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绶26岁那年的一次离家出走

陈洪绶26岁那年的一次离家出走,第1张

陈洪绶26岁那年的一次离家出走,第2张

陈洪绶有三首诗,诗题叫《都下别三叔》,这个诗题着实让笔者费思量。何则?因为陈洪绶的曾祖陈鹤鸣,共有四子十八孙,而陈洪绶的父亲陈于朝在十八孙中排行第三,故陈洪绶是没有“三叔”的。
那么,是不是搞错了,将“三叔祖”的“祖”字漏掉了呢?可细读三诗,发现又不像是写“三叔祖”(陈善学)的。
陈洪绶《宝纶堂集》另外也提到了一个“三叔”。那是崇祯八年(1635)十一月初一,陈洪绶与社友在溪山(枫桥的代称)采菊赋诗,并为开翁老伯画《冰壶秋色图》,陈洪绶在此图的题跋中提到:言既,而景侄且至,云善至三叔为庆开翁老伯八旬大寿,索画于余。”这里提到的三个人物(景侄、善至三叔、开翁老伯)在宗谱上均查考无果。“开翁老伯”以行医为业,陈洪绶撰有《陈治庵老人卖药缘起》,文末介绍:老人名开,字开,号治庵,越之诸暨人也。移家山阴,复移家钱唐紫阳山下,洪绶从叔也。”而“景侄”与“善至三叔”在陈洪绶诗文中仅出现这一次。“善至”非陈洪绶亲叔,或许是另一个从曾祖的第三个孙子,故他特意在“三叔”前面加了名字,陈洪绶京城送别的“三叔”显然不可能是陈善至。
及至读到《京邸除夕,书示三老叔》,终于明白,陈洪绶在京城送别的“三叔”,实指三位叔父。
这一求索,让笔者想入非非,似乎发现了陈洪绶26岁离家出走的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这里暂且按下“三叔”不表,先来说说陈洪绶24岁至27岁的生活景况。这四年的生活,陈洪绶在一首诗中有过总结。陈洪绶28岁那年,送姨丈何实甫去南京,在丹阳的船上,他写了一首舟次丹阳送何实甫之金陵》。遗憾事的是,很多陈洪绶研究者都误错了这首诗,为纠正错误,笔者释读诗的前半部分:
吾材固驽钝,妄想每热衷。
连年不得意,饮酒空山中。
时时缺酒价,去年事飘蓬。(后半句中的“去年”,指天启四年,即1624年。由此推出《舟次丹阳送何实甫之金陵》作于天启五年。“事飘蓬”非指妻子来氏去世,而是说他错过了天启四年八月浙江乡试的试期,希望像飘飞的蓬草,又一次落空。“去年事飘蓬”是总起,后面的诗句在于解释为何会导致“事飘蓬”。)
出门一岁余,亲戚不相容。(“出门一岁作”是指“去年”之前,陈洪绶出门在外长达一年有余,在陈洪绶24岁至25岁期间。回家之后,即陈洪绶26岁、1623年的春天,这一年的年初发生了一个“亲戚不相容”的事件。究竟是什么事件,至今仍是一个谜。因为“亲戚”容不下自己,陈洪绶只好离家出走。)
囊中无一钱,走马燕市东。(“亲戚不相容”事件,对陈洪绶的打击很大,此时他的生活并没有落魄,离他34岁感叹“祖泽日告竭”尚有八年,但是他却两手空空地去了北京和天津。这是陈洪绶第一次赴京,没有任何目的,纯粹是“亲戚不相容”引发的。离家的时间在1623年春,他的《癸亥长安》诗中有“千里春风醉客心”之句,而游天津则在1623年的夏秋间。)
得病五六月,药石皆无功。(1624年,陈洪绶在京城生了一场大病,持续时间达五六个月之久,所有药物都无效。)
况当上策时,弹指季夏终。(1624年8月是浙江乡试的试期,这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举人考试,但是陈洪绶返回到枫桥时,已经6月底了,离考试只剩下最后一个月时间。)
残编尽蛀坏,弃置曾未攻。(乡试在即,而陈洪绶接连三年都没有好好用功读书,所以书籍都结了网,被蛀虫咬破了,他哪里敢贸然走进考场。)
既悲无米炊,复虑精力穷。(这两句是对离家出走一年多生活的一个总结。“既悲无米炊”对应前面的“时时缺酒价”,起因是出门时“囊中无一钱”。“复虑精力穷”,是指他在京城得病五六个月,没有精力读书。而这也正是他放弃科考,导致“去年事飘蓬”的客观原因。)
归家拜亲罢,裹足下来峰。(1624年从京城回家后,他续弦“拜亲”,在娶杭州卫指挥同知韩君女为妻后,又急不可耐地去了杭州。试问,“既悲无米炊”“时时缺酒价”“囊中无一钱”的陈洪绶,如何完成得了续弦?故他的“穷”不是真穷,而是在京城期间缺乏资金来源而导致的穷。)
但可摄心神,安能事猿公。(去年的乡试已经错过,今后怎么办?陈洪绶说,要养好精神,要集中精力,准备科场再战。“安能事猿公”,典出李贺《南园》诗之七中的“明朝归去事猿公”句,意思是,怎么能拜猿公那样的师傅练习武功呢?言下之意,陈洪绶立志要博取功名。
得失若观火,感怀常充充。(对于得失,陈洪绶看得很清楚,心中也有深深的感触。)
时运或逢吉,寒灰当一红。(话归正题,又说到了科考之事了。虽然错过了一次机遇,但自己或许会时来运转,像寒灰燃烧发红那样。)
以此自宽大,举酒临长风。(陈洪绶自我安慰后,便忘却了“连年不得意”,又开启把酒临风的诗酒生活,他没有“时时缺酒价”的尴尬了。)
……
人们误读这首诗,是因为将陈洪绶遭遇“亲戚不相容”之前的一年有余,误解成陈洪绶在京城的一年有余。实际是,以“亲戚不相容”为界,之前有“出门一岁余”,之后也有“出门一岁余”。陈洪绶确实在虚度时光的嫌疑。
但是,后一个“出门一年余”,显得特别蹊跷。如果此次进京属于事先安排好的,他绝不可能“囊中无一钱”就敢“走马燕市东”,故笔者猜测,这完全有可能是陈洪绶一次负气的离家出走,而且他连兄长陈洪绪也没有通知一下。
陈洪绶的《京邸除夕,书示三老叔》一定作于他第一次进京期间,题中的除夕,是1623年的除夕。而偏偏这个除夕他竟是与三位老叔在旅馆里度过的。由此联想开去,三位老叔此行的目的,可能是专程跑到京城来寻找陈洪绶,并顺便将这位侄子劝说回家。陈洪绶诗写道:
黄鸡碧酒拥寒炉,湖海相逢度岁除。
但愿明年吉祥事,各人多读数行书。
后两句特别有意思,它的潜台词里有三位老叔苦口婆心的劝说。三位老叔如何劝?劝他不能抛弃丧母的女儿(女儿道蕴尚年幼,由兄嫂抚养着),劝他认真考虑续弦的事情,劝他抓紧回去准备第二年的乡试等等,总之,孤身一人在外“流浪”终究不是个事。陈洪绶把三位老叔的话听进去了,“亲戚不相容”的心结慢慢打开,心头也就释然了,于是作诗“书示”,对回家后的生活重新树立了满怀希望,故发出了“但愿明年吉祥事”的祈愿。而“各人多读数行书”则是叔侄共勉,尤其是对陈洪绶而言,明年多读书更是至关重要。
三位老叔究竟是谁?陈洪绶的十八位叔父中,除了早世的大伯和父亲,剩下的叔父中,比他年龄大的只有四个,分别是陈于墀(1571—1638)、陈于㝉(1586—?),陈于明(1590—?)、陈于黼(1596—?)。陈于墀以县学生入监,考授鸿胪寺司仪署班事,他在京城工作,故他必是“三老叔”之一。至于其他两位则不得而知了。而陈洪绶之所以敢于两手空空远走京城,可能也是仗着京城里有个二叔。
现在回过头来读陈洪绶的那三首《都下别三叔》:
其一:“离会寻常见,天亲亦屡经。如何远送去,别有不胜情。珍重千秋事,休辜万里征。吾今从此去,猛志慰平生。”
其二:“晓来饮至午,微醉卧高楼。残菊完花信,轻寒送素秋。今年何所事,懒病蓄新愁。德业吾已矣,诸君能振否。”
其三:“惟君笃爱我,期我作玙璠。社结多闻友,灯挑法语言。感深几泪下,别后岂能谖。何处酬知己,读书常闭门。”
都下,就是京都。这组诗也作于陈洪绶第一次进京期间,从诗一的“猛志慰平生”句可以看出。诗题中的“三叔”是指三位叔父,由诗二中的“诸君能振否”句可以看出。“别”是送别,即诗一中的“远送”,陈洪绶在送别三位叔父后,自己也将远走另一个地方。诗二中的“残菊完花信,轻寒送素秋”,说明离别在秋冬之际,而“懒病蓄新愁”中的“新愁”即指是年初发生的“亲戚不相容”之事。而诗三则是写给某个特定的老叔,这个老叔对自己特别关心,情同知己,陈洪绶唯一可报答的是回家后闭门读书,博取功名,笔者猜测此老叔可能是陈于墀。
两相对照,与陈洪绶共度除夕的“三老叔”,应该就是秋冬时节送别的“三叔”。那么也即是说,当陈洪绶于1623年春天负气走出后,枫桥有两位叔父可能联系了在京城的陈于墀,当得知陈洪绶在京城的确凿消息后,他们千里迢迢赶到了京城,并“截获”了刚刚游天津归来的陈洪绶。或许是陈洪绶游兴未尽,或许是三老叔也有一次远游的计划,所以发生了“都下别三叔”之事。从诗二的“德业吾已矣”句可以看出,此时陈洪绶的心态还很消极,还没有从“亲戚不相容”的阴影中走出来,正因如此,枫桥的二位叔父没有在年底时返乡,他们继续留在京城,等待远游归来的陈洪绶,将他的思想工作彻底做通。
如果不是因为生病,陈洪绶肯定会在1624年的年初就打道回府。你看,他过完年,病情稍有好转,便归乡心切。当时,陈洪绶在京城还碰到了一个枫桥老乡,名叫楼浴玄,跟陈洪绶必然是沾亲带故的,他于年初返乡时,陈洪绶作《送楼浴玄南归》诗相送,诗曰:
喜君先我归家去,为我亲朋俱说知。
愁病半除归念急,回舟只在暮春时。
诗中“为我亲朋俱说知”一句值得琢磨,说明陈洪绶上一年离家之后,他似乎跟家乡断绝了音信。这一方面是因为“囊中无一钱”,无钱寄信;另一方面是因为“亲戚不相容”惹出的怨气还没有释怀。虽然让楼浴玄带信给亲朋,但陈洪绶最终没有如期在暮春时节返乡,因为身体尚未康复,疾病久拖不愈,弹指间就到了“季夏终”。
陈洪绶第一次京城之旅,可谓是临时起意,漫无目的,一场说走就走、毫无事先准备的旅行。虽然他通过漫游开扩了视野,排谴了愁绪,且有“得数百首,归来余其十之二三”的小小收获,但是,他眼睁睁地将这一年的试期给错过了。他为自己的年轻气盛、负气出走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而他唯一可以解释的理由,除了“亲戚不相容”,便只剩下“懒病蓄新愁”了。总之,客观因素是次要的,而主观因素是主要的。

陈洪绶26岁那年的一次离家出走,第3张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陈洪绶26岁那年的一次离家出走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