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丁派”创始人,第1张

沪剧“丁派”创始人,第2张

丁是娥原名潘咏华,1923年出生浙江湖州南浔马腰镇潘家兜,后生活在上海。她的父亲潘成忠早年到上海的一家湖丝栈做临时工,与同栈的缫丝女工石桂娥相恋成婚。

丁是娥从小口齿伶俐,聪明灵动,6岁就能够演戏。9岁那年,丁是娥失去了母亲,在南浔姑妈的帮助下,师从丁婉娥学唱申曲(1941年初改为“沪剧”)。拜师仅两三个月,便登台演出,一两年后已小有名气。

沪剧“丁派”创始人,第3张

十二岁时,在丁婉娥主办的“婉社儿童申曲班”里,丁是娥崭露头角,成为戏班台柱之一,人称“小小婉娥”。

18岁满师后,丁是娥真正走上了沪剧舞台,相继在上海的鸣英、施春轩、文滨、上艺等沪剧团演出,从事沪剧几十年, 留下许多经典作品。

丁是娥演技精湛,不仅在于她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也因为她敢于尝试,勇于打破自己的形象。比如在《三朵花》中,丁是娥饰演一个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角色,前期家庭美满,夫妻恩爱,后期自甘堕落,乞讨为生,可谓大起大落。

沪剧“丁派”创始人,第4张

1952年10月,丁是娥主演了上海沪剧团根据赵树理短篇小说《登记》改编的《罗汉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赵树理在观看了丁是娥的表演后高兴地说:“我写小飞娥,就是舞台上的这个人物,我就是这个想法。”

这次演出,将丁是娥的艺术人生推向了高潮,她不仅荣获了演出一等奖,还被邀请到中南海为毛主席等领导同志演出,并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沪剧“丁派”创始人,第5张

1953年,丁是娥参加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战场慰问演出。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上海沪剧名角中的第一批党员之一。

长期的练腔和自己独特的风格,形成沪剧流派“丁派”。

丁派唱腔委婉飘逸,较容易展现剧中主人复杂的心情。

丁是娥的代表作品:《白毛女》(饰喜儿)、《 罗汉钱 》(饰小飞娥)、《 金 黛 莱》(饰金黛莱)、《鸡毛飞上天》(饰林佩芬)、《蝴蝶夫人》、《雷雨》、《寄生草》、《芦荡火种》(饰阿庆嫂)、《被唾弃的人》等。

1988.6.28在沪逝世。

丁是娥旧居位于华亭路71弄5号,华亭路曾为“中华第一服装街”一度成为“名牌货”的天堂,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顾客。丁是娥的住宅为花园住宅。房屋为二层砖木结构,房屋外立面形式简洁,为淡黄色水泥拉毛墙面,南立面设有木结构雨棚,层间有腰檐,矩形钢门窗,红砖砌筑窗台,红筒瓦坡屋盖,木结构挑檐。

沪剧“丁派”创始人,第6张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沪剧“丁派”创始人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