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导读(三十七)——《内篇 · 大宗师》1.6-9

《庄子》导读(三十七)——《内篇 · 大宗师》1.6-9,第1张

内篇·大宗师-9

【原文】

子(yú)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yú)舆曰:“子桑(dài)殆病矣!”裹饭而往(sì)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yé)邪!母(yé)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

子(yú)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

曰:“吾思(fú)夫使我至此极者而(fú)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fú)夫!”

《庄子》导读(三十七)——《内篇 · 大宗师》1.6-9,第2张


【注释】

(1)子桑:虚构人物。

(2)霖雨:连绵不断地下雨。霖,久雨;阴雨三日以上。

(3)殆:恐怕,大概。

(4)病:饥饿,困乏潦倒。

(5)裹饭:用东西包着饭食。

(6)食之:拿食物给他吃。食,动词。

(7)鼓琴:弹琴。

(8)父邪!母邪!天乎!人乎:均为子桑探问自己的困乏是由谁造成的。

(9)不任其声:声音衰微,禁不住内心感情的表达。任,堪。

(10)趋举其诗:词句急促,不成吟唱的调子。趋,急促。举,引起。

(11)极:饥困交加的绝境。

【译文】

子舆和子桑是好朋友,连绵的阴雨下了十多天,子舆说:“子桑恐怕是饿坏了吧?”便包了些饭食前去给他吃。来到子桑门前,就听到屋里传出好像在唱歌,又好像在哭泣的声音。子桑弹着琴吟唱道:“是父亲呢?还是母亲呢?是天呢?还是人呢?”他的声音微弱,好像禁不住感情的表达,急促地吐露着词句。

子舆走进屋子,问:“你吟唱的词句,为什么像这样?”

子桑说:“我正在思考究竟是谁让我陷入如此极度困乏窘迫的境地,可是却找不到答案。父母难道希望我贫困吗?苍天毫无偏私地覆盖着世间万物,大地毫无偏私地承载着万物,天地难道会单单让我贫困吗?我努力寻求使我困乏窘迫的原因,却没能找到答案。那么,是谁使我陷入这般绝境的,还是'命’啊!”

《庄子》导读(三十七)——《内篇 · 大宗师》1.6-9,第3张

  



【赏析】

《大宗师》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关于道的宗旨和观点,论述了大道的本质、特征以及与人的关系。庄子认为道生万物,道主宰天地万物,人与自然是合一的。只有'真人’才能领悟道的境界。'真人’悟道的途径是“坐忘”,忘掉自身,忘掉一切才智,与道融为一体,由此“安然化之”。全文可以分为九个部分。

第一部分虚拟理想中的“真人”,“真人”能做到“天”、“人”不分,因而“真人”能做到“无人”、“无我”。“真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的形象化。

第二部分从描写“真人”逐步转为述说“道”,只有“真人”才能体察“道”,而“道”是“无为无形”而又永存的,因而体察“道”就必须“无人”、“无我”。这两段是全文论述的主体。

第三部分讨论体察“道”的方法和进程。

第四部分说明人的死生存亡实为一体,无法逃避,因而应“安时而处顺”。

第五部分进一步讨论人的死和生,指出死和生都是“气”的变化,是自然的现象,因而应“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只有这样精神才会超脱物外。

第六部分说明人的躯体有了变化而人的精神却不会死,安于自然、忘却死亡,便进入“道”的境界而与自然合成一体。

第七部分批判儒家的仁义和是非观念,指出儒家的观念是对人的精神摧残。

第八部分论述“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是进入“道”的境界的方法。

第九部分,由子桑的困境,写其安命的思想。自然变化即是“命”,“安命”亦即安于自然的变化流行。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庄子》导读(三十七)——《内篇 · 大宗师》1.6-9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