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宁海】胡克均 | 缑城解读

【文化宁海】胡克均 | 缑城解读,第1张

【文化宁海】胡克均 | 缑城解读,第2张

自西晋太康元年(280)置县,县治(县衙驻地)历经两废三迁。晋治白峤,唐初治海游,唐永昌元年(689)设治广度里。当时修建了一座供官员办公、军队驻防的堡,名曰缑城。然而后人,直到当代人,却不知其名的初衷和内涵。

据宁海地方志记载:缑城座落在广度里山隍堂北侧,即今宁海县府所在地及周边之处。东起水角凌、西至市门头、南起中街三隍堂,北至秧田头。周围长600步,设东、南、西、北四门。“步”是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六鲁班尺曰一步,600步相当现在1000米左右。折算成面积,大约100余亩。

最早解读“缑城”者曰:当年建造缑城时,城墙位置、大小规模难以确定,时值隆冬,天降大雪,忽见一只猴子在雪地上绕地而行,时人见之,以为瑞兆,遂以猴之脚印筑城,名曰“猴城”。因“猴”字从“犭”傍,其字不雅,则改“犭”为“系”,名曰缑城。

上个世纪80年代,宁海修了三部地方志,其中1988年版《宁海县地名志》和1989年版《宁海城关镇志》都否定“猴城”之说,并对缑城之名的由来及内涵进行了论证,说缑城之名始于明朝中后期,方案解禁之后。为纪念方孝孺,弘扬方孝孺宁死不屈的硬气,以方孝孺的故里“缑城”命名县城。

据现存最早的台州地方志,南宋《赤城志》第二卷《乡里》载:宁海(辖)六乡,十九里。其中朱开乡在县东北七里,管辖五(里):广度、辟邪、时康、堠城、横溪。该书第四卷《辨误门》又载:郡(台州)依山濒海,易以捍守,自晋唐间尝经孙恩、袁晁,裘甫、刘杜之扰,至本朝(北宋)宣和(年间)复罹睦寇(方腊)余孽,故五邑聚落,往往以城寨、营栅、屯戍得名。如临海之新城、黄岩之汉城、宁海之缑城,则以城名。

据《赤城志》记载而知:上述两书的考证俱错误。缑城之名不是始于明朝中后期,方案解禁之后,早在南宋,可能远在唐朝,宁海县治即称缑城。方孝孺的故里名堠城里(今宁海大佳何镇溪上方)在唐、宋时堠城里与广度里同属宁海县朱开乡管辖。缑城之名决不是从堠城迁移和演变而来。

上个世纪90年代,鄙人在宁海版的一些书报上多次看到有人说缑城之名源于河南缑氏山。据道教传说:周灵王之子晋,得道成仙,自缑氏山(今河南偃师)驾鹤南飞桐柏山,成为主管南国水土的仙翁。一些热爱乡土的宁海人考证:宁海野鹤湫一带,古名桐柏山,是王子晋隐居之处,缑城由河南缑氏山而得名。撰稿人的动机和胆魄值得赞赏,然而其论点和论据登不了大雅之堂。

据《辞海》释:“缑”,刀剑等柄上所缠的绳;“城”,凭籍有利的自然条件,经人为挖沟、垒土、筑墙,形成堡障,以资固守之处,其内曰城,其外名郭,近代称郊。顾名思义,缑城者,军事要塞也!综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名城,大都兴建在交通要道、依山傍水、宜守难攻之处。

广度里,位于宁海县域的腹心,地处浙东南下台州、温州的交通要道上,南濒洋溪,东西两侧与山丘相接。离广度里二、三里之外,东有白峤岭、南有黄土岭、西有山河岭等隘口,或两山夹峙,或依山傍水,宜守难攻,是广度里外围的一道天然屏障。北面则是一处宽广达三、四十里的平原,原野上河流纵横、村落密布,既可为县城提供劳力、粮食、蔬菜,倘遇外敌入侵,则是一处缓冲之地。由于有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所以宁海的先人选此筑城设治。

广度里还有鲜为人知的人文因素。我们中国人自古信仰儒教,奉《四书·五经》为经典,以其中的《易经》为圭臬,观察、阐析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即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把“八卦”中的风水作为人类生产活动、择居建房、造桥铺路、行旅经商、行军打仗、安营扎寨、修建城堡······的行动指南。

庸者说它是迷信思想,其实此书寓涵高深的哲理,是中国古代一部辩证唯物思想的名著。宁海地处天台山脉的东麓。古代宁海人从《易经》中获得启迪和感悟,发现宁海的山水皆发源于天台山,位于宁海、奉化、新昌三县交界处的第一尖,不仅是宁绍台三地区的分水岭,而且也是宁海境内三门湾水系与象山港水系分水岭的发源地。

第一尖中的一脉自马岙向东延伸,其名称依次是:山隍岭-鹿颈峧-香山-莘岭-山河岭-广度里-白峤岭-杜鹃山-帽峰山-铜岭-茶山······进入象山,然后入海,形成舟山群岛。这条山系南坡之水流入三门湾,北坡之水流入象山港。

这条分水岭虽然逶迤曲折,但却轮廓鲜明,惟广度里(现名跃龙街道)附近,突然跌宕,似若中断,若仔细观察,在山河岭与白峤岭之间则能发现有一条高于地平面数公尺不等的山脊岗,自西而东形成当今宁海的西大街-中街-东大街。这三条街的南面之水流入三门湾,北面之水流入象山港。这三条街是广度里地段南北的分水岭,其中心点和制高点在中街的山隍堂。代宁海人把这段分水岭视为宁海的一条风水线,山隍堂是宁海南北分水岭的枢纽。

为了保护这条风水线,在山隍堂分水岭北侧建缑城作县治,在缑城的两侧兴建了城隍庙(今原址仍在)、东岳庙(今城中小学址)、文庙(今宁海宾馆址)、武庙(今机关幼儿园址)。在东门口造了花楼殿,在西门旁建了西山殿。当年缑城布局的设计者,洞悉人们大都信仰宗教、畏惧神灵的心态,因此,把缑城附近所有辅助性建筑都建成具有宗教色彩的庙宇,企盼借助神灵,威慑不法之徒,保护宁海这条风水线,维护宁海的生态平衡、社会安宁。

这一组以缑城为核心的四庙两殿、布局均称的建筑群,把整个县城打扮成形似一只有四足两耳、气势雄伟的司母戊大方鼎(俗名四脚香炉),屹立在横贯广度里的南北分水岭之上,年年、月月、天天仰祭苍天、俯祀后土,企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日月几何,斗转星移。唐城宋庙,久经沧桑,渐处塌圮。元朝末年日本发生内战,一些败兵之将,无法在日本谋生,亡命中国,他们在中国东南沿海以经商为名进行劫掠,倭寇之患从此降临中国。

浙江距离日本最近,自古经济发达、人众物殷。宁海地处浙江中部,依山濒海,是锦绣江南的鱼米之乡,是倭寇最理想的掠夺之地。明朝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再加内外勾结、狼狈为奸,寇患日益深重,民不聊生。

为了防御倭寇的骚扰劫掠,明嘉靖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1552-1554)在县令林大梁主持下,以唐朝的缑城为核心,修筑了一座新城(新缑城),请当时临海籍状元秦鸣夏撰写《新城碑》以记其事。此城周长1541丈(合现在5140米),高2丈4尺,厚1丈8尺,设靖海(东门)、迎熏(南门)、登瀛(小南门)、登台(西门)、拱辰(北门)、望阙(小北门)六座城门。

每座城门之上,俱建戍楼设兵驻守。环城外侧则开凿了一条深1丈、宽1丈5尺的护城河。每座城门之外的护城河上建有石桥,供内外交通。此城墙及护城河的遗址即今跃龙街道的环南西路-环南中路-环南东路-环城东路(其中一段)-环城北路-北大街-环城西路的所在地。

在宁海的历史上,对缑城的解读众说纷纭:或说由“猴城”改名,或说乃“堠城”演变,或说源自河南缑氏山,俱为误读。其真正的内涵:缑城是依山傍水、宜守难攻的军事要塞,缑城是三门湾水系与象山港水系分水岭的枢纽。明朝嘉靖年间为防御倭寇而修建的新缑城是唐宋缑城的延续和发展,是宁海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作者:胡克均

编辑:紫岚

|   缑城拾遗  弘扬历史 |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文化宁海】胡克均 | 缑城解读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