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1张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2张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3张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4张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5张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6张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7张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8张

  

    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

    1,biangbiang面

    2011年5月31日一早,离开洛阳来到华山脚下的东山门。登华山的传统起点是西山门下的玉泉院,东山门大概是后来开的,专为坐缆车上山。

    其实2005年住在西安老舅家时,就想登华山,无奈夫人腿力不济,结果只爬了个所谓“小华山”,即西安南面的翠华山,就已经把夫人累得够呛,这次总算到了真正的华山脚下。

  一住下,立刻发现周围餐馆到处都是三个怪字——biangbiang面,而且附带一个小故事。这故事造出了一个笔画最多的汉字,按简体算有43画,按繁体算55画!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9张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10张

  

    关于这道陕西名吃,我早在四十多年前就已经从一位陕西朋友那儿听说了,其实就是又宽又厚又长的手工拉的面片,新疆称之为“皮带面”或“驴肚带”。陕西朋友说因为扯面时要把面在案板上或肚皮上甩得biangbiang的响,故名,全称叫“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那朋友边说边流口水,可知其诱人。而我一听要在肚皮上甩未免犯恶心,估计是因为农村老家缺少合适的大案板,只好用宽松肥大的肚皮代替了。

    所谓“陕西十大怪”的民谣中,没有说到“肚皮当案板”,否则老陕将遭到全国人民的胖揍。

  三十多年前,我们一伙画画的,跟和田美术界祖师爷“揣老张”去口里参观,最后一站是西安。张大师是山西人,在西安读大学,一路上跟我们吹陕西的“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如何香,也是边说边流口水。到西安时已是半夜,还要领我们实践一下。好不容易敲开了一家饭馆,主人说“biangbiang面”没了,只好做一顿不正规的。“油泼辣子”是真的,那面只好用类似“新疆拉条子”的圆棍型面来凑合。虽然没了“biangbiang面”那强大的咬劲儿,但陕西油泼辣子之香给我们还是留下了深刻印象。

  现在我们在华山脚下饭馆里,有专业的大案板,自然用不着非得在肚皮上甩出响声来。我们每人要了一碗。

  首先那碗便是“陕西十大怪”之一——“碗盆不分家”,真正的楞娃大海碗。正宗的陕西吃法,应该是在村头大树下,石碾盘前,蹲着,再端那大海碗,吸溜吸溜大口吃,才更具原生态的味道。

  又长又粗的面片又是一大怪——“面条像裤带”,且柔韧筋道,极有咬劲。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11张

  最关键是第三怪——“辣子是主菜”,油红的陕西辣子,并不特别的辣,却香得呛人!

  总之汇成一句话——用陕西话说叫做——撩乍咧!

  老板娘说为什么这么香,因为里面还要另外加一些祖传秘方的佐料,密不外传。我后来在网上一查,不知道哪个没良心的,竟把秘方给透露出去了——八角、花椒 姜片 良姜 甘草 毕卜 桂枝 桂皮 白胡椒 茴香 肉扣 白扣 丁香,连配料比例和油泼时的火候全都有。当然,陕西辣椒的品种也一定不同寻常。

    我们边吃边跟老板娘学“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的正宗陕西发音,第二个“biang”字后面还带个儿化音,似乎只有这样说才能吃出“文化味道”来。

    我发现其实在乌鲁木齐也有卖的,只是不叫“biangbiang面”,而是叫“油泼扯面”,但辣子却远没那么香,而且面里再加些绿菜和豆芽,味道就变了。

    去年有两位华山附近的陕西亲戚来新疆,给我们送了一包农村老家的辣面,热油一泼,确实格外的香。这次我们去西安,发现街上有卖辣面的,也买了一斤,却发现完全不是一码事。同在陕西,我们外行很难买到真货。

    做皮带面,我一点儿不含糊,要多结实有多结实,即使想听那清脆的“biangbiang”声也没问题,楞娃大海碗更没问题,关键是正宗的陕西辣子却没地儿去淘换。

    总之,这“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特别具西北风情,粗旷、简单、实在、刺激、强烈,有如秦腔,简单到除了面和辣子外,既无肉也无菜,东部人无法领略其韵味。

    2,“智取华山歹难上”

  6月1日早上,我们乘车来到华山脚下,首先看到的就是一组《智取华山》雕塑,一群战士正以冲锋姿势准备登山。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12张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13张

  

    电影《智取华山》是五十年代初的老电影,解放军要上华山剿匪,而此处有“自古华山一条路”的传说,要上华山,只能先上北峰,而上北峰只能沿着千尺幢、百尺峡这一条路往上爬。以华山之险,只要一挺机枪足以守住,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解放军却在东山门这边找到了另外一条路,成功登顶。这电影我没看过,只好听同院小孩回来学说,无奈那孩子实在太小,不知“智取”为何意,以为这山的名子就叫“智取华山”,向我们大吹其观感:“智取华山歹难上呀!”,“歹”在新疆话里就是“极、非常、太”的意思,从此,这句话成为我们哥俩的儿时口头禅。

    现在我们恰好来到“歹难上”的起点处,一条几乎直上直下的小路通向山顶,当然,这是现代修建的台阶,当年战士们只能沿着这条没路的山沟攀岩。

  缆车恰好沿着这条山沟上升,途中山岩上还有华的书法“五岳华山险居首”,也是颜体,但没那写得好,听说当年那六个字练了一个星期。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14张

  

    从缆车下望华山,我们发现,华山与其它名山不同之处在于,它全由整块耸立的巨岩构成,岩面被阳光风雨打磨得浑圆光滑,连个蹬脚攀手的小坑都找不到,只要失足便是遗恨终生。

    十分钟后,我们已升到“歹难上”的终点——北峰。此处建有一座凉亭,纪念这次惊险的武装攀岩。

    3,擦耳之险

    北峰顶上,有金庸题刻“华山论剑”,查先生虽然写了无数古代故事,但其书法似乎全无古人章法,不过是现代人的硬笔文字罢了。看起来,如果发现自己才华出众,有可能成为名人,赶紧先练好书法,否则等出了名之后,到处要你题字,就来不及练了。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15张

  

  在“华山论剑”石碑旁,照相小贩摆着样板照片,那些发了福的办公室中年领导,身穿练功服,手横宝剑,居然飞身跃起在半空!其高度不亚于朱建华。我问这是怎么拍出来的?小贩卖弄道:这是摄影技巧!后来才知道,这些“领导干部”们是先站在栏干上再跳起来,小贩低姿抢拍的。

    北峰算是华山诸峰中最低的,但也是必经之路,虽然智取华山的解放军开辟了另外一条路,也还是先到达北峰,才能继续往上爬。其地位相当于泰山的中天门。

  从北峰往上,前面首先要过“擦耳崖”,从这名子便可知华山险到什么份儿,这是在一整块山岩的侧面硬凿出来的狭窄石阶,右边是往外突出的岩壁,左边是万丈悬崖,人怕掉下去,只好使劲往岩壁上靠,战战竞竞,耳朵擦着岩壁。袁宏道曾诗描写擦耳崖之险:“欲知危径欹危甚,看我青苔一面痕。”连右半边脸都擦满了岩石上的青苔。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16张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17张

  

  再往前是日月崖,有点儿奇形怪状,一块高耸而尖锐的巨岩,直指青天,上书“云天弧光”,右下方一个小洞,书“日月岩”。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18张

  

    攀上一道七八十度陡立的石阶,来到一块巨岩顶上,虽有几平米的平顶,周围也有铁链,但究竟旁边全是悬崖,即使站在平顶上,还是心惊肉跳。力凡被拍照时不由叉开双腿,撑着手杖,以形成稳定三角支点,在华山上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捏着汗。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19张

  

    4,连韩愈也吓得哭

    前面就是著名的苍龙岭,华山为什么如此之险?从山形即可看出。苍龙岭跟千尺幢一样,都是在窄窄的山脊上爬,而其它名山多在山沟里爬,起码路两边的山岩可以保护你,华山则完全不同。山脊顶部宽不过一米左右(木牌上写道,苍龙岭长百丈,阔不盈三尺),左右两边俱是万丈悬崖。所谓路,不像其它名山由石条铺成,它是楞在山脊上凿出一条石阶来,山脊很窄,路自然更窄,两边是铁链而非铁管,晃晃悠悠,而且太低,只要一把没抓住,就摔下去了。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20张

  

    第四军医大华山救险的故事就发生在千尺幢,1983年的一个星期天,那天游客太多,有人滑落,跌撞在游客队伍中,造成连锁反应,十几人从游客头顶滚下。游客挤得下不了山,哭爹喊娘,不少铁链都挤断了,若非第四军医大的学员集体救险,那天不知要出多大的事。

  自从那年事故之后,华山也在增加安全设备,有些过窄的山路凿宽了些,铁链之外又加了一道铁管,更高些,便于手抓。但险处太多,漏洞仍然不少。

    终于爬到了“韩退之投书处”,相传当年韩愈登华山,返回到苍龙岭时,吓得发抖(不知尿裤了没有),上不得下不得。一代文豪,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竟绝望得嚎啕大哭。最后,只好写一封诀别家人的求救书信(当然,文辞是来不及讲究了,而书法肯定哆里哆索,不成个样子)从山上扔下去,华阴县令得知,派人将韩退之抬了下来。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21张

  

    正在此时,旅行家江女士发来短信:“你们还敢爬华山?华山每年都要摔死人!”是呀,幸亏没爬千尺幢。苍龙岭也够呛,连大名鼎鼎的韩退之都吓成那样,我等庸人如何不怕?但既到此处,也只好硬着头皮往上爬,别想等着华阴县长来抬我们。

    终于到一处饭馆可以歇歇了,我注意到,果然如网上所言,有小白领戴着专为攀铁链用的白线手套。

    5,金锁关

    又画了一两幅画,才终于来到苍龙岭的终点——金锁关,这里也是“自古华山一条路”的终点。过了金锁关,便路分三岔,分别通往东、西、南三峰。真是咽喉要道,天险关隘。

  此处制作了一把长好几米的古代样式的巨锁,做为金锁关象征。

    既然叫做“金锁关”,商家自然少不了在此处大卖铜锁的赚钱机会,关前关后,成了铜锁跟红布条的海洋,倒也是一道风景。坐在锁阵里照相,也成了一桩买卖。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22张

  

    其它名山上的饮食都特别贵,所以我们全部自带。华山不同,山上处处都卖陕西小吃,大米凉皮子、岐山哨子面、肉夹馍,等等,都不贵,早知如此,我们就不费那劲了。

    6,吹笛老头

    出了金锁关,我们决定只去西峰,虽不算最高峰,但据说西峰景点最多,最有看头。

    先是一路下行,一巨石镌刻“劳极乐极”四个大字,这正是我们此时的心情,不经历此等苦累艰险,不流够千行汗,无法体会“乐极”的愉快。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23张

  

  一女学生几次在山路上对我们发出惊叹:“哎呀!爷爷,你太厉害了!”难道我们已经老到了被称赞“太厉害”的地步了吗?如果七老八十,须发皆白,仍能健步登临,称赞“太厉害”倒也不错,我们尚不到“耳顺”,就被如此称赞,未免令人泄气。

    再往前,遇一光头老挑夫,起码七十以上,边爬山还能边吹笛,悠然之态令人羡叹,这才称得上“太厉害”。挑夫吹的是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技巧不错,气韵悠长,时不时加几个“花儿”,而且边吹边练“金鸡独立”,一动不动。我赶快给老汉录相,连形带声尽入存储卡中。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24张

  

    7,沉香劈山救母

    从金锁关到西峰,路不算陡,不多时已到“斧劈石”。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小时候就看过秦腔戏,那个小沉香由女孩扮演,在台上翻了一串跟头,翻到一块太湖石背后,再翻出来就变成了由小伙子扮演的大沉香,表示“长大了”。然后从仙人手中得到一把大斧,跟他舅舅二郎神打了一通,然后斧劈华山,“哗喇”一声巨响,华山开裂,压在山里的沉香之母——二郎神的妹妹三圣母便从石缝中冒出。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25张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26张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27张

  

  现在那把神斧就立在斧劈石下,有些锈迹。斧劈石并不如我想象被劈成两半,而是一整块横卧着,也不知道三圣母是打哪儿冒出来的。

    终于到达了西峰峰顶,西峰又被称为莲花峰。李白有首古风说的就是华山西峰: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在西峰看见一双雪白的线手套扔在地下,显然是那些白领准备返程了,才发现白手套没多大用。

    8,回程

    我们从苍龙岭往下走时,不是来时路,而是另一条所谓“飞鱼岭复道”,也许华山管理者为了少出事故,开辟另一条下山路,减少相撞拥挤吧。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28张

  

  地图上看到有所谓“天梯”,就位于回程路上,大概高七八米,直上直下,必须抓铁链才行。此处听着可怕,其实并不很危险,最危险还是在狭窄的山脊上行走。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29张

  

    华山在各大名山中最人性化,下山缆车基本不限时间,什么时候旅客全下光了什么时候下班。大概因为韩退之都吓得下不了山,要县令派人抬下去,如果早早下了班,落下几个韩退之,蹲在山上哇哇大哭,于你华山名声也不好嘛。

    下午回到山脚下,立刻坐大巴赶赴西安。


  

    9,华山印象

    华山因鲜花盛开,古称“花山”,而“花”“华”在古时相通,转称为“华山”,华山脚下的部落因此称为“华族”,后与山西一带的“夏部落”合称为“华夏”,即为中原人最早的起源。闹了半天,所谓“中华民族”,老根儿就在这华山之麓。做为华人,实在应该爬一爬华山。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第30张

    华山整体为花岗岩断块结构,所以能形成如此险峻的山势。“华山天下险”真正名不虚传,整个爬山过程神经高度紧张,肌肉始终处于紧绷状态。下山立刻给儿子发了个短信,旅游千万不要来华山,我知道他有恐高症,我自己也不敢再来第二次了。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名山游十,令人心惊肉跳的华山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