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名人(十八)——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之一,卢柯

甘肃名人(十八)——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之一,卢柯,第1张

#头条创作挑战赛#在中国科学院众多的院士中,有这么一位科学家,他16岁就考上了大学;25岁获得了博士学位;3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2岁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38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截至目前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之一。这位牛人就是出生于甘肃省华池县的卢柯。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位传奇科学家为何有开挂般的人生,也许对你的成长或者教育子女有所启迪。

甘肃名人(十八)——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之一,卢柯,文章图片1,第2张

卢柯院士

卢柯的父亲是建国后来支援甘肃建设的河南教师。1965年5月,卢柯出生于甘肃庆阳的华池县。从小卢柯就是一位学霸,父母也没有对他的学习操过太多的心,因此卢柯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13岁时卢柯离开偏僻的山区,到庆阳一中读高中,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东工程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前身)机械系,攻读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尽管卢柯的高考成绩在甘肃省是比较靠前的,但在系里100多名同学中,他的高考分数却是倒数第二,这其中英语分数拖了后腿。不服输的卢柯开始玩命的自学英语,一年后他的英语成绩不仅名列前茅,而且将金属材料专业的英文教材《位错引论》翻译成文笔优美的汉语读本。正是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造就了他以后的成就。

甘肃名人(十八)——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之一,卢柯,文章图片2,第3张

甘肃华池县第二中学

1985年7月至1990年4月,卢柯师从金属材料学专家王景唐教授,连续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硕士和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博士。期间他感觉自己的物理知识储备不足,于是又自学了相关的物理课程。当别的同学在花前月下谈情说爱或者游山玩水的时候,卢柯却在图书室看书或者查阅资料。宿舍-课堂-食堂-图书室是他每天的活动轨迹,从那个时候起,卢柯养成了固定作息的好习惯。直到今天,每天工作到晚上十点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正是这种珍惜时间的好习惯,让他储备了比别人多的知识,因此取得的成就也比别人多。他经常对年轻人说“上天给每个人的时间是一样多的,就看你会用不会用。”比起天赋,卢柯更相信勤奋!

甘肃名人(十八)——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之一,卢柯,文章图片3,第4张

卢柯院士在工作中

1988年硕士毕业时,卢柯被金属研究所推荐去日本读博士,当时的日本经济实力雄厚,科研条件优越,容易出成果。但是卢柯放弃了这个机会,他认为,“科学研究取决于人的能力,简陋的环境反而能激发人的创新能力和斗志”。因此他留下来,继续在金属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上世纪80年代,“纳米材料”是材料学研究领域的宠儿,它以独特的光学,电子和机械性能吸引各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研究。卢柯也被这种神奇的新材料所吸引,他在读研究生期间就开始研究金属纳米材料。在这期间,卢柯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十几篇论述电镀非晶态镍磷合金的论文,修正了被引用10年之久的,英国科学家斯考特等人确定的Ni-P非晶合金晶化产物间的位向关系,并提出非晶态合金新的晶化机制。因为这项研究成果,卢柯在1989年荣获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1990年1月,25岁的卢柯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在金属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等职务。1991年9月至1993年3月,卢柯被公派到德国马普学会金属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回来后担任“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不久后加入九三学社。

甘肃名人(十八)——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之一,卢柯,文章图片4,第5张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这个时候的卢柯虽然只有28岁,但他已经是国际纳米材料界的知名专家。1994年,卢柯在国际学术刊物《Mater.Sci.Eng.Reports》上发表了一种制作金属纳米材料的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这种方法解决了以往金属纳米材料镀层孔隙大、密度小、易断裂、易污染等难题。该方法得到了国际纳米材料界的广泛认可,成为当今世界纳米材料的三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该制备方法的确定,使我国的纳米晶体研究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因为这项贡献,1998年召开的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上,授予了卢柯金质奖章和杰出青年科学家奖。第二年卢柯成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中唯一的中国籍委员。

1995年1月,30岁的卢柯成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开始独立带领团队进行科技研发。2000年,卢柯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了纳米金属铜在室温下具有超塑延展性,而且没有加工硬化效应。纳米铜晶粒只有30纳米大小,在人们的想象中,这样细小的结构在加工时肯定容易发生碎裂。然而卢柯和同事们在进一步冷轧纳米铜时却观察到了,发丝状的纳米铜其长度竟然能从1厘米延伸至近1米,而厚度也能从1毫米逐渐变薄到20微米,延伸率竟然高达5100%!这种奇异性能的发现,意味着纳米金属在精细加工、电子器件和微型机械制造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这一成果被评为2000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甘肃名人(十八)——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之一,卢柯,文章图片5,第6张

纳米技术的应用

2003年1月,卢柯的研究团队在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方面又有重大发现:他们将金属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后,发现其氮化温度显著降低。表面氮化是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然而这种工艺需要在高于500℃的环境中进行,所需的时间也长达十几小时。许多材料在如此高温长时间加热下,会出现变形和强度降低等问题。卢柯研究团队的发现,使许多原来不适宜氮化的材料变得有可能被氮化。这个发现被评为“2003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2003年11月,38岁的卢柯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这是自中国科学院成立以来,为数不多的30多岁就当选为院士的年轻科学家之一。许多人看到这个消息,觉得不可思议的,但是在金属研究所的同事和他的学生们看来,卢柯当选院士是当之无愧的,无论从成就或者能力方面,卢柯是最有资格成为院士的人。

甘肃名人(十八)——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之一,卢柯,文章图片6,第7张

卢柯院士在工作中

当然卢柯院士研究事业并不像外人看到的那样一帆风顺,也有遭遇挫折的时候,正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他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早在1997年,卢柯就开始做材料表面纳米化的实验,但是一年来没有任何进展。1998年,他在开会时遇到国际上的一位著名纳米材料专家,卢柯向他请教纳米化的问题,专家却说:“nothing new”(没什么新鲜的)。卢柯并没有泄气,继续作表面纳米化的样品。到2005年时,他做的表面纳米化样品依旧坑坑洼洼,非常粗糙,根本看不出表面有纳米层。他没有放弃,而是转变思路继续做。到了2010年,他和研究团队终于做出了“两头粗中间细,界面光洁,强度和塑性都很高”的梯度纳米结构样品。这种多级构筑的纳米结构能够克服单一纳米构筑的缺点,同时又能发挥出纳米层的优势。2011年,这项成果在《Science》上发表后,获得了极大的赞誉。

当选为院士后,卢柯还兼任着金属研究所所长、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等职务,这些工作占去了他多半的时间,因此只能加班加点的搞科研。高强度的工作使他精力不济,即使是才50多岁也感到吃不消。从2015年以后,卢柯院士将工作重点放在培养人才方面。自担任博士生导师以来,卢柯大约培养了将近40个研究生。他将自己独立思考、不服输的作风传授给了学生,经常鼓励学生要跳出原有的框架,敢于挑战、敢于质疑前人,才能有所突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游戏永远没有结束”、“任何事情你都不可以说,别人做过了,我没戏了。”、“科学研究永远需要冒险的勇气。要敢于想别人之不想,做别人之不做。”这些话都是卢柯院士经常勉励学生的话。

甘肃名人(十八)——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之一,卢柯,文章图片7,第8张

卢柯院士的研究团队

2018年,卢柯院士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不久当选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有很多人曾经问过卢柯院士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在回母校南京理工大学作报告时,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他鼓励师弟师妹们说:“10年前的今天,我在读书,现在的我还在加倍地读书。我建议大家利用现在大学良好的环境,抓紧时间读书。对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一生都需要好好读书。”这段话也是在勉励所有的人,“活到老,学到老”,年轻人们更应该记住卢柯院士的这段谆谆教诲!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甘肃名人(十八)——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之一,卢柯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