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曾戴过一个“头套”?如今的大佛与盛唐相比差距有多大?

乐山大佛曾戴过一个“头套”?如今的大佛与盛唐相比差距有多大?,第1张

阿中说文史

1990年,一批专家汇集到乐山大佛脚下,他们将对大佛进行一次有史以来最全面的体检,也正是这次体检,让世人得以窥见大佛身上所掩藏的众多秘密

据记载,乐山大佛始凿于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最初的发起者是一位叫做海通的僧人,海通死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继续主持修建事宜,中途章仇兼琼因调任长安,工程被迫暂停,直到40年后,新一任节度使韦皋接过续建的重任,历时90年,经三代匠人的努力,大佛终于建成。

通海和尚雕像

1984年,一块位于大佛右侧临江崖壁之上的摩崖石刻意外被发现,从碑文得知,此碑居然是唐代的作品,雕凿于803年,也就是大佛建成的那一年,碑文作者正是大佛的最后一任建造者韦皋。根据碑文,世人终于确定了乐山大佛的真正名字——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

1200年的时光改变的不仅是大佛的名字还有它的面貌。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乐山大佛,是2001年修复后的版本,那么,盛唐时代的大佛到底是何模样呢?

据传,通海和尚当年为了建造乐山大佛,曾对多地的佛窟造像进行过考察,最后,他以嘉州能仁院摩崖石窟中的一尊倚坐佛像为蓝本,设计出乐山大佛的图样。可惜,无论是那尊倚坐佛像,还是通海的设计图稿,都已不知所踪,研究人员只能重新回到大佛本身,希望借助现代科技寻找线索。

事实上,大佛每经过一次修复其面貌都会发生一些变化,1200年来,大佛经过了多少次修复,又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呢?

目前已知最早的乐山大佛照片,应该是英国的立德夫人1899年拍摄的一张近景照。通过对比不难看出,19世纪末的大佛与今天的大佛,五官轮廓存在明显的区别。

第二张照片是法国人色珈兰1914年拍摄的,拍摄当天,凌云寺的僧人正在对大佛进行修复,这也是近代以来第一次有据可考的大佛修复记录,与现在的大佛相比,当时大佛的发际线是平直的,并且螺髻正中位置,有一空白凹陷处,不知是原本的设计,还是螺髻脱落所致。

很明显,照片中的大佛损毁十分严重,鼻子和右耳都没了右眼处有一个硕大的坑洞,不怪呼色珈兰在他的考察报告中如此评价道:

“像虽巨,然已剥落不堪,不足与言考古,更不足与审美也。”

接下来,是一张拍摄于1925年左右的照片,这应该是大佛修复后的模样。大佛的右耳仍然缺失,但右眼上的坑洞和螺髻间的空白处均已被填满,大佛的鼻子也重新装上,但不得不承认,修复人员的手法和审美不太行,使得大佛的五官和神态,看上去十分僵硬,让人不忍直视。

1925年的照片

或许正因为如此,一位叫陈洪范的地方军阀,决定出资几千块大洋,对乐山大佛再次修整。不料,这次修复的结果更糟,不但没有恢复大佛往日的荣光,反而将大佛头部的原始面貌彻底毁掉

他们居然给大佛做了一个“头套”

怎样一副“头套”呢?修复者把一根根石条贴在大佛的头部,围了整整一圈,鼻子用石条做不出来,就画了一个上去,然后又用红丹粉把大佛的脸颊涂红,远远看看去,哪里是什么大佛,分明就是一个没有鼻子的红脸关公

大佛刚修复好不久,一场更大的灾难降临了——陈洪范本人被另一个叫杨森的军阀击败,为了炫耀武力,杨森率领着一队炮兵对来到大佛对面的河滩上,把大佛当作靶子直接一顿狂轰滥炸,大佛的左眼当即就被打出了一个窟窿。

直到1930年,大佛才终于迎来一次较大的维修,人们把陈洪范搞的那个头套敲掉,将原本平直的发际线改为了弧形,然后给大佛安上了一个木头鼻子,木头吸水,很难保持干燥,容易滋生霉斑,自此大佛的鼻子就经常发黑。

上世纪30年代的大佛

60年代以后,人们又对大佛进行了几次或大或小的修复,这些都让大佛的面貌发生了细微的变化。1962年的那次修复中,工作人员发现,大佛的右手手背居然高出左手1.8米,且右手手背以下残缺不全,据此,有人提出,大佛的右手原本应该是仰式,手心里可能还握着一颗摩尼珠,后来因为手指损毁,人们不知原貌,误将其改成了扶膝的手势。

然而,还未等大家得出结论,大佛的右手在几年后的一场暴风雨中被毁。在随后的修复中,有关领导为了让左右手的高度持平,做主去掉了右手高出的那部分岩石,自此,再想研究右手的原貌就变得愈发困难。

1990年的大体检中,人们通过现代技术对大佛的头部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和检测,结果表明,大佛的原貌损毁非常严重:其右眼处存在一个高2.5米、宽和深约为1米的窟窿;头部右侧靠近耳朵的部位已经不复存在;鼻子右侧及右嘴角有一个三角形破损;左眼睑也有一个长约2米的破损;另外,大佛的眉毛、嘴唇、下巴等处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就连两侧的耳垂也是后人用木头补上去的。

由此可见,大佛的原貌早已消失殆尽,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一副修整多次后的“新脸”。

在对大佛发髻的探测中,研究人员又有了一个新发现:大佛的头顶并非岩石雕成,而是由一些捶灰、外加石灰黏土一类的物质堆砌而成,然后再将条石雕成的螺髻逐一码在上面

条石雕成的螺髻

可以看得出,其中的一些螺髻是后来补上去的,与周围贴合得并不紧密,导致大佛的头顶出现许多缝隙,只要一下雨,雨水就会顺着这些缝隙渗透下去,最终从大佛脸部那些破损的伤口流出,造成大佛“泪流满面、口水鼻涕直流”的尴尬景象。

据记载,大佛身上原本披着袈裟,如今也丝毫不见踪影,只剩下光秃秃的基岩,并且风化严重,除此以外,大佛的手指、小臂、足部,甚至足下的踏座都被多次修补过,这就意味着,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大佛,除了“骨胎”以外早已不是盛唐时的原作了

大体检中,人们还在大佛周围的崖壁上,发现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孔洞,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难道是当年雕凿大佛时搭建脚手架留下的?一些孔洞里,残留着不少瓦当残片与建筑材料粉末,热释光测定结果显示,这些瓦当中年代最早的距今竟有1200年,与大佛诞生的时间几乎一致。

孔洞里的瓦当残片

接着,人们又在大佛的足前、手臂、腹部、肩部等处,发现了柱洞,其中,大佛双肩上的柱洞直径更是达到了1米以上。此外,在一些崖壁上,还留有疑似屋檐的痕迹,种种迹象表明,大佛周围曾存在过一定规模的建筑,其建造年代与大佛的诞生时间相当。

孔洞与屋檐痕迹

结合史料,专家推测,这应该是一座罩在大佛外面具有保护性质的楼阁,名曰“大像阁”,又名凌云阁、天宁阁。关于这栋阁楼的描述,最早见于唐代嘉州知事薛能所写的《题凌云诗》,此后北宋苏东坡、南宋陆游等著名文人的诗句中也提到过大像阁的存在,大像阁后来为何消失了?主流观点认为,摧毁大像阁的罪魁祸首可能就是宋元战争

大像阁复原图(图片来自乐山大佛博物馆)

根据残留的柱洞、梁孔,以及屋檐痕迹,建筑学家杨鸿勋和他的团队通过数字技术,复原出大像阁的模样:那是一座气势恢宏、高达七层的楼阁,与两侧的天王殿一起,置于莲花宝座之上。

大佛复原(图片来自乐山大佛博物馆)

坐落于楼阁之中的大佛,一改如今的沧桑之态,全身绘以丹彩金粉,身披金色袈裟,脚踩莲花台,面如满月,宝相庄严,垂眉低目,嘴角微扬,静静地端坐于江水之畔,阅尽潮起潮落、人世变迁。

条回复楼主关注回复刚刚全部评论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乐山大佛曾戴过一个“头套”?如今的大佛与盛唐相比差距有多大?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