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时代2:国王时代战役(下)

帝国时代2:国王时代战役(下),第1张

国王时代和征服者战役集是帝国时代2中最早的一批战役,选择的也都是在东西方耳熟能详的著名历史人物,由于诸如成吉思汗等战役已经在之前的文章中介绍过,本篇中只介绍之前没有介绍的战役,包括:圣女贞德、蒙特祖玛、熙德、巴巴罗萨和萨拉丁

帝国时代2:国王时代战役(下),图片,第2张



巴巴罗萨 条顿

“巴巴罗萨” 音译自意大利语的“红胡子”,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外号,意思是这位入侵者在意大利残杀无辜,让意大利人的血染红他的胡子,可见意大利人与腓特烈之间的血海深仇。

帝国时代2:国王时代战役(下),图片,第3张

腓特烈一世(1122年-1190年6月10日)。欧洲古代被称为巴巴罗萨的人还有几位,无一例外是杀人如麻的“狠人”,而腓特烈一世是第一位“巴巴罗萨”。

腓特烈一世是神圣罗马帝国霍亨斯陶芬王朝皇帝,是神圣罗马帝国历史上最富声望的帝王之一。他早年间参加过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在1152年被选举为德意志国王。这里要说明一下,德意志王国在中世纪是泛称并非正式国名,泛指由东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在911年结束后所继承的国家。起于911年康拉德一世所领导的德意志人的国家,而德意志人国家的正式国名为东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条顿王国(Regnum Teutonicum)一词源由1056年教宗额我略七世欲将“条顿人的国王”(Teutonicorum Rex)取代“罗马人的国王”( Rex Romanorum)来否定未加冕的神圣罗马皇帝亨利五世,以此确立教廷对帝国的优越性时才出现。16世纪后条顿(Teutonicum)这个名词才被德意志(Diutscher)取代。

当腓特烈成为德意志国王时,欧洲刚刚经历了中世纪大事件——叙任权斗争(InvestitureControversy)。

 帝国时代2:国王时代战役(下),图片,第4张

叙任权斗争是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冲突事件,矛盾的双方是教会和世俗君主。简单地说就是教宗挑战和指责西欧君主所握有对圣职的任命和授予权。今天的罗马教宗由枢机主教选举产生,这一制度的源头就是叙任权斗争。

在叙任权斗争之前,欧洲的王权和教权犬牙交错,国王拥有任命主教的权力,神圣罗马皇帝需要教皇加冕,而皇帝也能任命教皇,因此宗教任免就成了很多国王的生财之道。到了11至12世纪之际,数位教皇挑战和指责西欧君主所握有对圣职的任命和授予权。而此时经过封建制度的发展,贵族阶层已经拥有了相当的实力,于是打着拥护宗教信仰的旗号,各方诸侯开始裂土分疆。受其影响最严重的便是神圣罗马帝国,随着皇权式微,在叙任权斗争中神圣罗马帝国爆发了长达50年的内战,最终分裂成了1600多个大大小小的贵族诸侯领地。而让皇权的重新崛起的,便是腓特烈一世。

腓特烈一世上任后就如同历史上的其他雄主一样开始驯服境内的诸侯,他将诸侯手中的土地重新进行分割,所谓“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再尝试将王室的直属土地连成一片,把持国内的战略要地。1158年腓特烈颁布采邑法令,要求所有接受采邑者为皇帝服兵役。至此腓特烈部分恢复了王室在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威。

帝国时代2:国王时代战役(下),图片,第5张

在游戏中出现过一位重要角色,也是战役的讲述者“猛狮亨利”。真实的历史中这位亨利是萨克森和巴伐利亚公爵,腓特烈一世的表弟。他主持了对斯拉夫人土地的征服(也就是战役的第二章),并在这些土地上建立了慕尼黑、吕讷堡、不伦瑞克等城市,是神圣罗马帝国势力最大的诸侯。亨利对于腓特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后因为反对腓特烈对意大利的军事行动而被剥夺领地,被迫流亡,腓特烈死后重新回到神圣罗马帝国。

在稳住了国内诸侯之后,腓特烈最热衷的国外事务就是对意大利地区的征服。一方面控制意大利就能左右罗马教廷,另一方面中世纪的意大利是环地中海贸易的核心地区,是神圣罗马帝国历代帝王觊觎的钱袋子,而充足的资金也有助于王室继续在国内诸侯面前保持强势地位。于是腓特烈在1154年、1158年、1163年、1166年和1174年五次进攻意大利。其中前四次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155年拿下罗马、1158年第二次占领米兰,并在意大利北部地区建立政权。然而这一举动导致他与教皇历山三世的长期斗争,米兰降而复叛还绑架了他的皇后贝亚特丽丝迫使她倒骑驴出城以为羞辱。1162年,腓特烈一世再征服米兰,并毁了其城防和教堂。1167年腓特烈一世在图斯库卢姆之战中大败联军,攻入罗马,驱逐教宗历山三世。在军事征服的过程中,腓特烈使用了很多残酷手段,这也让他得名“巴巴罗萨”,这些行径让腓特烈成为了整个意大利的公敌,于是在1164年,维罗纳、帕多瓦、维琴察和威尼斯共和国结成同盟,史称“伦巴底同盟”,共同对抗腓特烈的统治,并在1176年的莱尼亚诺战役中彻底打败腓特烈。

帝国时代2:国王时代战役(下),图片,第6张

莱尼亚诺战役,腓特烈在意大利统治的转折点。在此战中意大利步兵用战车阵对抗腓特烈的骑兵(画中用牛牵引的竖有旗帜的战车被称为Carroccio),随战车出战的士兵被称为“死亡连队”(company of death)表示自己视死如归。

帝国时代2:国王时代战役(下),图片,第7张

意大利米兰的莱尼亚诺战役纪念碑,在此战中米兰步兵顽强的抵挡住了腓特烈的正面进攻并牵制了大量部队,为自己同盟军的援兵迂回腓特烈后方创造了机会,是战役获胜的关键力量。

在莱尼亚诺战役中,腓特烈对米兰步兵的阵线久攻不克,本人所在的军阵遭到伦巴第同盟军的突袭,腓特烈本人都被打落马下只身逃离战场,并在乱军中失踪三天。伦巴底同盟的胜利迫使腓特烈前往威尼斯寻求和平。在1177年的《威尼斯和约》中,腓特烈与教皇亚历山大三世握手言和。随后在1183腓特烈与伦巴底同盟签订《康斯坦茨和约》承认伦巴底城邦的政治独立地位,1186年腓特烈的儿子亨利六世与西西里的康斯坦丝在米兰成婚,神圣罗马帝国与意大利的战事正式平息。不过腓特烈将莱尼亚诺战役的失败怪罪到了狮子亨利拒绝派兵支援上,在取得其他诸侯的支持后,狮子亨利在1180年被流放。

帝国时代2:国王时代战役(下),图片,第8张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在与教皇和解之后,腓特烈自然要参与到基督教世界的大事件“十字军东征”中。于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与英国国王狮心王理查、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奥古斯都一起领导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三位国王中腓特烈的军队实力最为强大,号称有十万人,据推算实际作战人数应该在15000人左右,即便是15000军队在中世纪的欧洲也绝对是令人生畏的恐怖大军。然而这支大军和他的统帅却根本没能到达圣地耶路撒冷。1190年6月10日,腓特烈在渡过萨列法河时不慎溺水身亡,具体原因有多个版本的故事,但毫无疑问的是一代雄主腓特烈就这样溺死在了河水中,他的大军为了即将到来的皇室选举,大部分的军队在此之后返回了德意志。他的儿子士瓦本的腓特烈带领剩余5000人到安条克。在这里他们处理了腓特烈的遗体,皇帝的身体被煮熟后,取走的肉体被安葬在安条克圣彼得教堂,他的骸骨被放进一个袋子里继续进行东征。但由于路途艰难,最终小腓特烈只能在沿途分别埋葬掉他父亲的尸骨。腓特烈的骨骼被埋葬在苏尔大教堂(今黎巴嫩城市)心脏和部分其它内脏被埋葬在塔尔苏斯圣保罗教堂(今土耳其城市)。

帝国时代2:国王时代战役(下),图片,第9张

1879年德国历史学家JohannNepomuk Sepp在苏尔找到了腓特烈的遗骨。

在腓特烈死后,他的霍亨斯陶芬家族并没有将统治维持太久,由于与罗马教廷的争端不断,1254年德意志的霍亨斯陶芬王朝终结,1268年霍亨斯陶芬家族最后的男性后裔康拉丁在那不勒斯被斩首示众,该家族便从此消失匿迹了。1318年10月31日,家族最后的成员恩里科在囚禁中于蛋堡去世。而德意志地区的真正统一要等到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成立了。


萨拉丁 萨拉森

萨拉丁·优素福·伊本·阿尤布(1138年-1193年),通称萨拉丁(Saladin),是埃及阿尤布王朝的第一位苏丹及叙利亚的第一位苏丹,1174年-1193年在位。阿尤布王朝是得名自他父亲纳伊姆·阿丁·阿尤布。萨拉丁是埃及历史的民族英雄,他在阿拉伯人对抗十字军东征的过程中,表现出卓越的领袖作为、骑士风度、军事才能,闻名于基督徒和穆斯林世界。

帝国时代2:国王时代战役(下),图片,第10张

埃及军事博物馆中的萨拉丁塑像

萨拉丁是库尔德人,出生在今伊拉克提克里克。萨拉丁年少时随父辈效忠于赞吉王朝总督努尔丁·马哈茂德管辖。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已经名存实亡,突厥人建立的塞尔柱帝国也摇摇欲坠,穆斯林世界实际上四分五裂,什叶派与逊尼派也在相互攻伐。萨拉丁的家族作为逊尼派,自然参与到了对什叶派的战争之中,他们的作战对象就是当时的埃及法蒂玛王朝,年轻的萨拉丁在作战中早早积累了战争经验。随着十字军的到来,法蒂玛王朝放弃了教派之争,开始主动请求赞吉王朝的帮助,这也让本就已经十分虚弱的法蒂玛王朝逐渐被赞吉王朝控制。1169年2月刚刚30岁的萨拉丁在背后势力的支持下成为埃及法蒂玛王朝宰相,也让埃及成为了萨拉丁登上历史舞台的根据地。

帝国时代2:国王时代战役(下),图片,第11张

埃及苏丹国在萨拉丁时代势力范围扩张至叙利亚、利比亚、突尼斯和大半个西奈半岛,一度成为穆斯林世界的领袖。

萨拉丁成为埃及宰相后就展示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在杜姆亚特击败了从海上来犯的十字军,让十字军很长一段时间不再进犯埃及。这让埃及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萨拉丁的声望也日益高涨。到了1171年,萨拉丁开始着手架空法蒂玛王朝苏丹,他在宫廷侍卫、禁卫军、宗教长老中不断安插自己的逊尼派亲信,并在宗教学院中传授逊尼派教义。1171年9月10日,萨拉丁乘法蒂玛哈里发阿迪德病危,下令各清真寺在星期五聚礼仪式上恢复对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赞颂,而不再提及法蒂玛哈里发的名字。第二天,他在开罗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展示自己对武装力量的控制,2天后,阿迪德病逝,法蒂玛王朝就此终结。从此,阿尤布王朝诞生,萨拉丁成为埃及的真正统治者。虽然萨拉丁以权臣篡位的形式上台,但他在争夺权力的同时对底层民众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减轻赋税,并且保持了宗教开明政策,因此埃及上下对萨拉丁的篡位并没有什么抵触情绪。

帝国时代2:国王时代战役(下),图片,第12张

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萨拉丁塑像,萨拉丁在埃及站稳脚跟后,为驱逐十字军,开始将势力延伸到叙利亚境内。

1174年春,在萨拉丁占领了北非的突尼斯、利比亚等地之后,他名义上的主公——赞吉王朝的努尔丁去世,萨拉丁从此再无束缚。而此时的赞吉王朝新任苏丹萨利赫年仅11岁,根本无法主政,国家实际上已经陷入分裂。萨拉丁决定进入叙利亚整合当地势力,一路之上凭借自己的威望和在北非积攒的财富,萨拉丁顺利来到赞吉王朝首都阿勒颇,几乎未遇任何抵抗。1175年,萨拉丁得到了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授予的“埃及、叙利亚、马格里布和也门苏丹”的称号,正式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领袖,他的下一个目标便是盘踞耶路撒冷的十字军。

帝国时代2:国王时代战役(下),图片,第13张

萨拉丁与十字军对战初期的主要敌人,耶路撒冷王国国王鲍德温四世。现在的文艺流行作品中鲍德温大多是戴着面具的形象,因为其身患麻风病,容貌尽毁。在电影《天国王朝》中鲍德温的形象被极大美化,历史记载当时的鲍德温几乎不能理政,也无法骑马,军事指挥全权交给在《天国王朝》中被塑造成莽夫的雷纳德。

萨拉丁与十字军的初期较量并不顺利,他们的初次交手发生在1177年11月25日的蒙吉萨战役 (TheBattle of Montgisard),萨拉丁虽然在人数上占有优势,但由于侦查失误,被十字军主力部队突然袭击了萨拉丁所在的本部,之后一路溃逃直到逃入西奈半岛才脱险。这场战役让鲍德温和雷纳德的名声大振,而萨拉丁则很长一段时间无法组织对耶路撒冷的直接进攻。

帝国时代2:国王时代战役(下),图片,第14张

雅各布渡口之战战场卫星照片,中间的灰色废墟为被萨拉丁摧毁的十字军要塞。

在蒙吉萨战役的失败之后,萨拉丁转变策略,不在奢求一蹴而就,而是在战略上对十字军进行包围。他先是在1179年雅各布渡口之战中破坏了十字军用要塞工事封锁渡口的企图;1181年与拜占庭帝国和谈,解除了拜占庭对其大后方埃及的威胁;1183年在赞吉王朝小苏丹萨利赫去世之后,萨拉丁接手了阿勒颇和摩苏尔,终于完成了在战略上对十字军控制的巴勒斯坦地区东、西、北三面包围。

帝国时代2:国王时代战役(下),图片,第15张

哈丁战役,十字军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1185年,鲍德温四世去世,年仅24岁,他的继任者年仅6岁的鲍德温五世仅仅一年便夭折。耶路撒冷王国便陷入了内部的权力斗争中,手握重兵的骑士团大团长们和合纵连横的贵族们吵作一团。最终靠着贵族们的支持,吕西尼昂的居伊成为新任耶路撒冷国王,但他显然缺乏领导力。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主战派首领,蒙吉萨战役指挥官雷纳德违反耶路撒冷与萨拉丁之间的合约,私自劫掠穆斯林商队,而名义上的国王居伊根本约束不了部下,这就激怒了萨拉丁。于是在1187年7月3日率军进攻十字军城市太巴列,而十字军为救援太巴列决定主动出击。

帝国时代2:国王时代战役(下),图片,第16张

哈丁战役示意图,绿色为萨拉丁行军路线

从十字军的主力集结地萨富里雅到太巴列,需要途经超过15英里的干旱崎岖地带,路上萨拉丁派出骑兵不断骚扰,让十字军的行军速度更加缓慢,7月3日一天的行军只前进了不到7英里。在太巴列城中坚守的雷蒙德派出信使催促一定要在入夜之前赶到有水源的地方,然而国王居伊担心夜间行军遭受突袭,下令在卢比耶附近的山坡上就地宿营,这一决定彻底葬送了十字军。第二天疲惫的十字军继续前行,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超过15个小时滴水未进,当抵达哈丁山口时遭遇了以逸待劳的萨拉丁部队,战斗毫无悬念,很多十字军已经饥渴到无法作战。最终十字军大部分人成了俘虏,国王居伊、主战派首领雷纳德、圣殿骑士团大团长杰勒德被俘虏,医院骑士团大团长罗杰、阿克大主教战死,基督教圣物“真十字架”被打碎。战后大多数底层俘虏成为奴隶,贵族大多缴纳赎金后被释放,唯一的例外是曾经劫掠穆斯林商队的雷纳德,他被萨拉丁亲自斩首。

帝国时代2:国王时代战役(下),图片,第17张

耶路撒冷向萨拉丁投降

在失去了主力部队后,十字军所控制的要塞和城市便成为了一个个孤立的据点,萨拉丁乘胜追击很快就将其中的大多数拿下,然后开始了对耶路撒冷的围攻。在经历了十三天的围攻后,耶路撒冷城投降,1187年9月2日,萨拉丁选在登霄节这一天进入耶路撒冷,以纪念先知穆罕默德在耶路撒冷登霄。被十字军占领88年的圣城重新回到了穆斯林的手中。城中的居民并未遭到屠戮,而是根据投降协定花钱赎身或者卖做奴隶,萨拉丁还宽宏大量的免除了7000多底层穷苦人的赎身钱。被十字军改为教堂的清真寺又被萨拉丁恢复,但十字军新建的教堂依然保留,他还延续了宗教宽容政策,宣布圣地继续向所有宗教信徒开放。萨拉丁的义举一时间传为佳话。此后一年半,诸如阿卡、西顿等十字军沿海城市也相继被萨拉丁占领。

帝国时代2:国王时代战役(下),图片,第18张

1191年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的形式,十字军只保留有少数沿海要塞。

萨拉丁占领耶路撒冷的消息震动了欧洲。罗马教皇乌尔班三世闻讯后,因心脏病发作而死,继任教皇格利高里八世呼吁采取行动。十字军的热情再次被激发起来,于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红胡子”腓特烈一世、英格兰国王“狮心王”理查一世、法兰西国王腓力二世以及被萨拉丁释放后违背诺言的居伊,于1189年发动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但行军途中德皇腓特烈不慎淹死德军大部撤出远征,法王腓力与英王理查不和,只留下10000法军和5000银币军饷后就离开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指挥官便只剩下了“狮心王”理查。

帝国时代2:国王时代战役(下),图片,第19张

理查征服阿卡,与游戏战役不同,历史上的阿卡围城战是以理查胜利告终的。

理查登陆之后就展示出了非凡的军事指挥能力,他先是用一个月的时间围攻并占领阿卡城,之后命令军队沿海岸线前进,与自己的补给船队保持平行,这样理查的军队始终保持有充分的补给。针对萨拉丁灵活的轻骑兵战术,理查严令军队不得擅自追击敌军,这让善于诱敌深入进行围歼的穆斯林军队无所适从,在理查行军的过程中他们12次进行拦截,但都以失败告终。在接下来的阿索夫战役中萨拉丁再次被击败。这使得萨拉丁不得不使用最粗暴的手段,对耶路撒冷周边采取焦土战术加严防死守,这才两次成功阻止理查攻占耶路撒冷。

帝国时代2:国王时代战役(下),图片,第20张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虽然没能占领耶路撒冷,但十字军重新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的沿海城市。

正在理查与萨拉丁激战正酣之际,英国国内传来了法王腓力二世与理查之弟约翰秘密勾结,共同反对理查的消息。理查得知后赶忙与萨拉丁议和,于1192年9月签订三年停战协定,其中耶路撒冷将维持在穆斯林的控制下,但也允许非武装的基督教朝圣者和商旅来访该城市。理查与萨拉丁在此战中互相欣赏,在二人签订条约后,双方互赠许多礼物以表尊敬,之后理查于10月9日离开圣地,二人从此再未见面。一年之后的1193年3月4日,萨拉丁感染伤寒病逝于大马士革。

帝国时代2:国王时代战役(下),图片,第21张

埃及国徽——萨拉丁之鹰

虽然阿尤布王朝在萨拉丁死后只存在了57年,但有关萨拉丁的事迹仍在阿拉伯世界中流传,一直到今天。今天的埃及、阿联酋、伊拉克、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及也门的国徽都有类似的萨拉丁之鹰。即使在西方,萨拉丁也成为了传奇人物,成为骑士精神在中东的象征。不过比较讽刺的是,几乎所有对萨拉丁津津乐道的事迹都忽视了他库尔德人的身份,以至于库尔德民族本身时至今日在中东依然处于受压制的政治地位。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帝国时代2:国王时代战役(下)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