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剂量感想

《伤寒杂病论》剂量感想,第1张

对于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剂量换算使用,笔者觉得难以定论。

     先贤李时珍,除了是史上赫赫有名的中药学家,也是临床大医家,绝非理论中医之辈;他将仲圣《伤寒杂病论》的一兩解为一钱,有的名老中医认为如此換算,未免太少了!

     其实,古今很多名医用药,都与先贤李时珍的认定的剂量差不多。当然,也不乏将仲景的剂量以一两換算为十五克的名医。

    对于仲景的剂量运用,笔者觉得难以定论——出自客观事实,在下举例两个有关剂量的典型案例: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隆昌乐只公社卫生院治一个滑杆抬来的,严重的水肿病人——属于溢饮,我选了苓桂术甘汤,按照方剂学上三兩为三钱的用量——看到司药将茯苓捣碎、大枣撕烂,精致捆封的药包,大概只有半连肥皂大,我忧心忡忡……                             

    第二天,乡下有人捎口信说:“仙基山的曾幺爷喊周老师去一下”。                  我觉得大事不妙——为什么今天不抬来复诊?但又不能不去。                        没想到推开曾幺爷的堰墙门,就听见了一个老头的声音说:“周老师,你老人家来了啊!”

    我定睛一看,昨天上午我治那个病人、曾幺爷,竟然坐在板凳上编篾筐!                       

    他说:“吃了你老人家开的药,我屙了大半桶尿……”

     我这个三十岁多点的“老人家”太高兴了!马上兴致勃勃地去看了曾幺爷那还没来得及倒往粪坑的大半桶尿。

       在之后的行医生涯当中,我更喜欢用经方了——同样一个处方,小量、大量,我都在用。比如,治我太太被黄大教授用桂枝茯苓丸合四逆散未治愈的“头昏脑胀蒙木”我开的泽泻汤加味,就是大剂量。

    顺便提一下——黄大教授著作等身,是很有本事的人。不过,他到外地座堂,诊事先预约的病人,把我太太的脉,仅诊了一只手,一分钟不到就算了事。然后舌诊,问了几句就处方。如此,未免——我女儿太迷信权威,后来仅几次向黄大教授电话反映其母病情,而未让我知;以致我太太在三十二天内,连续服了黄大教授以上处方十六付药后,身体更加不适,下车忽然晕倒。

    我女儿无奈,只好电话告我。于是我急忙乘飞机到无锡。见我太太不但“头昏脑胀蒙木”,而且乏力久臥。我十分认真的反复诊断以后,开了大剂量的泽泻汤加桂枝——泽泻125G、白术125G、桂枝25G;是别人的经验方,记不起是哪本书上看到的了。

    没有料到几付药就解决了问题!

    想来想去,这个剂量问题——开当归补血汤,我用黄芪,动辄就是100克——现在的药,比上世纪七十年代再孬,也不至于差得太远吧?比如石膏,就不存在什么化肥、农药、转基因—— 即使是糖尿病,有的病人量用大了,还是伤胃口的!

     总之,我临床用药,都会考虑到药材……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药而异。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伤寒杂病论》剂量感想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