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华长篇小说《闺蜜1—5集》

周中华长篇小说《闺蜜1—5集》,第1张

周中华长篇小说《闺蜜1—5集》

周中华简历

周中华 男 1958年出生 中共党员 1975年参加工作,曾在国企、外企、民企集团公司担任安全处长、安全官、部门经理、企业总监。任双鸭山市安全专家组组长,双鸭山建龙矿业培训中心负责人,北京建龙重工集团建龙矿业大学安全讲师,河北才智培训中心特约讲师,机械工业出版社特约撰稿人。曾在多家出版社出版过多部个人专著。在《中国黄金报》《中国有色金属报》《中国科技博览》《地方采金报》《中国安全生产》《中国科技纵横》、全国及地方矿业学术年会、交流会、以及学术专刊发表学术论文106篇,《企业再教育重在提高执行力的质量》一文荣获全国优秀论文一等奖。曾任《张家口新闻网》的《清水拍客》版主。撰写了安全教育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任《张家口民建的昨天 今天 明天》一书的编委会主任。曾在《河北工人报》《张家口日报》《张家口市报》《张家口工运》《张家口晚报》《张家口新闻网》全国文学杂志和报纸上发表中长篇小说、小小说、摄影小说、散文、摄影散文、评论、摄影作品4780多篇,摄影作品两万多幅。发表了长篇网络小说《何芳草》以及文学艺术作品和新闻及摄影作品,其中有248幅(组)摄影作品获奖。组建了“周中华短视频影像工作室”,创作、拍摄了多部国学微电影,以及纪实性短视频《废墟》《又过大境门》等作品。曾担任北方学院校外辅导员,创作了《乌大张文化综述》。现担任张家口慈善义工联合会助残专委会宣传部长。2021年荣获《金榜头条》“最佳人气奖、文学作品特等奖”荣誉称号;《人生启示录》在中国金榜电影人春晚名人名家大赛中荣获金奖;荣获《金榜头条》“2021年度优秀编辑,文学领军人物奖”;《六十岁的我们》在《全球华语“引领新时代”名人名家》全国文赛中”荣获金笔文学奖;荣获金榜头条优秀认证编辑伯乐钻石银奖。2022年周中华作词,焦响作曲,助残专委会演唱的《巾帼志愿者之歌》荣获河北省“十佳文创”奖。荣获《金榜头条》2022年年度人物优秀编辑奖,文化领军人物 文化传播大使奖。

周中华长篇小说《闺蜜1—5集》,文章图片1,第2张周中华长篇小说《闺蜜1—5集》,文章图片2,第3张周中华长篇小说《闺蜜1—5集》,文章图片3,第4张周中华长篇小说《闺蜜1—5集》,文章图片4,第5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一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走着走着,就拉开了距离,有的变成了好人,激励了很多人;有的就变成了坏人,污染了很多人。特别是女人影响力更大。一个好女人造福三代,一个坏女人祸害三代。

比尔 · 盖茨深有体会的认为:女人决定了一个家族的未来。因为他娶了一个好女人。金融大亨巴菲特也曾说过: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不是任何投资,而是跟什么人结婚。他认为男人选择伴侣不仅是选择一个女人,更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巴菲特的话真的很有道理,男人选对了女人,就等于选对了未来的人生质量,选对了幸福的程度,而享受到美满的婚姻和高质量的人生,一辈子过得幸福无悔。女人对男人来说比任何事业可能更有现实意义。

一个男人的一生是否幸福取决于三个女人。 若你父亲娶错了女人,那么你的童年将会生活在痛苦之中;你娶错了女人,那你的中年也将生活在痛苦中;若你儿子再娶错了女人,你将会在孤独痛苦中了此残生。选择伴侣不仅是选择一个人,更是选择了一个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女人决定了上一代人的幸福,这一代人的快乐,下一代人的未来。取一房好太太旺三代!好女人,重要的是人品和气质!

阳光总编

目 录

第一章:春节

第二章:转学

第三章:相识

第四章:河东

第五章:挑菜

第六章:避雨

第七章:班长

第八章:辅导

第九章:吃饭

第十章: 哥哥

第十一章:开药

第十二章:文革

第十三章:批斗

第十四章:复课

第十五章:做梦

第十六章:夜话

第十七章:考试

第十八章:拉练

第十九章: 排练

第二十章:铁梅

第二十一章:李双

第二十二章:进团

第二十三章:警告

第二十四章:离团

第二十五章:高中

第二十六章:讲台

第二十七章:白卷

第二十八章:回家

第二十九章:妇联

第三十章:高考

第三十一章:进城

第三十二章:高阳

第三十三章:种菜

第三十四章:选择

第三十五章:洞房

第三十六章:怀孕

第三十七章:败露

第三十八章:再嫁

第三十九章:成家

第四十章:回城

第四十一章:助学

第四十二章:委屈

第四十三章:绝望

第四十四章:三嫁

第四十五章:下岗

第四十六章:邂逅

第四十七章:影响

第四十八章:上学

第四十九章:一中

第五十章:私立

第六十章:再嫁

第六十一章:生女

第六十二章:爱女

第六十三章:教育

第六十四章:教训

第六十五章:嫁女

第六十六章:回二

第六十七章:交流

第六十八章:打架

第六十九章:鼓励

第七十章:亲家

第七十一章:拜访

第七十二章:乔迁

第七十三章:孙孙

第七十四章:丈夫

第七十五章:医院

第七十六章:房本

第七十七章:录音

第七十八章:威胁

第七十九章:技穷

第八十章:怨母

第八十一章:祖孙

第八十二章:生日

第八十三章:旅游

第八十四章:噩耗

第八十五章:同学

第八十六章:被赶

第八十七章:发飙

第八十八章:决裂

第八十九章:浮肿

第九十章:外孙

第九十一章:保姆

第九十二章:伤心

第九十三章: 挫折

第九十四章:病床

第九十五章:感悟

第九十六章:聚会

第九十七章:振作

第九十八章:康复

第九十九章:K歌

第一百章:尾声

第一章:春节

2019年的春节,李静一家欢聚一堂共度年三十。李静的老公李天胜尽管已经去世,但是李静仍然维系着一个热气腾腾的大家庭。6X6米的大客厅里临时性的摆放了一个折叠型的大圆桌。大圆桌的直径是1.8米,桌面上铺设了红色的桌布,桌布上摆放的三十多道美味佳肴,都是大家亲自做的拿手菜。这是李静一家每年年夜饭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为了每个人的拿手菜,大家都提前好几天去准备,购买食品材料和配料。这也是每个人在这个大家庭里显示自己诚意的最佳时机,也是每个家庭每个人在今天显露自己绝活的好机会。有的为了这年夜饭的一道菜绞尽脑汁,甚至去求学拜师。名贵的食材已经在今天的年夜饭上算不上新奇,让人赏心悦目的食品雕刻已经摆上了这个家庭年夜饭的餐桌。这个年夜饭已经超出了吃饭的范畴,似乎成了这个大家庭融合的见证。

圆桌的首席是李静。李静也是这个家庭年夜饭中年龄最大,资格最老,在这个家庭最有发言权的人。李静的拿手菜最普通,最简单。菜名叫:“窝芯肉”。把蒸熟的莜面窝窝放在一个大盘子里,然后用驴肉沫做成卤,在莜面窝窝的窟窿里浇汁,就做成了“窝芯肉”。李静做的这个菜不是因为自己没有烧菜的本事。李静这些年了,对于烧菜做饭那是顶呱呱的好手,年夜饭做这样简单的菜,目的是告诉大家,生活需要高质量,但是更需要简朴实用的生活理念。

李静的左边是李静的大小叔子李天贵和小婶子罗娟,依次是李天贵和罗娟的女儿李丽,以及李丽十二岁的女儿佳佳。李丽的老公在外地不能回来过年,理所应当的与自己的父母一起来到李静家里过年。大过年的李天贵一家为什么会来李静家里过年,这已经是好多年的惯例。李天贵在上中学上大学的时候,一直是李静在经济上给予的帮助,那时候李静的家庭并不是非常富裕,可毕竟李静和李天胜已经结婚,两个人都在上班,自己节衣缩食,一定要让大小叔子好好上学。大小叔子中学毕业以后考上了军校,现在已经是一位高级军官,为了答谢哥嫂的滴水之恩,每年的年夜饭都是在李静家里一起吃。李天贵的哥哥李天胜去世以后,李天贵更把嫂嫂当成了最亲近的人,所以义不容辞的把自己一家融入到了李静的这个大家庭。李天贵今天奉献的是“骨肉相连”,罗娟今天奉献的是“油焖大对虾”。李丽的拿手菜是“春江花月夜”。

坐在李静右侧的是李静的小小叔子李天旺和小婶子刘佳丽,依次是李天旺和刘佳丽的儿子李英伟,儿媳肖建华。大圆桌的末席是李静的儿子李海峰,儿媳曲霞,以及李静8岁的孙子李永哲。李静的小小叔子和大小叔子一样,也是在李天旺上学的时候得到了李静的大力支持,完成了大学学业,成为了山城市河西区的一名干部。为了答谢嫂嫂李静的滴水之恩,和李静一家一起吃年夜饭也成了李天旺一家的惯例。奉献上来的拿手菜不用说也是精心准备的。

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传统美德。积德了自己,影响了他人。融洽的气氛,让这个年夜饭增添了特有的韵味。这个年夜饭不单单是吃饭,在吃饭的同时,还组织了文艺节目。李静在主持人曲霞的邀请下演唱了一首七十年代的老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七十年代李静在河东当宣传队队长的时候就是宣传队的主要歌手,现在虽然年过六旬,但是声音仍然是那么的清亮甜美。8岁的小孙孙李永哲把花瓶里的鲜花抽出来献给了奶奶,并且要求和奶奶一起表演一个节目。李永哲在学前班就开始学习中国画,现在作画比较轻车熟路,拿来纸笔,三下五除二就画了一副山水画,然后让奶奶题词,李静拿起毛笔在山水画的空白处写下了一首小诗:《山水情》

山清水秀写意境,

永哲笔下带着风,

山水相依意做魂,

用心做事事必成。

祖孙共同完成了这副作品以后,引起了满屋子的热烈掌声。然后是李天贵和罗娟的女儿李丽十二岁的女儿佳佳表演的舞蹈《扎西得勒》。扎西德勒是藏族人欢迎、祝福吉祥的话语,在藏语中,“扎西”是吉祥的意思,“德勒”是好的意思,所以它又有了一层含义是吉祥如意。小佳佳虽然年龄还小,但是已经是山城市艺术研究院的老学员了。经常参加京津冀地区的文艺演出,是一个演员的好苗子。今天虽然是家庭演出,小佳佳仍然带了正规的藏族服装和洁白的哈达,表演的是那么的一丝不苟。全家人能唱的唱,能跳的跳,一个融洽的家庭文艺晚会给这个大家庭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凝聚力。

就是在这最开心快乐的时候,李静也忘不了给自己五十年的闺蜜李双打个电话,拜个年,问候一下。电话拨通了,对面传来了少气无力的声音:

“李静,过年好,谢谢你还一直想着我。”

“李双,过年好,几十年的闺蜜,我忘了谁也不能忘了你啊。时光过的这么快,转眼咱都六十好几的人了,时头八节的问候一下,也是咱老同学的情分啊。好长时间没有给你打电话了,你最近好吗?”

“好啊,现在不愁吃不愁穿的,就缺一个说心里话的人啊,有你给我打个电话,我心里好多了。”

“怎么了李双,老公又一个人出去玩了,大过年的也不陪着你啊?”

“几十年了,我也习惯了。你还好吗?“

“我挺好的,我们一大家子正在吃年夜饭,开联欢会呢。”

“羡慕你啊,你虽然老公早早的走了,可是你仍然一大家子红红火火的一起过年,我仍然有老公,可我依然一个人孤守空屋啊!好了,不说了,大过年的,你和大家一起联欢吧,有时间咱俩再好好的聊。”李双的话语带着一种失落,带着一种幽怨,带着一种不满的情绪。

“好的,李双,好好照顾自己,有时间我去看你。”李静说完,回到了家庭联欢会现场,继续一边品尝着美味佳肴,一边欣赏着大家带来的才艺表演。随着室外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山城市的上空各式各样的礼花竞相绽放,五颜六色的火光照亮了山城市的夜空。

李双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窗前,望着五彩斑斓的城市夜空,望着灯火辉煌的万家灯火,眼角挂着泪珠,心里感慨万千。千家万户有几家像我这样,大过年的一个人孤零零的守着这个冰冷的家。自己究竟错在哪儿了啊,为什么命运会对自己如此的不公。一次次的委曲求全,一次次的吸取教训,一次次的努力争取,一次次的调整错误,一次次的总结经验,到头来依然是如此的不如意。

回放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一幕幕的过去在李双的脑海中再一次像过电影一样的浮现在她的记忆中。

第二章:转学

1964年的一个夏天,河东小学的校园里上课钟声刚刚敲过,刹那间活蹦乱跳的孩子们一个个的立即钻进教室,等待着下一节课的开始。说的是钟声,实际是悬挂在木架上的一块铁板。刘桂英老师推开了二年级一班的教室门,带着一名陌生的女生走上讲台。班长李天胜一声“起立”,全班同学立即齐刷刷的站起来,异口同声的喊道:“老师好!“

刘桂英老师亲切的回应:“同学们好!请坐下。“

大家全部坐下,刘桂英老师扶了一下眼镜,带着刚刚进来的这位陌生女生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来的同学,她叫李静。以后你们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老师说完,指着一个空位子,让李静坐在那里。

李静是从城里转学到河东小学的插班生。人长的非常漂亮,气质也非常的好。五官和相貌令人羡慕,穿一件粉色的花格子上衣,学生蓝的裤子,留着农村人少有的短发,脖子上还围着鲜红的红领巾。这对于二年级一班的同学们也是一个很大的身份信号,因为全班的36名同学中只有6名加入了少先队。这可以证明李静肯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老师指定的空位子旁边也是一位女生,她叫李双。李静背着书包走到空位子处,向李双点点头,然后小心翼翼的坐下,伸手与李双握手,并且小声说:”以后我们俩就是同桌。”李双点点头,露出了一丝的微笑。

李静和大家一样,打开课本,进入了安安静静的听课中。

说到这里,已经出现了一个李静,一个李双,这就是我要以这一对同桌为主线而描述的故事。所以我要从李静和李双的家庭背景开始:

李静是1956年出生在一个老干部家庭。父亲是李奉儒,参加过解放战争,由于是中医世家,解放后在山城市人民医院任主任医师。妈妈是山城市人民医院的护士。李静的出生,给这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带来了阳光,带来了快乐。父亲李奉儒用大堂屋里的一副字画“静心慎事”的字头给宝贝闺女起名为李静。其寓意可想而知。好景不长,1957年,李奉儒在整风运动中被停职。1958年被撤职。1964年全家被下放到坝上农村河东公社从事农村建设,成为了农村户口。由于河东公社医院缺人,李静的父亲李奉儒安排在公社医院上班,李静的母亲张秀云和李静的弟弟李民、妹妹李慧都成了河东地地道道的农民。正在山城市小学读二年级的李静,不得不转学到了河东小学读书。这就是故事开头的一幕。

再说李双,从李双的爷爷奶奶就是河东的老户,自然李双就是这里土生土长的河东人。父亲李发财没有什么文化,靠自己的妹妹与沟道一家达成兑换亲,娶了一个媳妇叫王玉花,虽然李发财有一些小毛病,王玉花牵扯兑换亲的复杂关系一直没有太挑剔丈夫的小毛病。李双出生那天晚上,李发财仍然去看露天电影。回来以后,看到丈母娘已经为媳妇接生完了,还美滋滋的给女儿起名叫双双,以后大名就叫李双。因为他今晚看的电影就是《李双双》。是李发财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像电影里的李双双一样漂亮,还是希望女儿像李双双一样的聪明能干,还是看了电影心血来潮,那就不得而知。

李静坐到了李双的旁边,安安静静的看着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一边听讲,一边在小本子上记着老师讲的点点滴滴。而李双自从李静坐在她旁边就用一种特别的眼光扫视着李静的上上下下。然后再看看自己的上上下下,心里总是觉得特别的不一样。为什么城里人穿什么都这样好看? 自己究竟差在哪儿啊!

说实在的,李双也很漂亮,粉凸凸的小脸透着红韵,两条大辫子又黑又亮,父母也把自己顶在头上,抱在怀里,给自己穿最好的衣服,可就是比不上李静。整个一堂课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过去了,老师都讲了一些什么,李双全然不知。一种小小的思绪困扰在自己的脑海中。

外面的下课钟声敲响的时候,老师安排了作业,宣布下课。

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挤出教室,争取校园里的室外释放十分钟。有的女孩子在组织跳绳,有的跳房房,男孩子在打阎王,柄杏核,有的在打宝,整个校园内充满了快乐的笑声。

李静和李双成为了同桌的第一天,李双拉着李静的手,要和她一起去跳绳,从此以后,注定了她们俩成为几十年的闺蜜,迈出了第一步。

第三章:相识

李静和李双一起走出教室,去和女同学们准备跳绳,可是大家都看的从城里来的李静就是和农村的女孩子不一样,农村的女孩子也没有留短发的,李静的短发显得那么有气质,那么阳光,有些女孩子都想伸手去摸摸李静的短发。同学们的举动让拉着李静的李双心里感觉美滋滋的。毕竟李静是李双的同桌,也是李双把李静拉到这里玩的,李双的心里免不了有一种自豪感。

最后一节课是课外活动。老师组织同学们玩“找朋友”的游戏。男同学围成一个大圈,女同学们在男同学围成的大圈里再围成一个小圈,两个圈在不同方向旋转,每个同学一边旋转,一边跳着唱着《找朋友》的游戏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我要找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再见!”在这个游戏第一次需要停下来,男同学和女同学完成“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敬礼与握手的时候,李静对面停下来的男同学正好是班长李天胜。李静非常大方自如的与李天胜完成了“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的一连贯动作,而班长李天胜的动作显得有些拘束,要不是李静的动作娴熟自如,都像李天胜这样的拘束,恐怕在同学们面前可要丢丑了。

课外游戏结束以后,李双早早的拉起了李静的手,一起回到了教室。从此两个人亲如姐妹,形影不离。

说起李双,人长的漂亮,细皮嫩肉在班里没人能比,就连新来的李静论皮肤也比不过李双的皮肤细嫩。别看是土生土长的河东农村人,脸蛋细嫩的快要滴水一样。李双的人才不错,再加上特有的细嫩皮肤,自然在同学们面前有一种自豪感,有时候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就是因为这个,同学们都不大喜欢和她玩。李静的到来,李双就像找到了一个久违的知己一样,而且李静学习好,又有城里人的气质,对人温和,从来也没有那小心眼的个性,待人包容性特别的宽厚。所以李双希望珍惜李静这个同桌,也好消除自己在班里的孤独感。

而李静,人虽然长得漂亮,而且非常有气质,但是从来没有因为这个而自豪或自得。一向都是低调做事,和气为人。李静在家里排行老大,下面有一个弟弟李民,还有一个妹妹李慧。李静上学以后也一直在帮助妈妈照顾弟弟妹妹。在弟弟妹妹面前不仅仅像一个大姐姐,更像是妈妈一样的呵护着弟弟妹妹。而且从小受书香门第的熏陶,为人处事非常宽厚待人。在李静的眼里没有人与人的隔阂,更没有那么多的成见。

自从李静和李双成为同桌以后,对李双的学习有了很大的提高。李静从小受家庭文化的影响,再加上自己酷爱学习,在城里就已经是班长了,并且在一年级就加入了少年先锋队,戴上了红领巾。来到河东小学,在二年级一班更显得在班里同学们中成为了佼佼者。李双有不明白的地方,李静自然会耐心的给予辅导。渐渐地,李静在李双心目中不仅仅是羡慕,似乎有一种嫉妒的感觉。

李静的出现,不仅仅对李双的学习有了促进,而且对李双的穿衣打扮也有了很大的促进。一向不喜欢短头发的李双,也学着李静的发型,剪成了短头发。李双剪成短头发第一天走进教室的时候,还引起了很多同学的热议,有的说好看,有的说难看死了,褒贬不一,弄的李双脸色一会红,一会白。还有的同学直接说:“土疙瘩就是土疙瘩,剪了短头发还是土疙瘩。”气的李双本来就非常细嫩的皮肤,涨红的快要渗出水似得。头发剪已经剪了,不可能短时间内能想变回原来的长辫子,就能够变回长辫子的。同学们愿意说就让她们去说吧,只要李静对自己好就行了。

李静摸摸李双刚刚剪成的短头发,左右仔细看看说:“本来就挺好的啊,显得挺阳光,挺精神的啊,而且梳洗也比以前方便多了,是不是啊?”李双看看李静笑眯眯的表情,感觉心里暖烘烘的。

放学的钟声已经敲响,同学们陆陆续续走出校园。李双和李静的家都在学校的西北方,两个人能够同路几百米。所以两个人挎着书包肩并肩的走出校园,一起向回家的方向一边走,一边说着话。

李双家在河东的正西边,是标准的六十年代的坝上农家院落。三间正房,都是清一色的碱土房,灰色的外墙,灰色的屋顶。房屋结构是一堂两屋,堂屋里的锅台与东屋里的火炕连接,做饭的烟火通过火道在火炕里盘旋后从烟囱排出室外。坝上地区气温较低,冬天取暖主要靠火炕取暖。做饭烧的主要是桔草和牛粪干或马粪蛋。从锅台穿墙进入火炕的地方叫锅嗓子,这里的温度最高,所以火烟穿过锅嗓子,就立即被分解到三条炕洞中,然后打一个转折,三条炕洞的火烟合并到一条炕洞,然后从烟囱排出,这样的火炕结构叫“三吹一”,“三吹一”的火炕结构会使火炕受热均匀,烟囱的吸力也比较大。为了控制烟囱的吸力,在烟囱通道下方还设有插烟板,用以控制烟囱的吸力。

在农村,火炕的睡觉位置一般是母亲和最小的孩子在炕头,其次是父亲,依次的按小轮大一直排到后炕。李双家一共就四口人。夏天的时候,李双的哥哥李喜在堂西屋一个人睡,时不时的李双的妈妈给西屋的火炕烧一把火,免得火炕返潮,睡坏了身体。天气冷了的时候,烧两盘炕就有些浪费,一家四口只能睡在一盘火炕上。两间小西房是柴房,主要堆积一些农具和牛粪或马粪,独家独院。因为进入了人民公社,家家户户没有牲畜,最多有的猪圈和鸡窝。

在河东,几百户人家,一千多口人,几乎没有大的贫富差距,家家如此,户户一样。院子的结构,房子的结构,就连一盘炕睡觉的位置分布也大同小异。李双的家是这样,其他家庭也是这样。

第四章:河东

说到河东的住房没有大的区别,可是李静家在河东的落户,让河东人感觉到了有些不太一样。李静的爸爸是山城市人民医院的主治医生,也是一位老革命。由于五七运动被打成右派,现在又以支援农村建设,全家从城市堡子里的四合院,搬到了河东,成了除爸爸还保留非农业户以外,其余娘几个都是属于河东的正式农民。公社有个龙王庙改成的仓库,由于龙王庙离公社比较远,仓库已经搬到了公社附近,这龙王庙就成了李静一家的“新居”。

李静的爸爸李奉儒由于医术比较高,被安排在公社卫生院工作。李静和妈妈张秀云,弟弟李民,妹妹李慧正式入户河东公社二大队第四生产队。妈妈下田务农,有时候弟弟妹妹就要靠李静照顾。

李奉儒一家搬进了龙王庙以后,由于龙王庙里没有火炕,而且从城里带来的都是木床。李奉儒在庙堂的中间砌了一堵火墙,也就相当于把火炕立了起来,即保障了屋里的取暖,也延续了城里睡木床的习惯。经过几个月的不断修改和完善,一个与河东人生活习惯有些不同的居住结构就在这个龙王庙的地方成了河东人的看点。以火墙为界,形成了主东屋,屋里的正面墙壁上仍然悬挂着“静心慎事”的字幅,床上铺着床单,床头边字幅下放着一个书柜,书柜里摆放着很多书,大多数是医学方面的书籍,还有地理历史方面的书。书柜旁边有一个小高桌,小高桌上放着一个有玻璃罩的煤油灯。小高桌旁边还有一把藤椅。这些都与河东人的生活设施有着截然不同。

河东人的标准设置是,一盘火炕占据了屋子里的主要位置,火炕都是靠近窗户,光照好,温度高,不潮湿。火炕上铺着炕席,只有晚上睡觉的时候才在席子上铺褥子。有些家庭就只有被子,没有褥子,直接睡在炕席上。条件不错的在后墙陈设着几节大红柜和几口大缸。大红柜的正面墙上一张挨着一张贴着腊月更新的年画。吃饭的时候,在火炕上放上一个小炕桌,一家人围着小炕桌吃饭。煤油灯是墨水瓶自做的,墨水瓶下面是一块厚木板上支着一个木棍,木棍上面又固定着一个灯托,灯托上面坐着墨水瓶自做的煤油灯。这个支撑煤油灯的东西叫灯竖子。傍晚时分,家家户户从大缸下的缝隙中拿出灯竖子,点着煤油灯,放在火炕的中间,一家人围着煤油灯。女主人纳着鞋底,孩子们听着大人在讲述过去的故事或所见所闻,有文化的大人讲着有文化的故事,没有文化的大人讲述着自己感兴趣的故事,甚至是低俗的东西。有道德的大人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的正能量,没道德的大人讲述着自己的小聪明,传播着负能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大概就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吧!

李奉儒一家住进河东,改变了这里家家户户一成不变的生活习惯。特别是李双第一次来到李静家找李静玩的时候,李静家的一切都让李双感到是那么的陌生,那么的新奇,那么的不可思议。甚至有很多问题有想问李静的冲动,比如:为什么你家不贴年画,而贴的是字?为什么你家吃饭没有炕桌,而是高桌?为什么你家有那么多书?为什么你家没有火炕,而是木床,而且床上还铺的是布单子?为什么你家的煤油灯那么亮,而且玻璃罩还不会被烧炸?为什么你家冬天也不用和爸爸妈妈睡在一盘火炕上?一连串的为什么在李双的脑子里转悠了好久,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

这是李双第一次来到李静家。李静把李双带到西屋,西屋设置在火墙的西边。李静让李双坐在床上,这是李静和弟弟妹妹一起睡觉的大床,床上铺着褥子和花色床单,爸爸妈妈在火墙的东屋,是一张小床旁边又加出一块木板,显得有些拥挤。李双小心翼翼的坐在大床的床边,四周端详着屋子里的点点滴滴,都感觉是那么的新奇,那么的不可思议。

李静从自己专门存放自己喜欢的小东西的小木盒子里拿出几个五色纸叠的纸鹤、小燕子、小船递给李双:“这是我送给你的见面礼,喜欢吗?”

“喜欢!”李双看看李静递过来的纸鹤、小燕子、小船,一边答应着,双手接过,紧接着问:“这是你爸爸给你叠的吗?”

“不是,是我自己叠的。”

“你还会叠这些东西啊!?”

“怎么,你不会吗?“

“不会。“李双不好意思的摇摇头。

“那我教你好吗?“

“当然好了。“

“那我教你叠什么?“

“什么都行,简单一点的。“

“那就教你叠宝塔好不好啊?

“好叠吗?“

“我肯定能教会你。“

“那就好。“

于是两个人一人一张裁成正方形的纸,李静每折一下,就让李双跟着折一下,不一会儿的功夫,一个宝塔就在李静的手中叠成了。李双虽然是一步步跟着叠的,可叠出来的样子有些不伦不类。李静告诉李双:“第一次都这样,只要步骤对了,形状会慢慢掌控,叠过几次就好看了。“

李静让李双拆开,再重新叠一次,而且要掌握折叠的要领和尺寸,李静亲自一 一纠正,果然,这次的形状好看多了。李双看看自己的第一个作品,美滋滋的笑了。她从心底佩服李静这个同桌同学。两个人一边说着话,一边一个又一个的折叠着同样的宝塔,不一会,折叠了八九个。李静把这些宝塔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八九层的宝塔了。

今天,对于李双来说,是一个愉快的星期天。因为这是她第一次来到李静的家;第一次看到了和河东人不一样的家庭设置;第一次得到了李静送给她的礼物,也是第一次得到了同学赠送的礼物;第一次学到了折叠宝塔;第一次和李静玩的这样开心。

第五章:挑菜

时光过的很快,转眼又是一个周末。放学的时候,李双问李静:“明天是星期天,我去挑菜,你跟我去吗?“

“挑什么菜?“李静由于是从城市长大的,对于挑菜这个新名词非常陌生,随口便问。

“挑伴儿英、天韭菜、车倩倩啊!可好吃了,我带你去,我知道那儿有啊!“李双非常自信的说着,还看着李静一副不解的表情,似乎觉得有些自豪。因为在这方面,李静明显的不如自己,一种美滋滋的感觉浮现在自己的脸颊上,本来就细皮嫩肉的小脸上更增添了一些明媚。

说到挑菜,坝上人的生活习惯是秋天在地窖里冬储一些土豆、胡萝卜,腌制几大缸咸菜,就是一冬天的越冬蔬菜。每到初夏时节,家家户户的地窖里已经没有什么存储的土豆和萝卜了。就连家里腌制的那几大缸咸菜也几乎见了缸底。即便没有吃完,这时候也该长毛了。所以这时候的大多数家庭靠挖野菜来补充每天的蔬菜。刚才李双说的伴儿英就是人们常说的蒲公英,有人也叫婆婆丁,这既是一种野菜,也是一种中药材。蒲公英蕴含着多种维生素和身体需要的微量元素,经常吃一些蒲公英还能预防感冒,清除体内垃圾。而天韭菜就是通常人们说的苦菜。在中国传统节目中的代表作《算粮登殿》中的富豪小姐王宝钏,隐居寒窑十八年,主要就是依靠这些苦菜为食贫寒度日。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电影《苦菜花》中祖祖辈辈的山里人把苦菜当成了活命菜。现在我们从知道苦菜不仅具有非常高的营养价值,还有很多的药用功效。至于说车倩倩,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车前子就有非常大的名声。河东人喜欢把车前子用水焯了,滴一滴麻油,撒一点盐面凉拌,非常爽口。如果与土豆一起熬菜,那更是河东人的美味。

李奉儒原来是城市里的主治医生,全家都吃供应粮。如今只有李奉儒一个人吃供应粮,李静她们娘仨从现在开始已经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了,供应粮没有了,去年生产队又没有给她们分粮,好在过去还有一些积蓄,可是蔬菜在这河东是没有供应的。家里的生活也是非常艰苦的。听说李双要带她去挑菜,李静别提多高兴了。立即满口答应:“去,去,去。“

论挑菜,李双是内行,于是带着李静,挎着篮子,李双给李静找了一个挑菜的铲子,两个人走向了妈妈山。妈妈山是河东的后山。妈妈山是两个一模一样的山丘组成,每个山丘的山顶还有一个高高的突出来的鼓包,因为非常像女人的乳房,人们习惯叫这两座山为妈妈山。妈妈山的山脚下土地比较肥沃,而且还比较潮湿,非常适宜于苦菜、蒲公英、车前子的生长。

由于李静还不认识什么是苦菜,也不认识蒲公英,更不知道什么是车前子,所以来到这里挑菜简直是眼前一头雾水。现在是李双大显身手的时候。李双挖了几颗蒲公英、苦菜、车前子做样板,递给李静,并且嘱咐不要与其他野菜给混淆了。还告诉哪儿的苦菜多,哪儿的蒲公英多。两个人分头开始去寻找草丛中的“猎物“。半晌时分,李双的小篮子已经挑满了,李静只挑了多半篮子。李双看看李静的篮子还没有满,又猫腰去挑了一阵,最后还是把李静的篮子给挑满了。两个人一边聊着天,一边走向回家的路上。

由于李双一直生长着河东,没有去过什么大地方,就连小小的县城也没有去过,即没有见过楼房,也没有见过电灯、电话,更没有见过火车,别说是飞机了。对于神秘的城市生活非常感兴趣,就这样与李静无拘无束的走在回家的路上,李双就免不了问一些城市里的新鲜东西。比如说,山城市有楼房,有公共汽车。出门可以坐公共汽车,公共汽车要上车买票,车上专门有售票员。街道大多数是石板路或柏油路,有公园,有商场,有街道,有电影院。说到楼房,李双不禁问李静:“那楼房能摞几层啊?”

“山城市最高的楼房有六层啊。”

“那顶上的人怎么上去啊,是登梯子上去吗?”

“不是我们这里的梯子,是像台阶一样的楼梯,和龙王庙前面的台阶一样,每上一层要打一个折返。”

“那住楼房的人去茅房怎么办啊?”

“楼房的每一层里都有厕所啊,如果每次都跑外面那还了得。”

“听说城市人都是电灯电话了,你在城市里的家里有电灯电话吗?”

“我家在旧堡的四合院住,家里有电灯和电话呀。但是厕所是在院子里的。”

“城市人真好,不用种地,不用日晒雨淋,去茅房都不用下楼。”李双一边嘟囔着,一边看看李静又为:“那么好的城市生活,你们家为什么来农村了啊?”李静听到李双这样问自己,并没有对李双有什么抵触情绪,停顿了一下非常坦然的回答李双:“因为我爸爸是右派,被下放到农村了。”

“右派是坏人吗?”

“我爸爸不是坏人,我爸爸是世界上最好最好的好人。“

“那为什么打成右派,还下放到农村啊?“

“这个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爸爸肯定不是坏人。“

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什么是右派,她们怎么能够说的清除啊。就连李静的爸爸李奉儒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就成了右派。难道参军打仗,打小日本打错了,还是打蒋介石打错了,解放以后一直在医院给人看病,也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啊,怎么就稀里糊涂的被打成右派了啊?在李奉儒的心里尽管对自己这个右派分子的帽子不解,但是他的文化修养和与世无争的态度让他并不感到委屈,因为不论在城市,还是在着贫困的河东,大家都对自己非常尊敬。这就够了,真理永远是真理,真理最终会让事情的真实情况平反昭雪的。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周中华长篇小说《闺蜜1—5集》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