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浩:预修重于抢修 |《至精至善》

邢浩:预修重于抢修 |《至精至善》,第1张

邢浩:预修重于抢修 |《至精至善》,第2张

邢浩:预修重于抢修 |《至精至善》,第3张

邢浩,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焊装车间工长,高级技师,被授予“青岛工匠”“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市首席技师”等称号。

1981年8月8日,邢浩出生在吉林省白城市;2001年,进入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习微电子技术专业;2003年7月,到一汽-大众一厂焊装车间实习;2004年底转正,在一厂焊装车间当操作工;2006年4月,自修长春工业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

2005年11月,他从400多名操作工中脱颖而出,以第1名的成绩成为一名维修电工,次年成为一名机电技工。此后15年,他通过自主设计改造,相继为一汽-大众解决18项重大难点问题,累计节省成本1330万元。

2016年9月,他通过一汽-大众电气技师14项专业能力评估,匹配率122.64%,是一汽-大众公司开展技师评估以来的最高分。2017年3月,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成立,他举家迁移青岛,带领维修团队开展重大改进项目50余项。

2015年,他被聘为一汽-大众兼职培训师。他先后编写培训教材5本,翻译德语图纸1套,带徒弟11人;研发并实施8项先进工作方法,完成机器人程序备份等4部流程标准化手册。

2018年,他开始负责焊装车间及青岛分公司创新工作室。迄今,他带领工作室成员获得国家专利54项、山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5项、省市级创新创业大赛3项。

2017年以来,他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明专利1项,正在申报实用新型专利7项。

1981年,我出生在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小时候在白城长大。2001年,我进入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习微电子技术专业。

 

2003年7月,一汽-大众到学校招聘。经过笔试和面试,全班49人中的前20名获得实习机会,我也在其中,被分配到奥迪C5下部线。后来,一汽-大众准备生产奥迪C6,新车型生产线需要支援,我们这批成长起来的高职生被择优录取去支援新车型。2004年底,我正式转正,在一厂焊装车间(奥迪C6生产线)当操作工,仍在焊装下部线班组。

 

2005年11月,工段要从400多名操作工中选拔1名维修电工。考试分为笔试和实操两部分,我以综合成绩第1名入选。虽然干的是技工活,但仍在操作工岗位,被称作学徒。

 

5个月后,一汽-大众实行工资改革,允许大家考机电技工。我因转正还不到3年,不具备报考资格。我主动争取机会:“我从事技术工作已有很长时间,能否给我一次机会?考上就用,考不上就不用。”

 

车间党总支书记很重视技术人才,答应给每个工段1个名额。通过考试后,我成为一名机电技工。

 
邢浩:预修重于抢修 |《至精至善》,第4张
邢浩:预修重于抢修 |《至精至善》,第5张

独当一面

 

2006-2016年,我一直在一汽-大众一厂焊装车间工作,参与了奥迪C6、奥迪C7、奥迪B9新项目,对一汽-大众首个异地新工厂项目(成都NCS项目)进行支持。

 

其中,前3年是我技术积累的最主要阶段,我逐渐从新人成长到能独当一面,因为在奥迪C6下部时,下部所有的设备都由我主修。

 

2006年,工厂引进新设备,包括在新线增加了一些OVERHEAD设备。这是一汽-大众焊装车间引进的第一个NC(数字控制)技术。

 

设备从韩国进口,能自动抓件和放件,相当于移动机械手。

 

此前,我们接触的都是机械电气,从没接触过数控技术。韩国工程师来安装时,工段派我和另一名技师跟着安装调试,了解设备属性。只有自己先学会设备,才能够知道如何维修。我们用了1年多的时间学习,逐步掌握了设备性能。

 

2007年底,工厂要提升产能,从320辆/天提升到450辆/天。要求提高自动化率,加快生产节拍,需要在生产线上新加一台机器人工位。

 

项目外包给了柯马(COMAU),我们跟着设备厂学习,他们负责硬件安装,我们进行调试(练手)。之前,我们只是在应用层面了解机器人,不知道各IP如何匹配,网络如何联通。项目完成后,我的自主调试能力得到了提高,对设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倘若出现故障,维修人员懂得原理就更好处理。我们中间也遇到过各种问题,例如机器人突然不动,网络中断控制不了机器人或者附属设施等。我们经过梳理思路,学习了解,终于弄清楚了原因。作为维修技术人员,我们必须在出问题前就发现问题,从而更有底气面对各种故障。

 

2009年,我被调往焊装成本中心(现维修中心),中心约有20人。从技术层面,成本中心代表车间最高水平,当车间遇到疑难重大问题时,便安排成本中心来解决,其他一般问题则交给生产线维修人员解决。

 

我在生产线时只需解决一些现场问题,而到维修中心后需要深入研究设备,把设备属性从头到脚摸清楚。我一边自学,一边参加工厂培训,同时自主建试验台,通过试验提前验证问题。有些难题当场解决不了或者找不到原因所在,就回到实验室复盘研究。

 

这期间,我的维修思路有了本质变化,并从维修中心技术专家处学到很多技术知识。

邢浩:预修重于抢修 |《至精至善》,第6张

研究视觉引导设备,邢浩(右一)现场开展技能培训


例如当焊装升降滚床的接触器BL20出现故障,如果我是在生产线,只需操作它移动就行,出现故障由维修中心解决。但现在,我首先要判断它是否坏了,其次是思考如何快速解决问题。

 

我刚开始没有任何头绪,不知道部件为何损坏、坏在哪部分。通过查阅资料和向资深技师请教,因为正好有一名技师专门研究滚床,经过断电、重启、配置,我马上就把接触器修好了。

 

维修技师的作用被充分体现出来。那段时间,我接触的都是专项技术专家,有的负责机器人,有的负责焊接设备,有的负责变频设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技。这些技术专家都是2000年前甚至20世纪90年代参加工作的资深工人。

 

接着我开始独当一面。2010年,奥迪C7现场出现自动夹具报警,经过更换模块、阀岛和阀座后,问题源头还是没找到,眼看就要影响正常生产。

 

我就到现场研究,从头开始梳理,初步判断故障与外部因素有关。故障不是很直观,由于是背板式阀座,我只是换了上面的模块,没有考虑到背板有问题。

 

按照整体维修思路,我逐步排查,最后查明是接地线因短路而造成报警。我大约花了40分钟便解决问题,恢复了生产,后续对阀座进行了改进。

 

支援成都工厂

 

2010年10月,一汽-大众产业布局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第1个异地工厂,也是第3个工厂——成都分公司成立。

 

新建厂部分员工来自被并购的川旅厂(四川旅行车制造厂),从技术到管理岗位都缺人,需要支持。车间领导问我们谁能去,当时我年轻,还没成家,觉得应该为公司发展作些贡献,便报名参加。

 

经过选拔,我成为第一批技术支援者。确定要去成都时我刚结婚,回想起来,对爱人最为愧疚。结婚第二天,我俩去大连度蜜月,在火车上就接到去成都的电话。其间,成都分公司车间领导打来3次电话。好在爱人很支持,她说:“要是不让你去,可能后悔一辈子,毕竟这种机会不常有。”

 

机电技工一厂和二厂与我同去的分别有8人。此前,我从没离开过东北,去过最远的城市是沈阳。去成都前,我们先被派到二厂(主要生产宝来)实习2个多月。

 

刚到成都时我对天气很不适应,由于空气潮湿,身体长了湿疹。新工厂还是一片空地,我在焊装门盖线。因为我既有一厂奥迪品质经验,又有二厂宝来工艺经验,再加上维修和管理经验,便全程协助他们建焊装线,根据图纸配合生产人员落位,指导他们调试。

我们有过新项目经验,但没有新建工厂经验,当时NCS(新速腾)项目一度可能拖期。我们就把它作为一个新项目,对他们进行全面指导。从工艺、设备安装调试到问题梳理,我们付出了极大精力。

 

前半年主要进行工艺培训和指导,提出隐性问题,让供应商在初期就解决掉,避免生产中出现类似问题。后半年安装调试设备,主要提供技术支持。在设备调试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我们给他们提出建议。

 

但在一些问题上,例如VSC(预批量中心)调整夹具时,我们产生了分歧。对方认为按照图纸标准做没问题,但我们表示如果这样安装,后期使用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问题,因为我们有前车之鉴。在指明这种固定方式会造成何种缺陷的情况下,我们列出了必改项目清单。

 

事实证明,我们要求的必改项目和重点工位,后期没有出现问题,但没按照建议修改的一些项目,确实出现了问题。经过整改,后期才稳定运行。

 

SOP前我们还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焊钳造成门盖表面鼓包。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车身镀锌层打没了。虽然表面平了,但这种做法会影响后期的防腐性。我们便把解决方案聚集在前盖的焊钳上,使得一面是平的电极板,另一面用焊钳焊,解决了表面鼓包的问题。

 

成都分公司的操作工都很年轻,在技术方面属于新人。我们对他们进行培训,教他们动手操作,将技术问题整理成操作指导手册,并配好照片和注释,让他们按照手册操作。现在,这些年轻人都已成长为技术专家。

 

我对成都分公司进行了15个月的技术支持,保证焊装门盖线顺利达产。通过这次异地支援的经历,我的眼界和思路得到了拓展,对后续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师从金涛

 

2012年初,我回到长春一厂,仍在焊装维修中心负责奥迪车型,当时奥迪C7刚完成SOP。就电气而言,从这款车开始,奥迪采取了新标准,我们需要重新学习。

 

我回来时,一汽-大众的统一培训已经结束。我花了半年多时间,从同事或其他厂借来资料学习研究,掌握了新标准。

 

具体来看,老标准使用铜缆宽带,靠家用网线硬线连接,新标准改为光纤宽带,采用Interbus通信方式。老标准使用固定的SWAC面板,顶上全是按钮,一个按钮代表一个意思,而新标准只有一个西门子WINCC操作面板,面板通过网络设置,每个画面上有很多按钮,需要软件编程来实现。而且每个界面都有很多按键,由于都是德文的,每次切换容易混淆,后来才导入中文。

 

2012-2014年,我一直在奥迪C7生产线负责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全员生产维修),包括设备维修和全面效率维修,同时从事一些辅助管理工作。


带我的师傅是金涛,他是焊装一车间维修工段工长,带领40多人,202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是我们的榜样。金涛老师朴实憨厚,做事认真踏实,工匠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跟着他做了几个大项目,其中有些属于设计缺陷攻关改进。

 

例如烘干炉改造。由于中间没有接触器,烘干炉门盖涂完胶,经过烘干固化,要把两个件粘上,但烘干炉设备不能一直转,需要有工件加热,因此需要一个控制器。

 

这个进口设备安全性不完善。一旦过载,没有保护就会出现器件着火的情况。金涛老师带着我们一起研究:在中间加一个接触器,到一定负载后就跳闸,就不会存在着火问题,这样就解决了问题。

 

还有程序控制问题。当时主焊出现抱闸打不开的情况,抱闸不打开电机就不能动,整个框架动不了,激光焊工位就无法工作。经过研究,我们发现通过程序短接,可以将抱闸打开,通过点动控制,逐渐把设备升起来,重新更换抱闸。

 

金涛老师的分析能力和改进思路都很强。他带着我们找到问题,修改程序结构并解决问题。按照原来的程序控制,一旦有问题就动不了。经过优化程序,通过复位键,即使抱闸出现问题,设备也能到位。

 

这3年来,我也一直在研究如何通过改进程序,保证现场设备运行得更好、寿命更长、故障率更低。经金涛老师指导,我动手完成,再验证效果,改进了很多项目。平均每年产生实际效果的改进项目有20多项,还有一些车间及公司层面的合理化建议和KVP(持续改进)项目。

 

2015年,我解决了奥迪C7激光在线测量工位节拍提升问题。车进到工位后,需要等待两边的滑台,滑台到位后将车锁死,在线测量机器人才能拍照,检测车的尺寸是否有偏差。

 

有人设想过,能否让滑台加速,或者滑台进去前机器人就拍照。我当时负责在线测量设备,对设备相对了解,按照厂家的设计必须滑台到位才能有启动信号。这确实浪费资源,机器在那里干等,夹到车身后才能去测,而且互相没有干涉,也没有碰撞的可能。

 

通过深入研究,我发现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把在线测量的启动信号从程序里分离出来。分离出来后滑台动,机器人就动,等滑台扣上,机器人就可以开始测量,而不用等到扣完再去。这样可将瓶颈工位整体节拍提升8秒时间,1小时能多处理好几台(辆)车,为公司节约生产成本120多万元。

 
邢浩:预修重于抢修 |《至精至善》,第7张

研究自动铣刀,开发一键换帽功能


PRS一体化改进

 

在此基础上,我作为牵头人设计了激光在线测量设备检测仪。2017年底,该设计获得国家专利。

 

激光在线测量设备在车身尺寸控制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有设备检测手段通常为万用表测量。但由于激光在线测量设备结构特殊,插口及插针直径只有2毫米,采用直径1厘米的快插接头无法进行测量。

 

而且,一旦系统中某个单一设备损坏,就无法准确判断出故障点,设备本身还不支持热插拔。盲目更换单一设备很可能造成其他设备被烧毁。所以,只能整体更换一套系统设备,将更换下来的设备发给厂家测试,厂家检测出结果后再将设备及结果一起反馈回来。

 

奥迪C7维修工段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共有7次因单一设备损坏,未准确判断出故障点而造成二次设备损坏情况。因此,设计一个既能显示当前设备状态,又能快速检测设备损坏点的专用工具迫在眉睫。

 

这就是我设计激光在线测量设备检测仪的初衷。它由指示仪表、设备插接口、启动按钮、指示灯、变压器等组成,既可测量设备电缆本身、测头、中间继电器、终端电阻等原件是否短路或断路,又可准确检测电气元件是否完好,而且还可以实现对测头的模拟运行。

 

2015年,我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是负责PRS一体化改进项目。

 

PRS是我自己设计的名字。“P”(PLC)代表按PLC程序中的顺序块及功能块逻辑进行改进,实现卷帘门与压合模动作同步,可节省生产时间11秒。“R”(ROBET)代表改变ROBET压合方法,由原有顺序压合改为逆序重复压合模式,消除压合质量缺陷。“S”(Safety)代表改进工位安全系统,通过添加光电扫描仪以及相应的安全继电器,合理设计安全区域,保证人员与设备安全。

 

生产奥迪B8时,要进行改造工程,产能要求从500辆提升到700辆,但门盖线压合工位节拍是瓶颈,压合速度跟不上工位节拍。

 

我在现场研究了2天,思考改进方案。标准工艺流程是这样的——机器人放完件,操作者上件,机器人过来滚边,经过几个回合才能把边滚好,把件压好,卷帘门升起,人把件拿走,再上另一个件,卷帘门关上,机器人再去滚边,滚完再拿出来。

 

整个过程需要2分钟,卷帘门升降一个来回是11秒。我认为卷帘门升降时间可以缩短或者取消,但有人认为这样存在安全隐患,大家需要按标准操作。

 

我通过查阅资料,找到了一套可替代的标准:用光电扫描仪和相应的安全继电器。如果机器人闯入安全区域,光电设备就停止工作,出来后按钮复位,光电设备正常工作。只要机器人在安全范围内,光电扫描仪就不动。

 

这两套设备加起来完全可以替代卷帘门,而且没有任何时间损失,进出只需按钮控制。但要改这个设备,就需要改PLC,改机器人轨迹。这些条件如何满足?如何保证安全?机器人PLC程序如何调试?线下我们做过很多测试。

 

起初车间对改造方案持保留意见。但因要提升产能,现有设备已经过多次优化提升,要提高节拍,用可替代方案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我们与车间多次沟通,多次测试,双重保障设备安全性,最终得到车间认可。

 

PRS一体化改进方案以自动化工位实际情况为依据,综合现场因素,从PLC逻辑设计、ROBOT轨迹优化、现场安全系统着手,在设备改进、工艺优化和安全防护3方面进行创新,既优化了白车身表面质量,又提高了自动化生产线产能。

 

改进方案将奥迪B8和奥迪Q5生产节拍提高了11秒钟。这11秒对提升产能至关重要,为公司创造效益62万元。现在,一汽-大众五地六厂都在使用这种方式,包括我所在的青岛分公司。车间经理表示,一旦卷帘门出现故障,就用光电设备替代。

 
邢浩:预修重于抢修 |《至精至善》,第8张

大众VASS标准

 

2015年4月,我在奥迪B9维修工段负责下部设备安装与调试跟踪工作。这是一汽-大众一厂焊装车间第一个采用VASS标准的车型,是大众汽车集团最先进的汽车生产标准,整合了大众、奥迪、斯柯达、西亚特4家公司的标准,VASS是这4家公司的缩写。

 

以前标准种类较多,老厂执行老的奥迪、大众标准,我去成都支援时使用新的大众标准,从成都回来后又使用新的奥迪标准。每换一套标准,维修人员都需要重新学习。为提高效率,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将标准统一为VASS标准。

 

这对一汽-大众新项目意义重大。工人无须再重新学习标准,只学新设备技术即可。例如硬件统一为光缆设备,采用profinet通信,与家用以太网相似。到青岛前,我一直在学习VASS标准。

 

2013年,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首先使用VASS标准。长春工厂执行VASS标准稍晚,在一厂和二厂应用的第一款车型分别是奥迪B9和新迈腾。VASS标准增加了很多新设备,例如控制器、焊钳、无钉铆接等。我们研究了很长时间。学习有个试验、验证的过程,先进行理论研究,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暴露故障、解决故障、总结问题。

 

2015年,我们面临产能不足的问题,无法满足订单要求。经过研究瓶颈工位发现,主焊生产节拍存在一定浪费。

 

以奥迪B9下部线工位为例。这台机器人放完件离开,另一台机器人过来焊接,再一台机器人过来抓件,每个过程都需要等待。经过优化,我们让机器人提前过去,所有机器人都提前等待,这样就能降低时间。接着调整机器人程序,包括每台机器人的干涉区,然后进行测试。

 

我们通过反推找到瓶颈工位。发现这个工位速度最慢,与其他工位相差4秒,产量要靠优化它拉动。我们把等待时间减少,减少5秒钟时间,提高产能,1小时可多生产好几台(辆)车。瓶颈工位解决后,其他工位就不是问题。

 

2015年11月,我被选派到德国设备制造厂学习。与我同去的有2人,时长半个月。设备厂给我们做专项培训,我们主要学习单体设备、IQR智能焊接控制器等新技术。回国后,我作为设备技术带头人,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之后,我在王德亮工段学习了2年,他也是公司有名的劳动模范、技术专家、焊装车间的大工长,工作非常细致。2016年底,我在青岛组建工作室的经验,如使用workvisual软件配置机器人就是跟着他学来的。

 

这是一个转折点,自此,我对工作站概念有了颠覆性的认知。以前,我认为工作站就只是一些试验台,后来发现,备件测试、功能验证,包括改进创新都可以在工作站实现。

 

尽管跟王德亮老师一起解决问题的交集很少,但他处理故障的思路对我帮助很大。直到现在,我仍在借鉴他的做法。例如,下部前底板机器人抓手由于没有手动控制阀,只能通过软件控制,软件出错后会无法脱开。

 

按照老思路需要维修,而王德亮老师拿了一个开关和一根信号线,将信号线直接接到开关上。我在外部给出一个短接信号,表示开关已到位,这时就可以实现电气控制。因此,解决问题不能只盯着一个点,维修思路要拓展。

 

后期,当我处理类似问题时,也会多角度考虑,想办法恢复程序或者软件,以更快方式解决问题。

 

转战青岛

 

2017年3月,我迎来人生重大转折,举家迁移青岛。在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焊装车间维修区域,我带领维修团队开始新工厂建设。青岛分公司主要生产全新宝来和宝来·纯电两款车型,设计年产能20万辆,生产节拍60JPH(小时工作量或单位时间工作量)。

为何选择去青岛?我有过成都支援经历,建佛山分公司时就想过去。青岛开始建厂时我就比较关注。毕竟老厂很多思维已经根深蒂固,要做出成绩或者占有一席之地有难度,但在新工厂可以施展自己的强项。

 

报名申请到青岛分公司的人很多,几乎超出了需求人数的1倍,有些令人出乎意料。2016年底,选拔正式开始,技师优先,技工随后。我在面试前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顺利地通过了面试和选拔。

 

2017年3月,作为最早一批技师,我们来到青岛工厂,当时基础建设还没完成,地面没刷完,顶棚漏着雨,设备也还没进来,厂房空空如也。前2个月我们主要在厂房内外捡垃圾,清理遗留下来的东西。

 

2017年6月,工厂进入设备安装阶段。维修区域分为4块,3个技师加上1个激光焊负责人。我们4人分管这4块区域里的车间设备,我负责下部核心线,包括点定和几条主焊线。8月24日,设备安装全部结束。

 

因转型升级,一汽-大众要求青岛分公司在最短时间内建成投产。当时项目有些拖期,线体商人员不足,安装进度受到影响。经车间领导同意,我带领维修人员参与项目调试,帮助线体商开展一些管线铺设及程序调试工作。

 
邢浩:预修重于抢修 |《至精至善》,第9张

设备调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例如线体商安装的水管管线选型不符合标准,在安装测试时才发现焊钳的水流量不足。再往回查,发现水管只用了3/4寸管,正常应当是1寸管。为不影响焊钳使用,整个线体安装一半后,又拆掉重装。事实证明,如不更改将造成整体水流系统压力过低,影响正常生产。

 

设备调试完成后,进入管理人员建构阶段。经过面试和笔试,由我和一位从老厂调来的工长各自分管一半设备。我负责主焊门盖区域,那里基本都是高精尖设备,像激光焊、视觉引导设备、涂油检测设备等都是第一次使用。我带着维修团队,与线体商一起调试,跟他们学习。

 

批量生产爬坡阶段压力很大。一方面,我们面临技术不足的问题。我所带团队基本都是新人,有理论基础但没有实操经验,往往不知如何下手,设备一旦出现故障,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这期间,他们一直在培训操作,到实验室动手拆装,强化技能。这段经历蛮痛苦的。


另一方面,生产节拍要从30~40辆迅速提升到60辆,一个班次8小时,接着是10小时,并且实行两班倒。长春工厂的一些概念在这里被彻底颠覆,以前生产奥迪,产能从30辆爬坡到40辆,可以有10~20天缓冲,现在却是直接提升。

 

经过大家的努力,2018年3月,青岛分公司提前2周SOP。

 

我们遇到了不少以前没见过的故障。例如首次引进的机器人视觉系统,在大众汽车集团属首例,国内厂家也处于技术摸索阶段。在调试阶段,出现过2次拍照故障,设备无法运行,造成停台,而且发生了碰撞。

 

按照正常程序,每次拍完照,根据拍照坐标,机器人会自动抓取,保证稳定。但一旦出现偏差,机器人就会按照错误轨迹直接撞到护栏上。碰撞发生后,我找来2名技师一起研究,发现在机器人的优择程序里可以弥补这个问题——直接把坐标复制给它,一旦出现问题,就按照标准坐标抓件。

 

通过一周现场跟踪试验,我们用1个月时间解决了机器人视觉系统拍照故障难题。改进后,机器人再没出现过碰撞事故。2018年,我们共检查出安装问题2400多项,其中涉及生产的有200多项。

 

从60JPH到63JPH

 

200多项问题中,有一半由我们牵头攻关。例如激光焊出现质量缺陷,由在老厂做激光焊的维修工带头调整,经过一个半月攻关,最后稳定下来,持续半年再没出现过问题。


又如涂胶检测,在一汽-大众体系里第一次使用。以前自动涂胶后无法判断具体情况,只能等质保或者产品做检测时,才能发现断胶和胶偏问题,存在质量缺陷风险。

 

通过视觉拍照设备,就能识别是否按照设定标准涂胶,一旦有断胶,机器人马上停止,及时解决质量缺陷。设备从德国进口,我带着一名技师一起研究,主要由他负责攻关。

 

设备里有5个软件,每个软件我们都要学习它的功能、如何设参数、如何调整。从摄像头安装、校零点、调试、改轨迹,到后期质量验证,用了近3个月时间,我们终于把整套系统研究透彻了。

 

按照要求,青岛分公司产能要从60JPH提升到63JPH。当时焊装车间自动化率为95%,提升难度很大。生产面临瓶颈,我带着维修团队去解决问题。

 

产能提升需要加快节拍。工厂设计每辆车生产节拍为51秒,但一些工位在生产过程中因其他因素造成滞后,实际单车生产节拍为52秒多,接近53秒。要想从1小时生产60辆提升到63辆,就要保证设备开工率高,而且要一直操作不能停止。

 

但这是不可能的,设备有损耗,例如换电机帽、清擦设备、下返油车等都需要时间,势必影响开工率。一般情况下,导致节拍慢的原因,一是设备长期使用会老化和疲劳,造成动作变缓;二是各种漏气现象,一旦有轻微漏气,汽缸动作变慢,没法弥补就会出现问题。

 

我们一边寻找根源,从头到尾梳理瓶颈点,一边让节拍更快。通过对主焊线进行近40项改进,终于把节拍从接近53秒降到49秒,产能达到62~63辆。到2019年时,产能已稳定到63辆。

 

我们很快又遇到新问题。2020年11月,生产线要新融入奥迪A3Sportback车型,并做垂直切换,生产新宝来的同时增加设备。车型切换一般要经过“放—抓—放”过程。切换相当于一个灵活的活动部件,有活动部件就容易出问题。而且1小时切换好几次,问题故障率就高。

 

原来每小时单车节拍最高可达到50多秒,接近51秒。奥迪A3 Sportback设计产能是60辆,要把节拍加快,做到61~62辆有难度。算上节拍损失,我们基本能做到60~61辆。

 

我们通过自主改造,把机器人拆掉,找合适的点,将它安装到前面工位上;将焊点重新分配,把生产节拍整体加快,这样1小时能多处理好几辆车。

 

难点是拆装机器人需要重新编排整个工位时序,包括机器人的干涉区和焊点等,而且整个过程我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离线编程。我们先设计好逻辑,利用2021年元旦3天检修时间,整体搬迁机器人硬件,现场测试工位程序,并调试完成。

 

改造工位用时两天两夜,是一个大工程,正常需要外包找供应商做。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我们前期就做好准备。改造完成后,工段前部节拍马上加快,1小时能做到63~65辆。如果没有意外情况,做到63辆没问题。

 

再从点定工位往前找原因,生产慢是因为前面没件,前面没件是因为后纵梁慢。为解决后纵梁问题,我在现场分析了2周,发现有3个点可能影响生产进度,其中涉及夹具台的抬高。

 

我们利用春节假期进行改造。初步计算,1小时可多生产2~3辆,达到64辆。

邢浩:预修重于抢修 |《至精至善》,第10张
增加视觉引导镜头,研究ISRA视觉引导设备,优化USER防装程序,降低碰撞风险停台

数字化挑战


我从2015年开始担任一汽-大众兼职培训师,先后编写培训教材5本,翻译德语图纸1套,总结现场实际工作经验30项,开展培训13期,共计3565人次。我带徒弟11名,长春6人,成都1人,青岛4人,他们已全部成为车间维修骨干。2019年,我解决车间技术难题36项。

 

为降低维修人员技能不足带来的停台风险,结合生产中出现的设备停台问题,我对维修标准做了梳理,编制了维修指导手册。

 

发生设备停台时,要求迅速解决问题。因此,从2019年下半年到2020年上半年,我用了七八个月时间,梳理出一版最快的维修办法,将52项维修标准汇编成册,同时总结故障复盘,汇总24项维修应急预案作为培训案例使用。

 

接着我就运作微培训事宜,主要有3种方式:


其一,录制短视频。其二,利用午饭30分钟做微课堂。比如讲近期出现的大停台故障,当时是如何处理的,处理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下次应该如何做。其三,共享空间,实现青岛分公司维修区域内部分享。每做一个重大改造或者抢修,我都会建一个文件夹,记录工作完成情况,以便后续跟踪。这个文件夹,每个人都可以随时打开学习。

 

维修其实很讲究方法,用智能二维码进行备件管理及确定故障快速维修方案就是典型案例。


智能二维码方案的制定是我受二维码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启发,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备件由库房统一管理。一旦设备损坏,需到库房查找库存设备。这个过程至少需要20分钟,其中查找备件时间至少需要5分钟,而焊装车间有备件3400多种。


第二,设备发生故障后,通常会显示故障代码,但因自动化设备种类繁多,需到工段电脑中查找故障代码,确认故障可能产生的原因及找到相应的处理方法,这个过程至少需要10分钟。

 

我们的思路是开发智能化设备信息管理系统,以二维码物联技术为基础,将每种设备进行身份定位,并利用二维码技术进行编码,将备件设备属性、库存、准确位置等信息,在后台进行编辑,生成专有二维码。

 

这样当现场设备损坏时,维修人员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快速看到备件相关信息。并且备件信息更新后,无须更改二维码,扫描得到的信息为最新状态,可节省大量人力及备件查找时间。

 

此外,还可将设备专有故障列表、故障处理应急包、程序备份还原标准流程文件进行编辑生成二维码。一旦设备出现故障,通过扫描二维码,马上查看并获取相应处理方法,可大大降低停台时间。

 

我做过粗略统计,通过使用此套系统,每年可节省抢修时间2000多分钟。现在,长春一厂和奥迪Q工厂也在做智能化设备信息管理系统,但与我们有区别。我们的系统二维码容纳了4个信息:一是备件信息;二是故障手册;三是设备备份和还原设备程序;四是设备维修人员的经验总结。

 

我一直强调,预修大于抢修,因为火是救不过来的。在车间领导的支持下,通过对生产线1063台机器人深入研究,我们将维修模式从救火式改为预防式。

 

以前是现场抢修居多,因为自动化率低,产能要求不那么高。奥迪线1小时生产25~30辆,一旦停台可以现场研究故障,解决问题,不影响生产。但在青岛分公司,50多秒一辆车,1分钟都不能耽误。研究10分钟,十几辆车的产能就没了。

 

停台的原因大部分是事前没做好预防,只顾着抢修。大多数问题都是开关磨损、线缆折断或者拉拽,这些问题完全可以避免。

 

例如,焊钳用电极帽可以提前安装,等到没有时再装就会停台,这些时间完全可以先抢出来。原来检修大多是出现问题后去弥补,现在更多是分析出“一、二、三、四”,这周末做“一、二、三”,“四”可能没时间就先不做,但以后要做,把急项放到事前做,可避免停台发生。

 

现在,汽车四化对维修提出了新挑战。2020年初,一汽-大众开始倡导数字化。我们也在研究如何通过数字化解决实际问题,当年就有很多数字化项目脱颖而出。比如汽缸动作慢,但凭眼睛看不出来,接着又发现汽缸报错,却监控不到,找不到原因。

 

我们做了一个数字化设备隐患监控报警小程序,能在设备出现故障前发出预警,让维修人员提前将设备进行修复或者更换,降低停台时间。此外,我们还自主编写设备状态点监控程序,抓取出设备问题,在重点工业进行测试验证,得到全面推广。

 

很多人担心数字化,我却很期待,因为这是给愿意努力掌握技术的人一个全新的升级机会。很多维修处理连接上网络后效率提高很多,一些新技术也很容易大面积推广。


邢浩:预修重于抢修 |《至精至善》,第11张
邢浩:预修重于抢修 |《至精至善》,第12张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邢浩:预修重于抢修 |《至精至善》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