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进历史深处的记录,第1张

游进历史深处的记录,第2张


游进历史深处的记录

--浅谈《诉说百年沧桑》的深度和广度

如果游记可以揭开历史隐秘,你或许不会认为它是游记;如果历史散文展现旅游风景,你可能认为它与历史无关;如果你有幸阅读吴至华老师的《诉说百年沧桑》,你一定会惊讶。惊讶游记原来可以这样写,惊讶历史画卷可以这样打开,惊讶早在上世纪8、90年代,吴至华老师已经开始历史散文创新、开始游记创作创新、开始像一条蛟龙,游进历史深处,用深邃的思想剖析人物和景观、事件和历史,找出它们之间紧密相连的痕迹。

游进历史深处的记录,第3张

《诉说百年沧桑》一书的内容,是吴至华老师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陕西日报《钟楼》副刊上开辟个人专栏的积锦。如果按照普通作者的写作常规,或者一般作者的知识见解,时隔30多年的游记文章,基本上已经有“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之感。但今天读《诉说百年沧桑》,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读者依然心潮澎湃,同样有焕然一新的感觉。掩卷沉思,追根溯源,原来是吴至华老师的作品,具有同类作品难得具有的深度和广度。
在这16篇精品游记散文中,5篇主要记叙人物,5篇主要叙述事件,6篇主要描写景观。当然也可以这样分类:除了5篇剖析人物,其余11篇文章都主要是描写景观。因为景观是事件的呈现,事件在景观中得以展开,二者相互依存。

游进历史深处的记录,第4张

无论怎样分类,《诉说百年沧桑》都是以晚清人物和历史事件为背景,在北京遗存下来的相关景观中,作者打捞出历史人物与这些景观的联系,或者从这些人物景观、事件遗物中,发掘出历史人物曾经在这里生活的过往。晚清洋务运动,通过詹天佑一生,从后世给他树立的铜像中呈现出来;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通过皇室权臣奕訢、毁誉参半的李鸿章,一一展现;民间妓女、皇室贵妃,同为女人,却各有各的不幸。于是,赛金花的“浪”与珍妃的“惨”,在历史上就留下了长长的叹息;大清王朝的军事决策机构、皇帝老师的居所、康梁变法与太后皇帝的纠葛,以及和清廷脱不了干系的圆明园、颐和园,包括与近代历史密切相关的陶然亭及西山,无一不留下历史的深刻印痕。
与普通游记散文最大的区别,是作者没有按部就班地只写他眼睛看到的一切,而是沿着看到的一切,矫健地游进历史深处,用广博深厚的历史知识,去解构人物的思想根源、剖析他们的悲喜人生、总结他们的功过得失。这样的“游记”,不但让人看到景物,更看到了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物的内心,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游览”和“记录”,而是带着思想的遨游、带着思考的探索。游览过这些地方的人,幡然醒悟自己不曾“看到”的东西;没有游览过这些地方的人,提前知道这些地方丰富的人文底蕴。这样的游记,不但让人眼界开阔,而且思想也受到启迪。

游进历史深处的记录,第5张

距离作者创作这些作品三分之一世纪,今天的我们还在讨论游记散文创新,不由汗颜。况且,这还是一位在北京生活时间并不太长的人写出来的游记,它的深刻不但是观察的深刻,更是思想的深刻。只有深刻的思考,才会有独到的视角;只有独到的视角,才能让其作品留传久远。
吴至华老师自从和我相识以来,与我交流频繁。生活中的吴至华老师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寡言,但他对任何问题都是一语中的,几无闲话。他得知我最近两年在研究晚清历史,尤其是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对比研究,有一些心得体会,由是我们有了更多共同语言。在吴至华老师写《半生名节--贤良寺李鸿章》一篇中,我深感吴至华老师走进了这位晚清砥柱的内心,甚至,他比跟随李鸿章一生的老臣周馥,更了解李鸿章,更全面地描绘出了李鸿章。剖析人物思想,必须对人物有全面了解。不管是詹天佑、奕訢、李鸿章,还是赛金花、珍妃,时代影响他们,他们也对时代施加影响,最后是个人的渺小隐没于时代的庞大。后世的人却在渺小的个人中寻找时代的足迹。这让人不得不生出万千感慨。
每个人物都具有复杂的多面性,每个历史事件都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人性背后的故事,是人物与历史的交集;人物在历史中的具体表露,要通过历史遗留下来的点点滴滴细致转换。如何把历史中的人物凸显出来,这需要技巧。这不仅仅只是重复历史,而且要进行深入挖掘,细致分析与人物相关的史料和环境。吴至华老师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很多人前面。

游进历史深处的记录,第6张

晚清帝国的命运,从来没有像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那样,可以单独审视,而是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祈天忧人--关于“丁戊奇荒”》揭示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清帝国大厦轰然倒塌深层次的原因。战争、瘟疫、人祸,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无论大小,都足以酿成悲剧事件。在叙述这些悲剧时,吴至华老师不疾不徐,有理有据,拿出的是翔实的数据和可靠的史料。关于“时事政治”,“公车上书”“戊戌政变”背后,不止是揭秘,更有沉重的思考。这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人性的拷问。
如果仅仅沉浸于对往事的追忆,或者单一的反省,历史就不会完整复原,承载历史的人、物、景,就不会生动再现。只有将历史人物还原于曾经的真实事件和生活环境中,他们才会复活过来。环境因为人物的“复活”,自然变得更加有情、有性、有灵气,人物在环境的映衬下,仿佛从历史中走出来,细细叙述他们的故事。
我们研读吴至华老师《诉说百年沧桑》一书,无论从哪篇开始,都能看出这些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任何对历史负责任的作家,都是对现实的负责。吴至华老师探讨过去的历史,实际上是对今天现实的省悟。所以,他的作品才富有精神高度。历史的深度(长)X视野的广度(宽)X精神的高度(高)=作品的精神体积。《诉说百年沧桑》能够在创作30年之后,还具有如此鲜活的生命力,即源于此。

游进历史深处的记录,第7张

像吴至华老师这样的作家,不应该只写这样的游记散文,而是更应该去做历史学术研究。我们期待着,吴至华老师老骥伏枥,将会再出精品,为文学繁荣作出更多贡献。

特约作家专栏      刊名家名作            登名评名文     欢迎来稿        择优选录

广泛征稿     免费刊登         纯文学阵地    开学术新风

游进历史深处的记录,第8张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游进历史深处的记录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