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奇:河南兵变大唐宪宗一筹莫展,略施计谋山西书生只身平叛

历史传奇:河南兵变大唐宪宗一筹莫展,略施计谋山西书生只身平叛,第1张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地方武装和中央政权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都是一种貌合神离的状态,一般情况下,唐朝中晚期的皇帝想要指挥一下地方武装,那还真是要费一番力气和脑筋才行,这不,唐朝第十一个皇帝唐宪宗李纯马上就要遇到大麻烦了。

历史传奇:河南兵变大唐宪宗一筹莫展,略施计谋山西书生只身平叛,文章图片1,第2张

唐宪宗在中晚唐还算个有作为的皇帝。(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唐宪宗李纯在位时期的某一年,塞北的两个少数民族趁着唐朝中央与藩镇之间陡生嫌隙的机会,打算结伴进攻中原。唐宪宗得到消息后,立即着手开展了强敌来犯的准备工作,很快就下令从南梁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汝州一带)征兵五千人入京勤王。

不知道什么原因,就在南梁将领好不容易将五千兵员凑齐,正打算稍微整顿一下便送往京城时,这五千军士突然集体发动兵变,他们将地方将领赶走,独自占领南梁城,拒不接受朝廷的命令赴京勤王。

历史传奇:河南兵变大唐宪宗一筹莫展,略施计谋山西书生只身平叛,文章图片2,第3张

河南汝州,唐代时称为南。(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这还了得,唐宪宗好歹也是唐朝中晚期有点作为的一个皇帝,怎么可能任由这五千士兵违抗皇命聚众哗变呢?但这事情已经发生,只能想办法解决。怎么解决呢?方案倒是有两个:

一是派兵去镇压。但这个法子当时不具备可行性,少数民族弟兄的兵锋已经逼近中原,有些藩镇也不听话,这个皇帝还真是派不出太多的兵去干这件事;二是找一个得力的人前去安抚哗变的军队。先一定要想办法将哗变的士兵们的情绪稳定下来,剩下的事情以后再说。

如此一思索,第二个办法显然是最好也最有利于现实利益的。但问题是南梁的士兵们已经哗变,谁会愿意去当一个冤大头送上门去呢?万一叛军们情绪不稳定,就像安史之乱时叛军杀颜真卿一样,一不小心把前去安抚的人杀了,岂不是得不偿失吗?

历史传奇:河南兵变大唐宪宗一筹莫展,略施计谋山西书生只身平叛,文章图片3,第4张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是朝廷最大的心病。(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头疼啊头疼,唐宪宗李纯一时间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确实也想不起一个值得托付的人去办这件事情,他急得都快长出一嘴泡了。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缓步走到了皇帝跟前,他对皇帝说,老板,你不要着急,我去,而且我谁也不带,就我一个人单独前去,他们发狠杀了我,您也不用担心损失太多,要是不小心我平定了这次叛乱,那您自己就看着办(这些话是我说的,只不过我应该说出了这个人的心里话了,哈哈~)。

宪宗皇帝一听,还有这好事,马上回头定睛一看,原来是长安市政府工作人员温造(记载于冯梦龙的《智囊》一书中,说他当时就是京兆尹,我估计有误,未采信),这是个书生一样的人,看起来文文弱弱的,平常不温不火,慢性子一个,想不到居然还有如此胆量。那不管了,也没有别的人可以去了,那就准奏,万一成了呢?

你还别说,这温造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他远不似看起来的那么文弱,不信你就看看这一介书生是怎么只身平叛的吧。

历史传奇:河南兵变大唐宪宗一筹莫展,略施计谋山西书生只身平叛,文章图片4,第5张

找不到温造的照片,也不知道那个照相馆照的,哈哈。(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温造果真只带了一百个普通卫士,自己则穿成一名普通书生的模样,径直就赶往了南梁。

说起来也是温造幸运,或者说温造有远见,南梁其实并非喜欢叛乱的地方,所谓的聚众哗变,不过也是几个喜欢闹事的带头起哄所导致的,绝大部分人还是心向朝廷,并没有造反的意思。所以,当心思缜密的温造来到南梁后,他通过几次简单的外围暗地里走访,就已经大致了解了基本情况,接下来他就打算入城了。

来到城墙边界时,守卫的士兵看到朝廷派过来的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书生,不由得大为宽心,他们甚至还与温造互相施礼道贺,以为温书生根本不存在什么危险。温造进得南梁城后,也就开始的时候当众宣读了一下皇帝的圣旨,声明了皇帝慰问南梁百姓和士兵的意思,其他半点多余的事情都没有做,完了之后就和南梁当地的军士们来回扯淡,互相拜访说笑,绝口不提聚众哗变的事情。他的驻留场所也是中门大开,任由南梁士兵自由进出,哪怕他们挎刀配剑长驱直入,他也毫不在意,一味地只和他们打哈哈,扯闲篇。

历史传奇:河南兵变大唐宪宗一筹莫展,略施计谋山西书生只身平叛,文章图片5,第6张

唐朝军营的日常,看见没有,小日本完全就是学我们的。(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几天下来后,南梁士兵都认为这个温书生肯定是被皇帝逼着来的,他也就是来走个形式而已,完全不必在意,所以愈加放松了警惕,有些平常刀剑不离手的人有时都毫无戒心的放下武器。


这一天,温造突然向南梁士兵发了个通知,他说,我这马上就要回去了,这几天和大家过得很愉快,没有别的可以感谢大家的,就在这马球场上给大家准备了一顿犒军之宴,希望大家都能赏脸前来,完了我就回京复命去了。

本来这些人和温造也都混熟了,大家对他没有什么戒心,再一个地方武装也不太富裕,士兵们要吃一顿好的还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当温造的宴请通知发出后,南梁的士兵们就都乐颠颠地前来赴宴了。

历史传奇:河南兵变大唐宪宗一筹莫展,略施计谋山西书生只身平叛,文章图片6,第7张

这是唐朝士兵的普通装束。(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宴席很快就开始了,温造先代皇帝阅了下兵,简单地夸奖了大家几句。典礼结束后,温造正式宣布宴席开始,请大家就座用餐,不要客气。为了让大家吃好,温造特意在球场上摆下了长长的几行长桌,然后士兵们就坐在长桌两侧吃饭。同时,为了让大家吃饭不受束缚,温造还贴心的在大家的饭桌前放了一根长绳,要大伙儿在吃饭前将兵器挂在长绳上。

长绳就放在眼前,兵器也就在自己手里,本来还有些担心的一些士兵们就彻底放下了戒备,一一听命将兵器都解了下来,按照温造的指示挂到了长绳上。温造一见大家都挂好了兵器,便笑语盈盈的宣布开餐,他还坐在主位,用一杯一杯的美酒向大家致敬。

饭好菜好酒也好,南梁士兵们吃得不亦乐乎,大快朵颐。正酒到半酣之际,温造突然将手中酒杯往地上一扔,接着很快又传来了几声中气十足、声若洪钟的卫兵呐喊声,然后大家就看见好一些温造带过来的卫兵站在长桌两端的高台之上几声断喝,手里握着长绳两端,最后像拔河一样“噌的”就将摆在南梁士兵面前的长绳给拉直了,刹那间,挂在这些长绳上的刀剑就电光火石般的离开地面,卫兵们再齐声用力一抖,这些刀剑便被抛至三丈多远的地方。

历史传奇:河南兵变大唐宪宗一筹莫展,略施计谋山西书生只身平叛,文章图片7,第8张

唐代的酒宴场景。(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说时迟,那时快,温造又在同一时间安排自己的卫兵将这些刀剑全部没收,然后顺手把辕门关上了。这时候,温造才收敛起笑容,义正言辞地抓了带头闹事的七名士兵,不给任何机会地宣布了他们死罪,并当众押到辕门前斩首示众。余下的士兵们,他则春风化雨般的向他们传达了皇帝体恤的恩赏,要求他们知错能改,听从皇命。

就这样,文弱的温书生平躺了几天,扯了几天闲谈(为的是暗地里调查情况),再吃了一顿好饭,可谓是略施小计,便顺利地将南梁哗变的五千士兵全部收拾得熨熨贴贴,而且,他并没有损害朝廷的战斗力,五千士兵依然还在,只处斩了七个带头闹事的刺头,可以说是用极小的代价换取了极大的胜利,真的是一次智慧与果敢的绝佳体现。


温造(766年-835年7月22日),字简舆,号水南山人,山西太原祁县人,他是唐朝名臣,先祖是唐初功臣、礼部尚书、山西省历史文化名人温大雅。

历史传奇:河南兵变大唐宪宗一筹莫展,略施计谋山西书生只身平叛,文章图片8,第9张

温造的祖先温大雅是山西的历史文化名人。(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作为一个门阀子弟,温造并非纨绔,他早年因酷爱读书,就曾只身隐居于王屋山,后来成为中唐名将张建封的幕僚。唐穆宗继位后,他出任京兆司录参军,出使宣慰河朔,转殿中侍御史,但在一次宴席中,他酒后失言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湖南常德担任刺史,在任期间,他率领常德军民开通灌田的“右史渠”,使得常德成为鱼米之乡。后来,他又历任侍御史、左司郎中、御史中丞、尚书右丞,最后受册封祁县开国子,赐金紫。

唐宪宗对这个看起来文弱,实际上厉害之至的温书生也没有辜负,后来他历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兵部侍郎、东都留守、河阳怀州节度使、礼部尚书等职务。在这期间,他又凭一己之力平定了祸害西南的兴元兵变,为晚唐的稳定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七十岁的温造去世,朝廷感其功绩,赐予了右仆射之职(这就是宰相了),以示恩赏之至。

只是啊,就算是再多几个温造这样的能臣,晚唐时期那种局势只怕也难有回天之力了,大唐早已病入膏肓,只能仰仗能人一次又一次的抱薪救火,聊以苟延残喘了。还有,山西自从古典中国远去以后,再也没有重现这种人才辈出的辉煌,我们急切期待着山西人民下一次大爆发的到来。#大有学问#

历史传奇:河南兵变大唐宪宗一筹莫展,略施计谋山西书生只身平叛,文章图片9,第10张

期待下一次山西人才井喷的局面早日到来。(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历史传奇:河南兵变大唐宪宗一筹莫展,略施计谋山西书生只身平叛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