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景年:子部的整合、分裂与革新——以学术架构的分析为视角

曹景年:子部的整合、分裂与革新——以学术架构的分析为视角,第1张

摘要:在传统四分类法中,子部最庞杂、最混乱,前人研究多从其小类入手,本文则以分析子部的学术架构为视角,将子部分为三大系统,一是思想系统,承自《七略》之诸子略,其特点是著书立说阐发学术思想。二是技艺系统,承自《汉志》之兵书、数术、方技三略,其特点是记载某种实用性知识和技术。三是杂说系统,广收难以归类的各种杂书。三大系统在子部中长期处于三足鼎立的态势,其中思想、技艺二系统是子部的主体,杂说系统是子部的附庸。子部三大系统性质各异,共存于子部存在合法性问题,前人通过多个途径试图对其整合,均未能根本解决,这使子部始终存在分裂趋势,技艺、杂说系统日渐脱离子部,主要表现在四部分类法外的其他分类法中。基于对子部学术架构的考察,有必要对子部进行革新,子还于子,艺还于艺,杂还于杂,使子部学术性质更加明确,从而推动子学的发展和“新子学”的建构。
关键词:目录学 四部分类法 子部 古籍分类

在传统目录学的四部分类法中,子部是最庞杂、最混乱的一部。对子部颇有研究的近人江瑔(1888-1917)说:“分类之难,不难于经史集,而难于子。盖经史集三类颇有畛域,易于判别,若子类则无畛域之可言,判别维艰。”程千帆先生说:“在经史子集四部中,经部历代因袭,少有变化,史部专科性强,集部收诗文集也比较明确,其余统归子部。”子部专收其它三部不收之书,可见其杂乱性。余嘉锡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目录的各种不同分类法,如六部、七部、五部、四部等,“分合之故,大抵在诸子一部。”正因为如此,学界对子部比其它三部有较多关注,除了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余嘉锡《目录学发微》等前贤名著对子部的源流演变有详细阐述外,现代学者也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综观前人的研究,大多以子部的小类作为切入点。王林飞、汪泽、杨然等学者以《汉志》《隋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为基础考察了子部各小类的消长变化及演变规律,并分析了其学术意义。对子部某些小类的专门研究,如杂家类、小说类、谱录类、艺术类以及佛、道二类等,也有很多成果。

子部固然由小类组成,但小模拟较琐碎,一般多至十余个,单纯就小类研究子部,似不足以充分揭示子部的学术性质,因此,有必要将小类归并为几个大类,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研究子部的学术架构。前人对此也有所揭示,如姚名达先生说:“至于子部,则空谈理论之诸子(原注:自'儒’至'杂’。下同),记载实用之技艺(自'兵’至'历数’及'医方’),充满迷信之术数('五行’),摭拾异闻之小说,混同一部。”他将子部分为诸子、技艺、术数、小说四个大类。江瑔在《读子卮言》中说:“然子部之范围究若何?兵书、术数、方技、天文、图书之属果可入于子部耶?抑不能名之曰子耶?是亦古今一大疑问也。大抵世之论子部者有广狭二义,而以荀勖为二者之枢纽。荀勖以前,皆取狭义者也;荀勖以后,皆取广义者也。”他认为子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子部应只包括《汉志》的诸子,广义的才包括兵书、术数、方技等,这是将子部分为两大部分。王智勇注意到了子部中言“道”之书与言“器”之书的不同。综上可见,前人对子部的内部架构已有所涉及,但没有进行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对子部小类的具体分析,将其归并为思想、技艺、杂说三大系统,并研究其各自特征、衍变及其与子部的分合关系,从而更准确地揭示子部的学术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拆解子部的异质内容,实现子部的革新。

一、思想、技艺、杂说:子部的三大系统

子部小类虽然表面上显得杂乱无章,但也并非没有规律可循。就其来源看,在《隋志》以降的四部目录中,子部的小类有三个来源,一是《七略》中的诸子略,这是子部的基本盘;二是《七略》中的兵书、数术、方技三略,这是后来合并于子部者;三是后世新增的小类。今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四部目录列表如下,各小类前的数字为其在子部中的排列顺序:

子部小类来源表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曹景年:子部的整合、分裂与革新——以学术架构的分析为视角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