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中国(2):周朝打仗逻辑的演变

何谓中国(2):周朝打仗逻辑的演变,第1张

文/老余

这个系列的上篇,我们主要聊了两个话题:

一是在古代,「中国」二字的意思不是以地域来划分的,而是以「文明的最高水准」来划分的,也就是说哪里的文明发展得最好,哪里即为中国——中央之国,文明的中央。

这个意识形态的根儿在哪里呢?

在周朝的开端(公元前1000多年),上世纪60年代陕西宝鸡出土了一只为「何尊」的青铜器,上面写着周成王(周朝第二代天子)要“宅兹中国”,也就是要住在世界文明的中心,这是第一次白纸黑字出现“中国”二字,那时的文明中心是河南洛阳。

二是中国普世主义世界观由来已久。

话说在商人(殷商)眼里,周人不仅是蛮夷,而且国确实力也弱,那周朝是怎么推翻殷商的呢?

因为商人的格局小,而周人格局大。

商人觉得天命是降于商人族的,别的种群都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于是其他种族就都是敌人。

而周人觉得天命是降于周王,而不是周人,周王不只是周人的王,更是天下人的王,所以他不仅要为周人维护公平正义,也要为天下人维护公平正义,由此产生了普世主义的世界观。

于是,被商朝欺压的种族就团结在周人周围,推翻了“暴虐的”商纣王,从而建立了周朝。

但是,周王接收的地盘之大前所未有,这么大的地盘怎么管理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封——周王建立诸多小国作为中央王室的屏障,然后把功臣和亲属派到这些小国当小国王,自己只管这些小国王就可以了,至于小国里的一切事务,你们这些小国王自己做主就行。

周家天子这一统治,就是39位国君历时近800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分封的小国之间也会有摩擦,他们之间打仗的逻辑并不是以消灭对方为目的,这是为什么呢?

但后来打仗的逻辑又变了,变成了以取人首级为第一要务,这个变化是怎么来的?

既然战争后来以消灭对方为目的了,为何春秋之前的战争很少有平民参加呢?

... ...

本篇把这些问题要搞清楚。

何谓中国(2):周朝打仗逻辑的演变,文章图片1,第2张

(一)诸侯国之间原本的战争逻辑

当封建体制建立,周王把直系亲属和一些有功之臣分封到诸侯国(70多个,姬姓50多个),这帮诸侯带着家眷来到属地搞军事殖民统治,这个家族就成了当地的贵族,而这片地上的原住民就变成了被殖民的平民。

牙齿和舌头也有不和,也有打架的时候,这些诸侯国之间也会有磨擦,但相互的伤害力度估计与“牙齿咬舌头”无异。

为何?

因为两点:一是本来两国的小国王就沾亲带故;二是此时打仗不是看谁砍人厉害,而是看谁在战场上礼仪最标准。

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同姓的一般都是叔侄关系,异姓的一般都是舅甥关系,诸侯之间还不断地联姻,你说这样的关系之间怎么可能有较大的你死我活的战争?试想:

在战场上你摆好阵势,正准备喊:“兄弟们给我冲,对方是我们的世代仇敌,砍死他们!”

突然对方就喊话了:“侄儿,别冲动,按照辈分我是你叔叔啊,我给你算算,一百年前我这边的祖先娶了你们那边的谁谁谁... ...50年前,你们那一支又娶了我们这边的谁谁谁... ...这样算下来,我就是你的叔叔,岂有侄儿要砍死叔叔的道理?”

你还好意思去砍他?

这是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亲戚关系,我们再看为何打仗比的是礼仪而不是砍人技术?

作为贵族,怎么来凸显自己的“高贵”,怎么来与平民区分开来?当然就是拿「等级/秩序」来说事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周礼」。

在当时,打仗是在“礼”的范围之内的,也有严格的标准,领导站在哪里?手下站在哪里?长辈站在哪一侧?晚辈站在哪个犄角旮旯?错了就会贻笑大方。《左传》不是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国家的大事就两个,一个是祭祀一个是打仗。

既然打仗是国之大事,是那么高贵的事,你们这些平民怎么够格参与呢?这高贵的国家大事是我们贵族的事。

既然打仗是高贵的事,那打仗的目的就不是把对方砍死,而是看谁的动作更符合礼仪的标准,各种繁文细节,排兵布阵之规定应有尽有,总之就是把所有人按照上下尊卑安排在恰当的位置上。

当时打仗的原因,也大概率是因为对方破坏了“礼”,“礼崩乐坏”是大伙儿公认天下大乱的源头,所以战争的目的就是恢复“礼”、恢复往昔的太平时代。

既然你发动战争是为了维护礼,如果不严格依照礼来打,那你打仗的正义性就没有了,打赢了也是输的。

也就是说,此时贵族之间打仗就看谁的“正步”踢得帅,越“讲礼”,从上到下就都越尊敬你、拥戴你,这样面子有了,日子也太平了。

到此,我们总结一下:

周天子把同姓、异姓亲戚分封到诸侯国,周天子只要管好这些亲戚就能保证天下太平了,而诸侯国之间由于沾亲带故,还有“礼仪”作为全民共识,所以一开始贵族之间的战争规模都不大,战争的礼仪性远远大于实用性。

但很快,战争的性质就向实用性倾斜了,为何会倾斜?

因为一个“异类”的崛起,我们接着往下看。

何谓中国(2):周朝打仗逻辑的演变,文章图片2,第3张

(二)异类出现:战争逻辑开始演变

战争的礼仪性大于实用性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双方都是亲戚,且双方都遵循“礼”的约束。

一开始,大家确实你好我好大家好,贵族的归贵族,平民的归平民,礼仪的归礼仪。

但只要有一“异类”不遵守这些规则,那这一套就像梦幻泡影一般被针刺破,大家想要再次统一认识,回到周礼,就几无可能了。

这个异类,就是楚国。

楚国崛起于湖北及与河南交界一带,是个不受周礼束缚的土生政权,这个政权也不是周天子分封的,所以与那些中原的贵族们又没有千丝万缕的宗亲关系。

由此,在楚国面前,战争的礼仪性大于实用性的前提就没有了。

而那“一根刺破战争逻辑的针”就是宋襄公,周礼文化下的其他诸侯之所以都给他面子,最大的原因就是他的礼仪“正步”踢得非常好,所以他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但因为「路径的反噬」,人们成功的原因往往成为下一阶段的绊脚石,“正步之王”宋襄公看到隔壁的蛮夷之地楚国的“正步”后,非常不爽,就想站在文化的制高点给楚国上点颜色,提高提高楚国的“礼仪”水平,让他们知道“礼仪之邦”是什么样子。

但楚国的逻辑完全不一样,仗一开打根本不踢正步,一上来就劈头盖脸拿刀砍人,宋襄公还没来得及展示自己的礼仪水平,就被楚国的实用主义打得鼻青脸肿。

这种事,就像现在我们鸡娃,只要一个人“鸡”了,你不“鸡”就会吃大亏,楚国打仗以砍死人为目的,那你不以此为目的就要被消灭,于是大家打仗的底线就越来越低,向实用主义的深渊径直滑了过去!

从此,这个世界的贵族范儿开始被抛弃,战争开始以割人头为主要目的,怪不得孟子感叹:哎,真是春秋无义战啊。

此时,平民还没有参战,战争的规模还不是太大,一场仗死的人还比较少,但很快,由于两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就把平民也卷进了战争,历史上那一场场血流成河,那一场场可以坑杀几十万人的战争,就要从此开端了。

这两个科学技术是什么呢?

我们继续聊。

何谓中国(2):周朝打仗逻辑的演变,文章图片3,第4张

牛耕与铁器,是一次伟大的技术跃迁

(三)技术进步:导致战争规模的指数级扩大

既然打仗的逻辑已经从表演性演变为了实用性——直接以砍死人为目的了,那“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就破产了,“戎”已经不是只有贵族才能参与的游戏了。

按道理,贵族们应该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让属地的平民参与进来才是上上之策,那为何很长一段时间里,平民们还是没有参与到战争中来呢?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能力的“能”,没有能力组织那么多人!

当姬发建立周朝后,前面几代的君主由于威望、血缘等关系还能镇得住那些诸侯,但随着各诸侯国的发展,时间一长,有些诸侯的实力变得比中央的周天子还大。

「话语权与实力成正比」是人类社会的底层逻辑之一,实力强大的诸侯慢慢地就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了。

且各诸侯国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一个城已经住不下了,诸侯们也学着周天子分封,把自己的亲属或近臣封到新建的城池里。

——周朝,慢慢成了多级分封的封建社会!

何谓中国(2):周朝打仗逻辑的演变,文章图片4,第5张

且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小诸侯变得比诸侯还大还有实力,自然也不会再把诸侯放在眼里。

综上:

诸侯确实想发动更多的人参与到自己的队伍之中,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只能发动自己城池的平民,别的城池的平民已经不听他这个“隔级上司”的了。

当然,作为一级诸侯肯定是不会甘心的,毕竟现在这些白眼狼小诸侯曾是自己祖先的狗,有此心态的诸侯就会想办法强化自己的权利,而这些要被”和谐“的小诸侯显然不会束手就擒。

在往上,周天子心思肯定也和诸侯一样,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强化自己的权利,皇位的继承者们也是各种改革,想恢复往日的荣光。

但一直以来,天子、诸侯、小诸侯、平民之间的力量博弈,已经到了「纳什均衡」点——任何一方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提高自己的收益。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西周时代结束(300多年),东周时代也向前行进了300年后的春秋末战国初期,两个重大技术的出现及普及打破了长久以来的「纳什均衡」,这两个技术不仅导致历史向平民社会倾斜,还直接导致了周朝的灭亡、封建社会的完结及中国大一统。

这两个重大技术就是:

  1. 农业技术——牛耕+铁器;
  2. 知识传播——竹简的普及。

铁器、牛耕普及之前,广大平民的劳动效率非常低下,他们耕种贵族们的井田之后,已经没有精力去开垦一望无际的荒地了。

但现在,铁器和牛耕大大提升了人们的劳动效率,平民们终于有剩余精力去开垦自己的私田了。

有些精明的平民尝到甜头后发现:井田要交税,种自己的田收成都是自己的,且不种井田也能养活自己。于是大量的平民挣脱贵族的控制,直接跑去种自己的地去了。

这会儿,周朝已经是暮年,周天子在此时已经基本没什么博弈能力了。此刻在场上的有三股力量:诸侯(贵族)、次级诸侯、广大平民。

对于次级诸侯来说,大量贫民逃离掌控会削弱自己的力量,于是就想方设法去控制平民;而对于诸侯来说,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想要削弱次级诸侯,就要去团结平民。三方的博弈关系就非常明显了:

「诸侯+广大平民」PK「次级诸侯」,实力的天平向诸侯与平民的同盟倾斜。井田制瓦解,次级诸侯的力量被削弱,诸侯们再次控制了局势。

但要彻底消灭次级诸侯,还要依靠竹简带来的知识普及,这里面的逻辑是怎样的呢?

篇幅有限,请看下回分解。

(完)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何谓中国(2):周朝打仗逻辑的演变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