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上的《名人》故事(44)

中轴线上的《名人》故事(44),第1张

侠骨柔情——赵登禹

赵登禹故居在辛安里胡同98号,如今站在院门前已经想象不出故居的模样了。有文字记载,该故居已经改建为东城区中医院。在沿着胡同转了几圈之后,竟然找不到“中医院”的影子。询问胡同里居民后方得知,“中医院”早就搬迁走了。如今的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就是在“中医院”原址上新建的;也是赵登禹故居所在地。

中轴线上的《名人》故事(44),文章图片1,第2张

赵登禹

。如今,刚刚竣工不久的“画院”,以全新时尚的建筑风格矗立在小胡同中;赵登禹故居,遗迹全无。

据说,赵登禹在购置这所四合院时,冯玉祥组织的东北抗日联军刚刚被逼解散,赵登禹率领的132师正在北平南苑驻防。赵登禹在搬进这座院子之后,就将在山东菏泽的老母亲及家眷一同接到北京。不久,他的女儿赵学芬也在这个院里降生了。

1914年,在赵登禹刚满16岁时,怀着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踏上了千里投军的征程。当时中国刚推翻了满清王朝,又经历了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等闹剧,接下来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赵登禹了解到冯玉祥的部队军纪严明、爱护百姓,于是他和二哥赵登尧、同村好友赵学礼、赵全胜一起离开家乡,爬山涉水,沿途讨饭,不分昼夜行走了20多天到了陕西潼关,找到第十七混成旅旅长冯玉祥。不料当时不招新兵,军中管事被赵登禹千里投军的精神所感动,才勉强收留他当了个副兵。连长一见他就说:“你要知道,当副兵只管饭,不发军饷。”赵登禹坚定地回答:“我当兵不是为了发财,要是为了捞钱,我就不跑这么远当兵了。”

熟悉赵登禹的战友都知道,赵登禹不仅是作战勇敢,智勇双全的将军,还是一位军中尽人皆知的孝子。无论军务有多繁忙,他每天都要到母亲跟前请安。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他率部痛击日本侵略者,牺牲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什么值得悲伤的。只是老母年高,受不了惊慌,还请副军长替我安排一下,此外我也没什么心事了……”。

赵登禹的牺牲,对其家庭而言,打击可谓天塌地陷。其母年近70岁,备尝老年丧子之痛;其妻倪玉书时年仅27岁,身怀7月身孕,华年丧夫;其子4岁,其女2岁,尚不解生离死别,即与父亲阴阳暌隔。丧夫之痛让倪玉书常年以泪洗面,终至精神恍惚,无力持家。幸得赵登禹的堂弟赵登舜担起了兄长的遗责,扶携这一家孤儿寡母在兵荒马乱中颠沛流离。

当时,赵登禹的两个孩子学武、学芬年纪还小,对父亲的印象不是很深,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小时候玩耍时跑上跑下的那两座假山,以及站在院子里抬头可见鼓楼的屋脊。

中轴线上的《名人》故事(44),文章图片2,第3张

鼓楼

别看赵登禹将军是员武将,却还是个极有爱心的环保志愿者。在北京动物园保存着这样一份档案,是当年赵登禹写给该园的一封信,其主要内容是:“敝师驻防塞北,日前偶在该山得获火狐两只。因敝师不便饲养,恐日久伤其生命,殊为可惜。素念贵园万牲罗列,以供游人观瞻。兹特派副官携牲送上,即请查收为荷。此致万牲园,师长赵登禹。

在战事十分繁重之时,将士们意外地获得了两只赤狐,赤狐俗称火狐。为不使这两只小动物受到伤害,赵登禹将军决定将它们马上送往京师的农事试验场(即北京动物园的前身)。他亲笔致信,让其副官携两只火狐,一并送至。从一个侧面展现出赵登禹将军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一颗赤诚之心。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1952年6月11日为赵登禹亲属签发了“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如今在北京,除了赵登禹墓和“赵登禹路”,在通州区还有一条“赵登禹大街”,在丰台区还有一所“赵登禹学校 ”,表达了人民对赵登禹英雄的永志纪念。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中轴线上的《名人》故事(44)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