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第1张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图片,第2张

鄂尔多斯羊绒时装提醒:

传播中华文化,关注老家山西!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图片,第3张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图片,第4张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想聊一聊晋北一些因军事而生的县城村落,它们“军转民”后为何有荣有衰。也是从另一个角度认识长城

▲人是社会动物,聚族而居是天性。可是选择哪里聚居,有原因。

最早的时候,生产力低下,人们天然选择生态环境好,容易成活的地方,黄河长江所以成为母亲河,两河沿岸形成了最早的聚落、县城、城市; 

后来有因商成埠的,最为人知的比方包头(与包头一样因晋商而兴的商埠,山西还有好多,以后聊);

有因移民成市的,比方早先的武威、酒泉,后来的上海、深圳。

有些,如本文所列的,则是因为军事盛衰而荣枯。

▲这些县城村落出生于明朝,出于朱元璋先生的一念之间。“军转民”则发生在清朝。是因为明清两代君王不同的治国理念。

▲从晋北这些县城村落,可了解明清州县“军转民”的历史。去到这些地方,如果旧制还在,也可与本文内容比对考察一番。

▲这样的例子同期全国很多。可举一反三。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图片,第5张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图片,第6张

朱元璋得了“九字真言”

1358年,朱元璋率军平江南,路经徽州,会见了当时的天下名士朱升。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图片,第7张

名士朱升

朱升给了他九字真言: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老朱听进去了。

一是,10年后定都应天(南京),他才称王。

二是,称王后,他高高地筑了墙——长城是实体的墙,明长城质量数量均为历朝之冠;

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墙:在全国建了一套新型的防御体系,都司所制。

明朝总体的国策是防御战。

我总是觉得,朱元璋这个“从善如流”,跟刘邦欣赏叔孙通为他创立的君臣礼制性质一样——

之所以纳谏,是因为对了口味。

朱元璋是农民,稳定的疆域界线保证他的心理安全。如果换成晋商称王,商业是流动的,他肯定不会把自己封闭起来。

(可是川普同学,他是开是合?)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图片,第8张

两个万里工程

明朝立国之初,边患有二。

一是终其整个朝代也没有处理好的北方关系——元朝的残部,草原各民族的侵扰;

二是海上骚扰——从广东到鸭绿江,1.4万多里的海岸线上,时常出没的倭寇。

朱皇帝和他的继任者们的对策是修建了两条万里防线。

一是北方的长城。

从战国末期秦国、赵国开始修筑的长城,历来就是中原农耕民族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手段。

到了明朝登峰造级:或者新修,或者把历朝历代的长城修补连缀,完成了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万里长城工程。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图片,第9张

明长城

二是海防。

明朝防倭,一是禁民入海捕鱼;

二是沿海岸线修建了一千五六百个卫、所、巡检司、烽堠等要塞,驻兵四五十万左右。

明朝的总体战术是防御为主,遇警才出。

其实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如果只是单纯防御,领地肯定越防越小。

有明一朝下大力修长城,是中国历朝历代中长城工程量最大,修筑次数最多,工程质量也最好的朝代。

但是,明朝也是对北方,对西北最保守、最无所作为的王朝。明朝的疆域,比之前的元和之后的清,都收缩了很多。

无他,就缺乏人家那股子纵横捭阖睥睨天下的闯劲儿。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图片,第10张

明朝疆域图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图片,第11张

元朝疆域图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图片,第12张

看不见的万里长城

看不见的万里长城,是明朝的军事机构“都司卫所制”。

这是其军事防御体系的组织形式。

所小卫大。

一郡设所。所又分千户所和百户所。千户所1200户,百户所120户。所下有旗,50人叫总旗,10人叫小旗。

几个郡连起来设一个卫。一个卫大概5600人。

写到这里不由得发狂:

千户所和百户所为什么不直接了当是一千人和一百人?

5600人又是几个所凑起来的?

为什么不凑成整数?

从明朝开始就专门折腾高考生了?

卫上是都。先是都卫,后改都司。

洪武三年(1370),全国设八个都卫,太原居其一。

(其余七个为杭州、江西、燕山、青州、河南、西安、武昌)

洪武八年,把在京留守都卫改为留守卫指挥使司,外面的都卫改为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

一共13处,山西居其一。

(其余十二个为:北平、陕、浙、赣、鲁、川、闽、湖广、粤、桂、辽东、豫)

后来又加了两处,贵、滇。

又设大都督府,下设两个行都指挥使司(简称行都司),甘州、大同

后来又设了一个军民指挥使司。

反正就这些都司和行都司,掌管天下的卫所。

洪武年间,天下的卫有547个,所有2593个。

后来的朝代又时有增减。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图片,第13张

卫所城

明朝把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区,叫“九边”,又叫“九镇”。

山西有二,大同和太原。

其余七边分别为:辽东、蓟州、宣府、榆林、宁夏、甘肃、固原。

各边的最高统帅为总兵。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图片,第14张

明朝的防御体系是这样修的:

依着长城,修建一系列关城、卫所、边堡。兵士们平时集中在卫所边堡中,遇警而出。

这样,沿长城就出现了许多与城墙间距不过10里、用于戍边将士驻扎的边城。

卫所成城。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图片,第15张

卫所选在哪里

明朝卫所有两个特点。

一是世兵制,军士来源是“世袭”的,父子兵;

二是自给制。卫所自己屯田。

因此,卫所选址就关注三大要素:

首先,位处山川道路冲要之地,凭险而筑。

其次,卫所城址周围应有适当面积的土地便于耕种,以保证卫所官兵自给自足。

第三,靠近川溪泉流,以保证卫所城内的水源供给。

大同右卫城

(今山西省右玉县右玉镇)

城东西两翼为山岭,西临苍头河。明初,凭借唐代静边军城址设置卫城。

“本城孤悬西北,向来寇骑突犯,辄当其冲。”沧头河从卫城南面绕西墙而北流,既起到环护作用,又能提供水源,两岸阶地更可以耕种。

威远卫城

(今山西省右玉县威远堡镇)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图片,第16张

明初筑城,东近苍头河。选择河流弯曲之宽阔平地而建。

“正统三年、万历三年增修,城周五里有奇。分边十五里有奇,内大羊坡、双山儿、小羊坡为最冲。……本城地势平衍,寇入最易,弘治十三年、嘉靖四十三年、隆庆四年皆由此突犯。”

以上选址就照顾了冲要,屯戍、水源等三要素。

明朝和宋,军事思想不同,军事堡垒修筑也不同,对后世的影响自然也不同。以后再说。

明朝把卫所建在长城沿线,固化了游牧和农业的分界线,对长城沿线草原植被造成了大的破坏。这个,也以后再说。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图片,第17张

卫所的大小规模

明代地方城市的等级与规模是严格对应的。府治和直隶州治城市的规模多在城周10里以上,散州和县治城市的规模一般为4里到6里。

与州县城址相比,明代卫所规模与卫所驻防官兵的数目有关。

大同左卫城(今山西省左云县城),周十一里有奇(有奇ji,有余意思。以下都一样);

大同右卫城(今山西省右玉县右玉镇),周九里有奇(官军1630,马骡267匹头)

阳和卫城(今山西省阳高县城),周九里有奇;

天成卫城(今山西省天镇县城,官军1210,马26匹。)高三丈九尺,周九里有奇;

平虏卫城(今山西省平鲁县老平鲁城),周六里有奇;

威远卫城(今山西省右玉县威远堡镇),周五里有奇(官军752,马骡116匹头)。

井坪守御千户所城(今山西省平鲁区),周四里有奇,高三丈六尺(官军550,马骡77匹头

杀胡口堡城(今山西省右玉县杀虎口城),周二里。

迎恩堡(今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迎恩堡村。官军545,马77匹,)堡周一里五分,高三丈七尺。

败胡堡(今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败胡堡村,官军434,马46匹)堡周一里五分,高三丈六尺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图片,第18张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图片,第19张

卫所的模样

卫所是军城,所以明代边城卫所均有完整的城墙,外廓城墙均相对方正(与汉唐时期的军城形制一致)

城内分布衙署、营房、操场、仓库,也有部分民居和寺庙。

卫所城内的规划,营房排列整齐,城中心一般为十字街,建造钟鼓楼以强化对城市中心地带的控制,并因此影响了地方州县的城市制度。

大同左卫。

(今山西省左云县城)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图片,第20张

大同右卫城

(今山西省右玉县右玉镇)

明洪武三十五年初建城垣,永乐七年设大同右卫,城垣修筑完备。

正统年间将关外的玉林卫内迁附入大同右卫,俗称右玉。嘉靖四十五年重修城垣。

城周围九里八分,实测东西1117米,南北1460米,开有四个城门:

东门和阳,南门永宁,西门武定,北门镇朔。皆有瓮城。正对瓮城外门还有翼城和月城,以增强守御能力。

城内四条城门大街形成十字街,中心建有鼓楼。城内尚残存部分官署、营房。

该城北面即长城边墙,关口建杀胡堡,有通往口外内蒙古的官路,即著名的西口,因此大同右卫南北街是主要的通道,亦商业店铺繁荣。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图片,第21张

卫所的功能

卫所主要职责为镇戍一方。

但因边地往往不设置州、县,卫所自然又兼任了民政功能——内部或外围设有市场,像城市一般。

比方,隆庆五年,明廷与俺答汗达成合议,恢复通贡关系,并在大同、宣府等边镇诸堡开设互市场所。

大同右卫即于此时开设马市与杀虎口堡,其麾下之迎恩堡、守口堡、灭胡堡都有小市场。

这些开放的小市场并不尽设置于卫所城中,而是依托长城边墙而修筑。

如宁虏堡的小市修建在北距堡城二里的宁虏口,以长城边墙为其南垣,向外围出方圆半里的小城一座。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图片,第22张

宁虏堡外的长城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图片,第23张

卫所变成了城镇

清朝,从顺治七年开始,陆续裁撤卫所,纳入地方行政单位。

这一裁撤和改置持续了康雍乾三朝。全国基本完成了从卫所制向州县制的转换。

清朝为什么不沿袭明制?

因为保家卫国的理念不同。

明朝是守,你别来惹我就好; 清朝的底子是游牧,本质是攻。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明朝的长城就是防清兵的,可是清兵在长城进出,如入无人之境。

康熙朝时,忘了哪个地方官,看到长城工事破损,上奏请修。英明无匹的康熙大帝就把他骂了一通,说民心才是城防,那些破砖烂瓦,挡得住谁来?

倒霉孩子,也不知挨打没,罚俸没,降职没。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图片,第24张

大同镇卫所。

先是顺治七年,经过一番裁并后,改为阳高卫、天镇卫、左云卫和右玉卫。

雍正三年再裁卫改县,设山西朔平、宁武二府。

改右玉卫为右玉县、左云卫为左云县、平鲁(虏)卫为平鲁县,并割大同府之朔州、马邑县,归朔平府管辖。

改天镇卫为天镇县,阳高卫为阳高县,移原驻阳高通判驻府城,由大同府管辖。

山西镇卫所。

主要是沿着明代雁门宁武偏头内三关而设立的。

雍正三年五月设置山西宁武府,改宁武所为宁武县、神池堡为神池县,偏关所为偏关县,五寨堡为五寨县,都归宁武府管辖。改宁化所为巡检司,归宁武县管辖。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图片,第25张

山西北部的卫所完全纳入地方府县行政系统后,由于职能从戍守转为物资集散,凡不具备交通便利的城址就相继衰落了。

如威远卫,明初因地势平衍,寇入最易,或修筑卫城屯重兵把守。入清以后,边防不再吃紧,顺治八年也被裁撤。虽然城垣依然高厚,也不过就是个大村落而已。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图片,第26张

资料来源:

李孝聪先生《明代卫所城选址与分布》

图片来源: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没有长城,就没有晋北这些个县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