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劝勉士子,扛起文化传承的大旗

关帝劝勉士子,扛起文化传承的大旗,第1张

关帝劝勉士子,扛起文化传承的大旗,第2张

关帝圣训云:“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获取知识,增长智慧,更快地拥有改造自身、改造社会、改造自然、造福百姓的能力。

中国古代对读书人非常尊重。北宋时期汪洙《神童诗》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春秋战国之前,读书识字是贵族阶级才具有的资格,孔子在民间建立了“有教无类”的私学教育形式,读书识字才进入到了平民家中,“学而优则仕”成为平民家庭步入政治决策圈的首要途径。

关帝劝勉士子,扛起文化传承的大旗,第3张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诞生,使读书人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北宋真宗赵恒《励学篇》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读书人是社会的栋梁,读书人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活跃,对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修养、文明礼仪、民风习俗、社会风气、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帝护国佑民,精忠高义,深知读书人对世风走向所具有的引领作用,所以对于读书人的道德修养、人格品行、思想操守、日常行为都极为看重,屡屡显圣劝谕。

关帝劝勉士子,扛起文化传承的大旗,第4张

关帝在《戒士子文》中说:“帝君曰:夫四民之中,士子居首;百行之内,孝行为先。予叨职司三教,纠察贤愚,凡遇选士场闱,考察善恶。德行优而吉神护,可保成名;冤累重而仇孽随,难期发达。苟一念之未纯,虽穷经而何益?聊述往事以训诸人。”

关帝大义秉承春秋,被儒家士子尊奉为“文衡圣帝”。关帝告诫士子,士农工商四种职业,士子居首,不仅在于士子有知识、有学问或专项技能,更在于其有道德、有品格、有修养,足以成为工人、农民、商人的表率。士子在国为国家尽忠,在家为父母尽孝,在社会上诚实守信,有情有义,推而广之,就能带动其他三民的效仿,促进社会的文明昌隆。

关帝告诫士子要以德行为本,孝道为先,行善积德,造福百姓。并举出很多例子,语重心长向士子讲解士子应具有的道德品行、思想行为,告诫士子“德行优而吉神护,可保成名;冤累重而仇孽随,难期发达”。

关帝劝勉士子,扛起文化传承的大旗,第5张

凡是科举考试的日子,关帝巡查时都会非常严厉,凡是遇到士子与普通平民的纠纷,关帝对士子的处置都会非常严肃,这是“《春秋》责备贤者”的内涵所在,越是对于贤者越要严格要求,才能真正促其茁壮成长。

宋代大观年间,有位书生名叫罗巩,父母亲在两年中先后因病去世。他有一个哥哥,没有读过书,拖延着不愿支付安葬费。罗巩不愿自己担负安葬费。棺柩停在屋中,三年多时间都没有入土安葬。

后来罗巩赴京赶考,经过一处关帝庙,当地传说这座庙非常灵应,因此香火鼎盛,人流如织。罗巩也随众到关庙焚香叩头,祈祷高中。这天夜间,罗巩梦见关帝显圣,指着他父母棺柩对他说:“孔圣人论'孝道’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现在你父母去世这么久,都没有安葬,这是你的不孝,冥司会给你记上一项重罪,你的恶报难逃,不必再问什么前程,早些回家去吧!”

罗巩听了却很不服气,辩解说:“我上面有一位哥哥,父母遗体没有安葬,我哥哥应负大部分的责任。冥司要怪罪的话,也要先归罪我哥哥,怎么能把罪过记在我的帐上呢?”

关帝怒叱道:“你是一位士子,是读过孔孟圣贤书的人,应当明礼知义,笃行孝道。你的哥哥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庸碌之人,不足深责,你们怎么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呢?你不行孝道,还在推诿狡辩,只会罪加一等!”

罗巩大惊醒来,非常惶恐,急忙雇船返家,途中竟覆舟而溺毙水中。

士子作为古代读书人的一种宽泛统称,是有知识、有理想、有节操、追求内圣外王、实现民族强盛的中华文化传承者和推广者,承担着“立德,立言,立功”的神圣使命,“凡为士者,各宜勉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扛起文化传承的大旗。

本文刊载于《香港商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关帝劝勉士子,扛起文化传承的大旗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