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真是王勃的即兴创作吗?千古名篇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滕王阁序》真是王勃的即兴创作吗?千古名篇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第1张

实际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即兴”创作,那些看起来的文思泉涌,才思敏捷,无不是作者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最终厚积薄发,单点爆破的结果。

在现代人看来,我们很难想象如此精妙绝伦的文章能在酒宴上一蹴而就,就像古人也很难想象,那么难的数学题,高考考生居然可以短短几秒钟就得到答案一样。

为什么难以想象?

因为现在高考考的是数学和语文,理科其实都是数学,文科其实都是语文。

数学有压轴大题,语文最后是作文,这是两科中最难的部分,为的就是拉开分数,以便于筛选人才。

现在我们用高考筛选人才,那古代呢?

他们用科举筛选人才,高考其实就是延续了古代的科举。

古代科举考什么呢?

在唐代人家有几十个科目,其中也有数学,叫做“明算”,想不到吧?

只不过当时中国的数学还不成体系,“明算”不是那么成熟,所以并不被官方重视,考上了未必能当官,毕业即失业,于是后来也就没人考了。

比较受官方欢迎的是“进士”和“明经”两科。

所谓“明经”就是考经典释义,这玩意是有标准答案的,只要下功夫背就能考上。

但是“进士”就不同了,它主要考的是策论,也就是让你写文章分析时事,这玩意没有标准答案,考试难度可就大了。

所以才有“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的说法。

既然“明经”科也拉不开档次,逐渐的也就不为人们所重视了,最后“毕业包分配”的就剩下了“进士”。

到了唐高宗时,他觉得策论难度还不够大,于是又在进士考试中加入了“杂文”,额外考察文学水平,这就相当于往高考数学里加了一道奥赛题,如此一来分数一下就拉开了。

随之而来的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唐代首批文学家正是出现在高宗、武后时期。

到了唐玄宗时,他觉得“杂文”还是不够难,于是又在进士考试中加入了“诗赋”,这玩意有格式限制,比杂文还要难写,相当于在高考数学里面又加了一道奥赛大题,分数就拉得更开了。

但是再难的题也难不住咱们中国考生,难度反而激发了考生的斗志,大批诗人开始涌现,诗仙诗圣都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这就可以解释孩子的问题了,古代诗人写诗可不是因为悠闲,人家写诗就是本职工作,就像你现在做数学题一样。

这种考试制度延续到宋代,期间涌现出了数不尽的诗人词人,直到一个人的出现。

这位相当抵触文人诗词当中的浮华之风,所以一上台就改革科举,取消了其它科目,只留下“进士”一科,同时不再考“诗赋”,取而代之的是经义、论、策。

“经义”是为了统一思想,论、策是为了考察分析问题制定政策的能力。

从那时起,中国的诗词开始衰落,之后再没有大批量涌现诗人,而导致这一后果的人就是王安石,即便他个人的诗词造诣并不在苏轼之下。

再后来到了元代,蒙古人的治理水平着实堪忧,竟然八十多年未开科举,以至于元代读书人无所事事,只能去写点小说、戏曲,聊以自慰。

到了明代,朱元璋延续了王安石的思路,既要统一思想,又要智力筛选,于是他跟刘伯温发明了一种考题,既要考经义,又要议论时事,还要有诗词一样严格的格式。

这玩意一共有八部分组成,分别是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所以被称为八股文。

站在当今角度看,这当然是一种落后的制度,但是站在当时看,哪怕站在晚清引入现代数学之前看,八股文都是当时的最优解。

这玩意就相当于高考数学只考奥数,而且还是奥数里最难的证明题。

虽然有禁锢思想之害,但却是一种相对公平的考试,哪怕你家再有钱,请得起再好的老师,也没办法按照某种规范来教,所以不管你是什么家庭出身,想要考取功名,就只有勤学苦练一条路。

这就相当于把寒门和富家子弟强行拉到了一个起跑线上。

而且明清代入士,除了那些恩荫之外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科举,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门路,保证了人才上升通道,同时也避免了世家大族的出现。

说回唐宋两代诗词繁盛之时,其实吟诗填词虽然门槛高,但你一旦过了门槛也就不会觉得有多难了,很少有诗人作诗是埋头苦干好几天才做出来的。

大多是受到触动,灵光一闪想到一句,然后一挥而就,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嘛。

不过像杜甫那些叙事长诗还是需要功夫的,但再长的诗也不过几十上百字,有时间了就打磨一下,打磨好了再发表,这也用不了多少时间。

否则像陆游这种一辈子写了几千首诗的是怎么做到的呢?

当然,也有“李白斗酒诗百篇”这种人,人家就是满肚子腹稿,随便刺激一下就能吐出一篇,你说到哪说理去,要不怎么叫“诗仙”呢?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滕王阁序》真是王勃的即兴创作吗?千古名篇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