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器的鉴定与珍赏-良渚玉器的沁色(1)》

《良渚玉器的鉴定与珍赏-良渚玉器的沁色(1)》,第1张

说明

《良渚玉器的鉴定与珍赏》一书,是以陈莺为第一作者,由陈莺、陈逸民和姚创立三人合作的一本科普类文物书籍,出版多年后,深受读者的欢迎,今天起,我们全文连载本书,以供还没有购买本书的读者阅读。

今天发表第六章(1)

良渚玉器的沁色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良渚玉器,不管是博物馆展出的藏品,还是私人收藏家的藏品,都不是5000年埋葬入土的原物,它们已经发生了两次变化。一是在地下埋藏的5000年中,因受地下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而产生的变化,即所谓的受沁过程;二是玉器出土后因受压力、气氛、光照、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发生形状和色彩变化的实物,如果出土玉器在私人收藏家手中,免不了的佩带盘玩,也会进一步发生新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在良渚玉器上的各种物理现象,对于良渚玉器的鉴定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我们分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一是良渚玉器的沁色,也就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良渚玉器的实际色彩;二是良渚玉器的受沁程度;三是良渚玉器受沁原因的探讨;四是良渚玉器的石灰沁和血沁;五是良渚玉器盘带后的变化。

1、良渚玉器的沁色

玉器的沁色,是不少收藏爱好者的喜爱。一件玉器,它的沁色可以是单一的,也可能是五彩缤纷的,有些收藏家就特别喜欢多彩的沁色,有的收藏家却喜欢单一的沁色,不同的审美情趣,应该和收藏家的个性有关。

良渚玉器的沁色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即使为同一色彩,也可能呈现不同的色差,仔细比对这些色彩及其色差,会对我们理解玉器的沁色有很大的帮助,也对鉴定良渚玉器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还能用被大众审美心理接受的语言来命名良渚玉器的沁色,就能领悟玉器的沁色带来的审美愉悦,从而加深对玉器沁色的理解。

要鉴定良渚玉器,一般都会掌握良渚玉器的沁色,有的朋友非沁色不玩,这也是一种特有的审美心理,各人爱好,无可非议,但是,如果把沁色作为鉴定良渚玉器的唯一标准,恐怕会出偏差。问题的关键是沁色作伪比比皆是,良渚玉器最常见的鸡骨白色,古玩市场多的是这种沁色,如果以鸡骨白来确定良渚玉器的真伪,就有可能受骗上当。因此,在讨论沁色前,一定要明确这样的道理,讲鉴定的时候,是一条一条的讲,但作判断的时候却要综合起来考虑,否则,极有可能判断错误。

常见的良渚玉器,其表面颜色或者说沁色,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用当地的土话来说,就是鸡骨白、南瓜黄、阿乌青和红良渚,再杂以较大表面经常可见的叶茎沁,基本上概括了良渚玉器出土后能看到的颜色。读者可能要问,前面所说,良渚玉器玉料的颜色基本上是湖绿色和青绿色,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并不矛盾,玉料的颜色是指玉料的本色而已,在地下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的作用下,出土良渚玉器有着较为丰富的沁色是很正常的。

下面把良渚玉器的典型沁色列出如下。

6-1是常见的良渚玉器的鸡骨白色。在这件出土于浙江余杭瑶山遗址的良渚玉琮上,玉质几乎全部沁成鸡骨白。

《良渚玉器的鉴定与珍赏-良渚玉器的沁色(1)》,图片,第2张

6-1鸡骨白色沁

《良渚玉器的鉴定与珍赏-良渚玉器的沁色(1)》,图片,第3张

6-2南瓜黄色沁

6-2也是最为常见的良渚玉器南瓜黄色。这件出土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瑶山遗址的玉三叉形器,整器为南瓜黄色,并有黄褐色瑕斑。

《良渚玉器的鉴定与珍赏-良渚玉器的沁色(1)》,图片,第4张

6-3阿乌青色

《良渚玉器的鉴定与珍赏-良渚玉器的沁色(1)》,图片,第5张

6-4青褐色

《良渚玉器的鉴定与珍赏-良渚玉器的沁色(1)》,图片,第6张

6-5湖绿色

6-3是良渚玉器特别是良渚玉璧经常可见的阿乌青色。它是上海青浦区福泉山遗址出土,现陈列在上海青浦区博物馆内。所谓阿乌青色,应该是青绿色玉的统称,它还和玉器本身的质地以及受沁程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色差。如图6-41982年出土于上海青浦区福泉山良渚墓葬遗址的神像纹玉琮,就呈现青褐色,而6-51984年同样出土于上海青浦区福泉山良渚墓葬遗址的玉璧,却呈现较淡的湖绿色。因此,把良渚玉器的表面沁色或者说能见到的表面颜色,归成几个大类,并不等于说,只有这几种颜色,这是需要读者注意的。

《良渚玉器的鉴定与珍赏-良渚玉器的沁色(1)》,图片,第7张

6-6红良渚

《良渚玉器的鉴定与珍赏-良渚玉器的沁色(1)》,图片,第8张

6-7血沁

良渚玉器最受人欢迎的颜色应该是红良渚玉器,它出现的概率最低,因而在市场上的价位也最会醒目。6-6就是一件出土于浙江余杭反山遗址14号墓的玉璧,其整体的基本颜色大部分呈现红色。但是,从图上还是可以看出它的本来玉质是湖绿色。最为明显的是6-7上海博物馆陈列的一件良渚玉琮,它的展览铭牌上没有标明出土地点,估计是一件征集品。这件玉琮最底下一节兽面纹下面有明显的红色沁,这种沁色有可能就是所谓的血沁,但仔细观察,其本来的玉质也是湖绿色,读者可以顺着6-7上的箭头体会这种颜色的变化,从而琢磨玉的本来颜色和受沁后变化的颜色。

《良渚玉器的鉴定与珍赏-良渚玉器的沁色(1)》,图片,第9张

6-8良渚玉璧上的叶茎

良渚玉器的沁色,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这就是良渚玉器上经常出现的叶茎沁,其中以良渚玉璧上最为明显。6-8就是一件布满叶茎沁的良渚玉璧,叶茎沁,有的专家把它称之为“网状筋斑脉络”。[1]他们把良渚玉器上的这种网状筋斑脉络称作玉器入土后的“次生变化现象”。[2]这种说法应该还是出土玉器的受沁变化。

良渚玉器受沁变化的色彩是十分丰富的,我们所列的八张图不可能包含良渚玉器受沁的全部颜色变化,可靠的方法是参观江浙沪等地的博物馆,把展出所示的数百件良渚玉器烂熟于胸,印在脑海中,这样才能对良渚玉器的沁色有个全盘把握。

[1] 蒋卫东,《神圣与精致》,西冷印社出版社,2010P80

[2] 同上;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良渚玉器的鉴定与珍赏-良渚玉器的沁色(1)》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