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斋|李商隐《筹笔驿》读记

静心斋|李商隐《筹笔驿》读记,第1张

静心斋|李商隐《筹笔驿》读记,第2张

筹笔驿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静心斋|李商隐《筹笔驿》读记,第3张

读    记

        首联扬起,在“猿鸟犹疑”、“风云为护”的衬托下,高调写武侯之才能。
       这里用了两个意象来表现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一个是“猿鸟犹疑”,畏惧“简书”,诸葛亮虽死、威名犹在,连猿鸟都心怀敬畏。一个是“风云常护储”,诸葛亮生前建立的军营(胥,即军营的篱栅),风云都常来看护。这两个意象,把猿鸟和风云人格化了。古典诗歌中,常有“众宾拱主”之法。李商隐这首诗的首联,用的就是这种手法。首联这两句,没有直接刻画诸葛亮,而是化实为虚、只是通过猿鸟风云的状态来突出诸葛亮的善于治军,使人凛然复见孔明风烈。
       这里有件事情需要说明一下:意向的运用,不能生扭,即表象和寓意要相吻合,都要符合所要表达的内容。
       比如首联上句的“猿鸟犹疑”,从表象上看,猿鸟犹疑所畏惧的、乃是山势之险峻,那么作者由此突发奇想:鸟是因为诸葛亮的“简书”而“犹疑”。下句的“风云”,用了一个“常”字,这就很贴切了,因为风云不是每时每刻都有。风云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现象,作者也突发奇想:风云因敬慕诸葛亮,在其去世之后,依然常为胥。
        这里,用猿鸟犹疑”、“风云为护”这两个意象,也表现出了筹笔驿地势的险要。
        同样一句话,运用意象,比直接用赋笔的好处是,表现出的意思和意境比较丰富,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也比较大。
       如果筹笔驿是在一马平川的平地,那么用猿鸟犹疑”、“风云为护”作为意象来运用,就可笑可了。
       所以,意象的运用一定要表象和寓意合二为一。
        左之左之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一句诗,好比是烙饼,层次越多、包含的内涵越多,就越有味道。如果一句诗,一眼望去,就那么一层意思,那么就不耐品,也失去了味道。
        颔联一笔抹倒,“徒令”、“终见”,写武侯纵然才高,终不过付之东流,令人更生痛惜之心。
        首联和颔联,采用了鲜明的效果对比的方法。打个比喻:首联就好像给人展现出了一件美轮美奂的物品,而颈联就好像当着人的面,把这件美物残忍地打碎。这件物品越是精美,被打碎后,人们就越会扼腕痛惜。
       颔联也用了两个意象。上句是“上将挥神笔”,是承上联而写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下句是“降王走传车”,寓意蜀国灭亡。而“神笔”和“走传车”,将一个意气风发的形象和一个失魂落魄的形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加上“徒令”、“终见”两个词,令人对诸葛亮的才能更加惋惜。
        颈联上句承首联、下句承颔联,交待颔联抹倒的原因(无命),与罗隐的“运去英雄不自由”意同。
        首联神夸诸葛亮、颔联一笔竟然抹倒,那么人们就会生出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然而然地引出颈联、写出原由:虽然诸葛亮有管仲、乐毅之才,但独木难支。“关张无命”只是运用了一个意象,来表达蜀国的运气不佳。
        尾联合而揭出“恨”字,令人更生痛惜之情。
        朱鹤龄对这首诗大不以为然,认为颔联、颈联“以初盛之法背谬极矣”,真乃腐儒之见。谋篇岂有固定之法乎?
        总之,这首诗,首联高扬、颔联抹倒、颈联议论,尾联感慨,跌宕起伏、一气呵成。

静心斋|李商隐《筹笔驿》读记,第4张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静心斋|李商隐《筹笔驿》读记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