于雄强而不流于野,点画精微而不求其工”,第1张

《书法导报》访谈 

书家简介




汤文俊 1968年生。供职于四川省金堂县文化馆。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书协书法之乡(之城)联谊会理事,四川省书协理事、四川省书协行草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成都市书协副主席、金堂县书协主席。

作品入展第六届“兰亭奖”、第六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四川省“巴蜀文艺奖”金奖、首届全国书法临帖展优秀奖、四川省首届青年书法展一等奖、四川省第四届书法展一等奖、文化部第十二届“群星奖”银奖、四川省第二届书法创作奖“谢无量奖”。



《书法导报》访谈 | 汤文俊:“胜于雄强而不流于野,点画精微而不求其工”,第2张

“胜于雄强而不流于野,点画精微而不求其工”

——汤文俊访谈

□本报记者 黄俊俭

黄俊俭:你在谈到自己的作品入展第六届“兰亭奖”的感受时,曾提到要“拉开距离,独立前行”,请问:你所说的“拉开距离”,是与古人拉开距离,还是与当代人拉开距离,亦或是与古人、当代人同时拉开距离?

汤文俊:这个问题是我在书法临摹和创作实践中想得最多的问题。无论是与古人拉开距离,还是与今人拉开距离,都是一个矛盾的问题:没有深入和继承你无法获得传统经典作品中技法的难度和高度,如果仅仅沉迷于古人,一味的食古不化,带来的结果就是跳不出传统的桎梏而迷失方向。然而,完全无视当代,尤其是对当代各种艺术流派、艺术思想没有借鉴、取舍及融合,就很难形成自我风格,无法展现出当代人应有的艺术精神。

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书法热潮已经经历了40多年,现实引发自己的思考,那就是在传统和现代两者之间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平衡状态,不可有吸取营养的偏差。表面上看似没有拉开距离,其实在无序、有序中已在渐渐地独立前行了。丘吉尔在二战胜利后说:“愈是回顾历史,愈能预见未来。”这句话给我们从事书法事业的作者带来很大的启发,尊重传统,尊重经典,观照当代,立足当代,以此出发方可抵达理想中的目标。

黄俊俭:你认为王铎作品中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视觉冲击力,对当下的创作仍然有取法借鉴的作用,是取之不尽的活水源泉。请你具体谈谈王铎书法对你的书法创作的影响。

汤文俊:在国内,王铎书法的兴起源于河南的“墨海弄潮”,随即而成热潮。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潮渐渐降温并有失去温度的迹象,这种渐渐冷却的原因有许多。主要来说,众多学王铎者,对王铎深入度不够,大多数仅停留在那些缠绕奔放的大草作品中,而忽略了王铎作品中风貌的多样性及技法的高难度,致使很多作者放弃对王铎的深入学习。当然,这里面不排除有时风对学习者的影响,面对王铎作品中难度系数很高的技法技巧,不愿意吃苦,转而投向名利的捷径上,盲目跟风。殊不知,艺术的探索寂寞又艰辛,不愿坐冷板凳,注定会半途而废的。

我自己对王铎的体会是:首先要真正的追问自己的内心,哪种调子的美是符合自己心性所需。我崇尚王铎书法中的壮阔之美、磅礴之美,枯笔干裂秋风,涨墨浓厚、润泽五色分明,这些有“味道”的技法,都是让我努力化为自己腕下的追求,以此来增强自己作品的丰富性。

随着对王铎研究的不断深入,引申出更有价值的全方位探求,其中最重要的是追根溯源。要想弄清楚王铎书法风格形成的根源在哪里,必须逆流而上,穷其源头。王铎点画结构虽取法于三家,即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然而其古厚拙重,力能扛鼎的线质通过颜真卿而直追秦汉——飞腾跳掷,纵横捭阖,大气磅礴,雄强酣畅,这正是中华民族文学、艺术审美的源头。由此,也可以得出:无论你是从历史上哪一个经典作品,还是某一家作为切入点,能抱着追问的态度学习,比之眼里只守着一个局部一个帖,在死功夫中钝化了自己对艺术的敏锐度的学习者来说,高下立判。

黄俊俭:你学书三十余载,个中得失,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你认为,一个人的审美和气质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年龄、阅历的改变而改变,是一种由“表”及“里”的改变。请你回溯一下你的学书之路。

汤文俊:少年时代,我喜欢写写画画,更多的注意力是在绘画上。后来,受我的启蒙老师祝昌勋先生的影响,兴趣渐渐放在了书法上。当时,正是书法热的开端,临的东西就是当时在全国有影响的一些书法家的作品,没有真正的临帖,更谈不上创作,属于野路子,后来才意识到,跟时风的代价太大,要在意识上校正过来是多么痛苦的煎熬。

2003年春,我有幸入何应辉先生门下,开启系统习书之路。何应辉先生宏博清超的艺术风格,高、大、深、新的艺术面貌及力强、气厚、势活的内在涵蕴魅力至深。其人品书艺双绝,对待教学更有独到之处,耳提面命,对我拟定了以篆隶入古,以帖为体,以碑为用,摒秀弃甜,近朴亲厚的学习思路。而我自己也下决心“以最大的气力打进去”,摒弃精致灵巧的面貌而追求质朴、厚重、大气的书风。此阶段用功颇勤,书写中更加注重对书法传统精髓的汲取和经典作品对自身的启发、蒙养和观照。流连于《袁安碑》《石门颂》《张迁碑》《龙门二十品》等碑刻及“二王”、米芾、孙过庭诸家手迹墨本间,尤其醉心于米芾及王铎。对于“二王”正脉更是心摹手追,日日临池。对作品中沉雄深厚、精到婉转、沉着痛快的韵味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偏爱。同时,对自己书法作品中意蕴、章法、线质、用纸、用笔、用墨的体悟和运用更加自如而果敢。临纸落笔,往往放胆直取,力求方圆兼备、开张阔达、朴厚多姿的风貌,直抒胸臆而后小心收拾,作品追求“胜于雄强而不流于野,点画精微而不求其工”的内蕴。

这个时期,对我艺术观改变最大的是通过书法的点画而窥见其背后所反映出的内在美,以前不喜欢的碑帖也开始尝试改变,尽力做到不偏差,而阅历的增长帮助自己从表象往深处延伸,为自我风格的形成打下扎实的基础。

黄俊俭:作为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的书协主席,你的工作思路是什么?近年来,县书协主要开展了哪些书法活动?

汤文俊:金堂,成都东北方向的公园水城,距成都市中心半小时左右的车程,未来两年,高铁更是在13分钟就可以到达市中心城区。

这样一个县城,自古至今充盈着书香墨韵。此地既是李阳冰、黄庭坚、薛绍彭、于右任、贺麟、流沙河等骚人墨客留宝之处,更长期活跃着一大批本土书法家、书法教育者、鉴赏者和爱好者,从党政领导到士农工商,从皓首老翁到垂髫稚子,从学府书斋到市井深巷,书法艺术就像沱江之水,滋养着公园水城的每个角落、每颗心灵。在老中青三代人的薪火相传下,经过多年积淀,在中国书协、四川省书协、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支持和关心帮助下,金堂县于2011年秋被中国书协授予四川省首个“中国书法之乡”荣誉称号,金堂书法由此翻开全新的一页。

在这十余年间,一是把重心放在对会员书内功夫的培养上,协会通过书法沙龙、讲座、笔会、展览,积极参加全国省市各类书法培训,以此提升会员多方面素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中国书协和省书协主办的各项展览中,均有协会的会员摘金夺银,入展入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二是下基层服务。金堂县书协配合县文联、县文旅局参与当地的文化建设事业。以书法艺术的形式为金堂风景名胜区,机关、社区、学校、乡镇进行文化氛围的打造。开展志愿者进基层、文艺支教系列活动,志愿者进学校、部队、乡镇、社区为书法爱好者现场教学临摹示范。近年来,还为驻金堂部队开展书法讲座、书法笔会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书协积极探索与高校的联系互动,金堂县文联、金堂县书协一直与金堂县所在高校——成都文理学院和四川西南航空职业专修学院保持联系互动,常年到四川西南航空职业专修学院开展书法交流活动。从2012年起,每年都与成都文理学院联合举办校地书法联展活动,定期到成都文理学院开展书法培训和交流活动,对成都文理学院书法教育和学生书法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一步的工作,除继续保持开展全面的各类活动外,重中之重是做好书协新老交替,对后备人才的培养,充实新鲜血液,不断持续健康地发展壮大这支队伍。

黄俊俭: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书法导报》访谈 | 汤文俊:“胜于雄强而不流于野,点画精微而不求其工”,第3张

汤文作品

(访谈发表于2023年1月11日出版的《书法导报》第七版)

《书法导报》访谈 | 汤文俊:“胜于雄强而不流于野,点画精微而不求其工”,第4张

黄俊俭,《书法导报》副总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著有《书法访谈录》《军旅书家访谈录》,曾在南宁、苏州、扬州、厦门,以及马来西亚举办个人书法展。

《书法导报》访谈 | 汤文俊:“胜于雄强而不流于野,点画精微而不求其工”,第5张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书法导报》访谈 | 汤文俊:“胜于雄强而不流于野,点画精微而不求其工”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