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生产,从原型到虚拟、仿像

网络生产,从原型到虚拟、仿像,第1张

网络生产,从原型到虚拟、仿像,第2张

以电子信息为媒介的作业效应,在强势资本的驱动中,快速播撒着,大量的受众群体陷入这个被高度虚拟化世界中,兴奋着,眩晕着,并大量涌入这个世界凑个热闹。

虚拟技术生产着大量虚拟者,虚拟者生产着虚拟产品。

就说我们在这个网络上沟通,彼此的印象往往是理想化的,甚至是大量背离实际的。因为缺失了”我”与其他对话者的同时“在场”,没有了非语言线索,闻不到对方的口臭,看不到对方脸上的斑点,听不到对方的口吃,一切在场现象通通被遮蔽了。每个虚拟的人们都非常谨慎的管理着自己的身份~虚拟的昵称,虚拟的经历,虚拟的故事,全方位的虚拟,网络世界就是如此被构造出来的。

由于“我”、“你”、“他”都是被高度虚拟化的,面对面的沟通结构被祛除了,真正意义的主体性被伪造,那么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在这样情形的刺激下,更容易袒露心声或者提出疑问,从而形成更大的人际吸引力量。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超人际沟通”,此沟通不但变得更直接,还会加速双方对话题的讨论以及关系的密切和发展。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网上经常对话的“密友”不远万里的”赴会”,甚至恋爱、成家,经商,结盟~

如果说,网上在虚拟的沟通中,营造出的虚拟关系最终走向解体,那么,虚拟者的文化产品大多也是虚拟的,但对于那些没有灵魂网络历练的受众”小白”而言,往往把虚拟当做真实而屡屡上当。

当下,几个写作平台的数量多的一类网文,”写作变现”和”带货主播”的作品,都是向读者介绍提供”发财致富”的”干货”,展现“自我”的收益颇丰,提供的操作技术非常详细,好像读者按图索骥定能发大财。当我阅读了一些揭示其”秘密”的文章后,逐步透视了内幕,大多是设置的骗局,也就是~事实是伪造的,就连自己的身份、经历、收益等也是伪造的。网络空间里,从沟通到写作,几乎都是谋利行为。像极少数一文不取的完全无功利写作,究竟有多少呢?无法统计,也没有必要统计,但可以肯定~寥若晨星吧?

作为虚拟的伪装是否是无限的延续下去?这是一个值得关注问题。网络身份虚拟是合法的,其虚拟本身没有现实价值,它只是为了实现某种利益的一种手段。但法律法规对其生产的文化产品却不允许赤裸裸虚拟,伪造,尤其是供消费的实物性产品必须具被对应的”原型”。如果是这样,大量的网络虚拟者将失去饭碗。于是,就必须”转型”,必须在”原型”的边界打开一个缺口~

打开”缺口”后是“仿像”,它是虚拟的“变体”。这类“仿像”不模仿先在的“原型”,而是偷梁换柱的手段取代了“原型”。因此,也就不存在是优秀的模仿还是拙劣的模仿,它就是对现实本身的一个替代性符号。于是原型、现实不再可能,也就是符号不再与原型保持相似或相应关系。

符号,就是瓦解现实的精确的、又是冒充的复制品,如商业广告、艺术摄影就是一种虚幻的“超现实”。网络上不少“带货”也是”超现实”的,那些”商品“不是原型本身,甚至与原型没有关系,也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或效应。

我们近距离的看,从原型到虚拟,再从虚拟到仿像,已经走的很遥远了,它的广泛辐射效应,把所有消费者拉进了这个消费文化的“景观社会”,符号的海洋。在“仿像”统摄下的人际关系,被无情的消费、抛弃、回收、再消费,永无止境。我们就是被持续的、一体化的消费场景所控制,在此,还有什么客体的功能和传统的假设?细想一下,整日里围绕着我们的那些日常用品,他们的价值与其所处的背景、功能还有没有关系呢?没有了,也许永远消失了。

网络世界是虚幻的,虚幻是大量生产出来的,这是一个迷宫,一个供人们“狂欢”的地点。它主要功能是符号生产~消费控制客体使其成为符号,接着,由符号界定特定群体。这些只是初步揭示网络生产局部秘密,也许谈不上秘密?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网络生产,从原型到虚拟、仿像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