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三百问》236. “玄德”能“与物反”吗?“大顺”是“自然”吗?

《道德经三百问》236. “玄德”能“与物反”吗?“大顺”是“自然”吗?,第1张

236. “玄”能“与物反”吗?“大顺”是“自然”吗?

           (第六十五章)

“知此两者亦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这最后一节问题较多,如“两者”是指谁?何谓“稽式”?“玄德”能“与物反”吗?“大顺”是“自然”吗?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知此两者亦楷式’,两者,谓智与不智者。常能智者为贼,不智者能为福,是治身治国之法式也。'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天也。能知治身及治国之法式,是谓与天同德也。'玄德深矣,远矣’,玄德之人深不可测,远不可极也。'与物反矣’,玄德之人与万物反异,万物欲益己,玄德施与人也。'乃至于大顺’,玄德与万物反异,故能至大顺,顺天理也。”说“两者”是指“智者”与“不智者”;“稽(楷)式”是法式;“玄德”与万物反异;“大顺”是顺天理。

王弼注:“稽,同也。今古之所同则,不可废。能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反其真也。”注解不到位。看现代名人学者的解释:

余秋雨翻译:“知晓这两点,也是一种范式。永远尊重这种范式,可叫'玄德’。又深又玄之德,与具体事物相反,却是达到大顺之德。”(余秋雨:《老子通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92页。)没有说明“两者”是谁;“稽式”是范式,“范式”又是什么意思呢?“玄德”与具体事物相反。“大顺”是大顺之德。

南怀瑾解释:“两者”是指“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稽(楷)式”是指一种格式、公式、原理、和原则。(南怀瑾:《老子他说》续集 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289-292页。)“玄德”和“大顺”不确切。

陈鼓应今译:“认识这两种差别,就是治国的法则。常守住这个法则,就是'玄德’,'玄德’好深好远啊!和事物复归到真朴,然后才能达到最大的和顺。”(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05-306页。)他的注释:两者:指上文“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稽式”是法则;“与物反矣”的“反”是反复、返回;“大顺”是自然。

刘笑敢认为:“本章对下主张'愚之’,对上主张以'不智’治国。这是主张上下不以心智、谋略相对相交,也就是彼此真诚相待,坦诚而处。这与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自然秩序是完全一致的。这种做法和一般的治国方法不同,所以是'反’;但是'反’可以达到大顺的结果。”(刘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637-638页。)他认为“玄德”是与“一般的治国方法不同”;“大顺”是“世俗之'正’所达不到的更高境界。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这一句主要理解“两者”是指谁?何谓“稽式”?“两者”当然是指“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这两种治国方法。稽,本义是停留、阻滞。作动词有治理的意思。如《书·梓材》:“若稽田,既勤敷菑。”“稽田”即治田。“稽式”就是治理国家的模式或法则。下面翻译就好办了:知道这两种是完全不同的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好。经常知道并牢记“不以智治国”,杜绝“以智治国”,就叫做“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玄德”分别在第十章和第五十一章都有相同的原文:“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说的是“道”的德行。然而,以道治国的人,能够知道有“以智治国”和“不以智治国”两种不同的模式,并坚持“不以智治国”就具有“玄德”了。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因为,具有玄德的统治者必须在才学上博大精深,看问题能高瞻远瞩,与普通的统治者相比,行为是完全相反,或者说与众不同的。

“与物反矣”,通行翻译是“与万物同返于道”。“玄德”是说人。人与万物同返于道,说不通。“与物反矣”的“物”还是指人。有玄德的人与普通人不一样。普通人喜欢“以智治国”,玄德之人“不以智治国”。

“不以智治国”很难。但若能坚持实施,克服困难,“然后乃至大顺。”然后,才能达到大顺。“大顺”是什么意思?“大顺”的反面就是不顺。“以智治国”社会动乱,肯定不顺;“不以智治国”虽然很难,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够大顺——社会稳定,天下太平。

本章文理通顺,讲的就是一个治理国家的道理。先说,道者治国方法;再说“民之难治”的原因;最后再强调以道治国才能大顺。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道德经三百问》236. “玄德”能“与物反”吗?“大顺”是“自然”吗?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