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历千年而不衰的演艺项目

马戏:历千年而不衰的演艺项目,第1张

《“马”说中国梦》

第六章 白驹过隙

马戏:历千年而不衰的演艺项目

马戏:历千年而不衰的演艺项目,第2张

白驹过隙,白驹,白色的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像白色的骏马在缝隙前飞快地越过。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光阴易逝。出自《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白驹过隙,只在瞬间,中华民族已走过数千年文明里程。历史,给我们留下了璀璨的文化遗存,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它们或沉寂或激昂,时刻在提醒着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去承继中华之梦。


马戏:历千年而不衰的演艺项目


马戏的起源与发展

马戏,起源于中国的汉代,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指掌握一定技能的人骑在马上进行各种动作的表演。到了近现代,马戏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马上项目外,相继增添了几十种动物参加的杂技表演。因此,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马戏一词在中国,初见于汉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鬭虎。”西汉时期,马戏的技艺之一叫做“骗”,《汉书》注称为“戏马之术”。三国时,马戏表演非常普遍。《魏书·甄皇后传》裴松之注:“后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后独不行。”唐代,马戏表演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其中“透剑门伎”尤为精彩。“透剑门伎”就是马越刀山:地上倒插刀剑,间隔分成几级,有如房椽,寒光闪闪,使人望而却步,表演者驾乘小马,奔腾跳跃,飘忽而过,人马无伤。到了宋代,马戏伎艺更为成熟,表演技巧,精湛高超。在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给皇帝表演马戏时,就有引马、立马、骗马、跳马、倒立、拖马、镫里藏身、赶马等多种多样的马上功夫。清代马戏,又有新的创造。咸丰皇帝每到正月十五日,都要观看马戏表演。此时,马戏表演者大显身手:“有一足立鞍镫而驰者;有扳马鞍前行而并马驰者;有两人对面驰来各在马上互换者;有甲腾出乙雇马上戴甲于首而驰者,曲尽马上之奇。”

中国马戏之乡

相传秦始皇统一天下,其内侄阿灵受封于汴河的南岸,在此建立阿灵王府,后城池沉陷,成为一片荒草湖滩。唐肃宗至德元年,运粮钦差庆见为了方便运粮,便在此开挖了一条运粮河。因河边多生蒿草,故取名蒿沟。运粮带动了商贸,千年以后,这里成了埇桥(埇桥属于安徽北方的宿州市)马戏艺术的发源地。

埇桥区马戏艺术是频繁的灾难创造的杰作,也是和灾难抗争的人民的智慧结晶。作为交通要道,历史埇桥是重要的军事要塞。从秦楚大战到宋金的13年拉据战,历史上百余次战争,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百战道”。到了明清,“三洗凤阳府,九洗南宿州”,加上洪涝瘟疫,富饶的埇桥满目疮痍,万户萧疏。但是埇桥人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辛酸的乞讨路上,代代相传,创造了以评书、大鼓、琴书、渔鼓、大铙、皮影、洋片等地方特色的辛酸文化。到了清朝中叶,杂技魔术一枝独秀,逐步在大河南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埇桥区地处平原,特定的地理优势也为埇桥特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发育条件。冬闲时间长达6个多月,境内及周边有集市200多个,因而在时间和场地上都提供了大型演出很好的市场。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在埇桥区的篙沟、桃沟、柳沟一带,杂技艺人们率先将马、猴子、狗等动物表演引入演出,很受观众喜爱,后又开始尝试用杂技表演的形式来驯化动物,并很快收到成效。至30年代末,诸如狗熊站立行走、羊蹬花瓶、猴子拉车、老虎钻圈、小狗识数等演出节目已经成熟,埇桥区真正意义上的马戏艺术由此逐步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在民间演出团的基础上,宿县政府组建了我国第一家国有性质的“大众动物表演团”,后更名为“宿县动物表演团”和“宿县杂技团”。1977年,宿县动物表演团推出了一台精彩节目,排演出《狮虎大坐》、《狮虎过桥跨人》、《狗熊走钢丝》等高难度节目,每天观众上万人改革开放以来,以篙沟乡为中心的民营马戏艺术得到迅速发展,到90年代,已有民营马戏团近160家,驯兽水平和演出效果也得到很大提高。

近年来,在埇桥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民营马戏队伍更是空前发展,以安徽明星大马戏团为代表的马戏艺术大军已步入全国一流的马戏队伍,相继拍摄了十几部电影、电视剧。2001年,安徽明星大马戏团(原宿县动物表演团)首次参加第八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以《驯狮虎》这一节目夺得金狮特别奖;2002年,该节目又在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节上荣获黄鹤铜奖。目前,全区拥有近300家马戏团,万余名马戏艺人常年巡回全国各地演出,年创收2亿多元,牢牢占据着全国马戏演出市场的半壁江山。

2006年6月,经中国文联、中国杂技家协会严格考评,埇桥区独特的马戏文化和艺术贡献得到了一致认可,并由此确认“杂技的中心在吴桥,马戏的中心在埇桥”。埇桥区马戏协会中国第一个马戏协会——宿州市埇桥区马戏协会是由全区马戏从业人员组成的人民团体,是埇桥马戏艺术家自愿结合的马戏专业性群众组织。

据介绍,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马戏之乡”的埇桥区,目前拥有各类民营马戏团近200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年演出收入达2亿多元,马戏产业已成为该区最大的文化产业。埇桥区马戏协会成立后,将积极做好联络、协调、服务工作,促进马戏创作、艺术探讨、观摩交流等活动,支持和鼓励各种艺术风格、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加强杂技马戏组织的联系,实现埇桥马戏艺术和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上海马戏城

上海马戏城,有“中国马戏第一城”的美誉,其独特的建筑造型,金灿灿的穹型屋顶,是上海国际文化都市又一标志性建筑。上海马戏城地处共和新路,交通便捷。马戏城以杂技场为主体建筑,配有排练辅助楼、兽房和文化商业城等配套设施。杂技场共有1399座。场内配有先进的灯光设备和多声道,多重环绕音响。表演设有旋转舞台、复合升降舞台、镜框式舞台和吊杆,加上高空的3圈马道,构成了一座设施完整、功能齐全的杂技表演场所。能够同时在高空、半空和地面做立体化、大场面演出,既能供杂技、马戏大赛和表演用,还能为综合性音乐、歌舞演出提供良好的表演空间。国内外著名优秀马戏、杂技节目将轮流在马戏城演出。文化商业城是马戏城重要的配套,建筑面积为12000平方米。其建筑也充分体现了明快、流畅的现代风格。辟有文化展示、文化商场、娱乐、餐饮等服务项目。

马戏:历千年而不衰的演艺项目,第3张

张弘,笔名梦云。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天津市民进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政协书画研究会会员,天津市李叔同研究会会员,《境界》艺术总监,《当代艺术》特约编辑。

作品:《生命因火而精彩·梦云报告文学自选38篇》、小说散文集《流星雨》、诗集《伤逝与记忆》、大型纪实报告文学《写在网络上的中国道德》《平民校长40年教育生涯》、美术评论集《西流的世界》《物相·心相》等。

山水画作品在香港、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报刊杂志做专版介绍并参展,美术评论文章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发表并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马戏:历千年而不衰的演艺项目,第4张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马戏:历千年而不衰的演艺项目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