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七章注,第1张

此篇论君王治政来民之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以其有信也。旧注以太上为主语而指君主或上古帝皇之世,则义偏也。《帛书》“其次侮之”作“其下母之”是也。太上、其次、其下为对,则太上犹言首先,其义显明也。朱谦之云:“老子所云,正指太古至治之极,以道在宥天下,而未尝治之,民相忘于无为,不知有其上也。”其言崇尚无政府治理,大谬也。显然吴澄本“下”作“不”,《永乐大典》亦作“不”,皆后儒不明,尚治政无为而妄改也。

[通行王弼本]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誉,景龙碑本作豫。豫,安也。豫之者,安民也。)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侮,亦作姆,姆通母,故侮读若母,牧也。旧注皆谓侮为轻辱之义,其言非是也。)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悠通攸通由,读若猷,谋也。《大雅·文王》云:“厥犹翼翼。”其注云:“猷犹音义同。”故景龙碑本作“由”,帛书作“犹”。)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帛书]

太上,下知有之(太上、其次、其下为对,犹今言首先、其次、最后。《墨子·亲士》:“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孙诒让间诂:“太上,对其次为文,谓等之最居上者。”下,指民也。知,《广韵》欲也,指物欲。《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知,又指是非之心也。《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谓之知。” 下知有之者,首先民有物欲和是非之心也。其次,亲誉之。君主以德亲民而取誉也。其次,畏之。君主立刑畏民也。其下,母之。(母,《广雅》牧也。经牧其田野,以土地分配吸引人口迁入。《周礼·天官·大宰》:“九两,一曰牧。以地得民。”)信不足,有不信。(案,[徐锴曰]所凭也。)犹呵,其贵言也。(犹,兵谋也。言,号令也。兵谋所贵者号令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我”后当有断。功者,以劳定国也。遂,成也。事者,施政安民也。省通眚,眚通生,生通姓,故省通姓,百省即百姓。胃通谓,《玉篇》信也。我,君王自谓也。自,从也。然,如也,自然,指从随而至也。以劳定国而功成,施政安民而事成,而百姓信我,皆从随而至也。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道德经第十七章注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