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献词:2023,在不确定性的底色里行稳致远--本土商学的自我确立年来了

新年献词:2023,在不确定性的底色里行稳致远--本土商学的自我确立年来了,第1张

在写今年的新年献词之前,看了一下去年的新年献词《新年献词:2022,我们一起来拥抱场景跃迁的大年吧!》颇有汗颜之意。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保留这份汗颜,然后再创造可以擦汗的新机会,似乎也是可以的。

与许多献词不同,这一篇献词是2023年元旦的当天写的,也并不准备用很华丽的激越的词句来虚张作势,大体这是因为昨天写了《2022:我的间隔年》这篇非经典的年度总结风格的文字所熏染,这一篇的元旦献词,也是恰好是在这个时点上的一篇普通文字,并不去定义什么,承诺什么,也不会如去年那样那么“高瞻远瞩”地指手画脚一番。

思考总是让人着迷,甚至沉迷。思考不是目的,但确实没有思考的人生肯定是不完整的,开年前后没有思考,这一年也许并不坏,但总感觉会少一些什么。

记录一下这几天的思考吧。所以与其说是“献词”,不如说“献给大家的思考”。

一、不确定性已经是新常态

在群主是南京朋友的一个微信群里,前些天大家非常感慨地说,现在随时都会遇到不确定性,需要有思想准备。群主说不确定性已经是这个世界的底色了。从系统论来说,底色就是序参量,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挥之不去的。不确定性是什么?就是任何经验都会随时失效,也会随时有用的。昨晚看《万里归途》就有在战争环境下的典型的不确定性,在我们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并不容易有那么鲜明的体感,原因是常常是温水煮青蛙那样的慢慢发生,不如战争的不确定性那样生死攸关。

当不确定性是这个世界的底色的时候,我们怎么办?“以不变应万变”“以渐变应万变”,找到适合自己不变的东西,再来以渐变的方式来适配这个世界,可能是我们应对不确定性的主要方式之一。

二、红利的认知和认知的红利

在我们的传统中“顺势而为”是一个祖训级的智慧,“势”,自然包括政策、技术趋势这些。它们往往以“过期不候”的红利方式出现,准确判断是不是红利,要不要利用红利,已经成为诸多企业当然的基本功课之一,在一些个别企业里,甚至是盈利方式之一了。不管怎么说,如何利用好适配自己的红利应该是一个常态工作,并且真正进入日常。不管是组织和个人,包括对技术、政策的红利进行正确认知在内的认知能力,已经成为企业自身的红利基础了。这句话有点拗口,翻译成人话,就是觉察能力是大事,基于觉察的认知,已经是了不得的大事(晕,好像还不是人话)。

三、“中国式”是自信还是不自信?

常常看到关于“中国式”的表达,最为突出的是“中国式管理”,据说有一些组织已经连续多年做中国式管理的年会了,但是到现在也没有清晰地表达出“中国式管理”究竟是什么?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变量,就不是那么好表达的。只好笼统地将一些本地的经验、案例都说成是“中国式”的,”中国式”也就是一个大骡筐了。要我说,现在还远远没有到总结“中国式”的时候,但是为中国的管理实践提供一个百花齐放的表达平台,是靠谱的。没有必要强行去贴标签。再说撕开这些标签之后,价值表达体系依然是西方管理学的一套,有意思吗?我们需要的自信,是深植于这片土地的实践,所涌现出来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它也不可能只有一个流派,尤其是一个大筐就可以糊弄的流派

四、数字化的使能,优先在生产方式上还是生产力上?

现在所看到的许多关于数字化的表达,还是在生产力上,而不是那么主动地在生产方式上动脑筋,这是一个遗憾。说“不那么主动”,是数字化的实践,客观上为生产方式的变革创造了条件,但是我们常常是视而不见。数字化现在也变成一个大骡筐了,尤其是一大堆本来和这个领域八杆子打不着的人,也刹那间成为至亲了。前两天一位著名的财经作家在他的跨年演讲中,认为四个实时表单的价值已经远超过传统的ERP,引起了许多CIO的热议。这些人自然是从生意上去关心数字化的,因为数字化是企业老板所关心的。这不是问题。老板关心数字化,自然不局限于生产力,而是生产方式乃至生产关系。如果这些财经作家们可以从这些维度来关心老板,那是善莫大焉。

五、工序物流可能是未来十年的最大金矿

这是2022年,我重返制造业现场后的一个洞察,也是过往制造业工作实践直觉的再次验证。工序物流一般是一个工厂内部的存货流转过程,如果将实践成本也计算在内,工序物流的隐性成本是非常高的。它是我们前面说的认知红利的一部分。工序物流一般有一个现场原则:“不落地“一次性做对”和“不重复工作”,以快速流动为直接目标。很多迟滞造成的成本浪费是触目惊心的,有一个加工企业的存货周转天数高达45天,经过测算,实际最多的天数可以控制在7天以内。如果能达到7天,这就意味着是全球最好的水平。做到7天,并不困难,但是许多“理所当然”的东西,制约了一群人的思维。

当然,在产业集群环境下,工序物流并不局限于一个工厂的内部,而是在多个工厂之间,直到它完成最终的面向客户的交付之前。之前有一个数据说我国的物流成本占到17.4%,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如果我们能做到4.5%以下呢?以现在的基础设施条件,在硬件上是没有问题的,在软件上也是支持的,只是在认知上还有极大距离。如果我们用十年之功,或许可以做到4.5%,至少在某些产业集中的地方,已经在一些环节,已经实现了。有心挖这个矿,善莫大焉。

六、本土商学的起点是经济学还是社会学?

经济学,就是西方的语言体系表达的,社会学则是可以是东方语言体系表达的。如前面谈到的“中国式”,我们只需要将本土优秀的商业实践呈现出来,告诉大家,它是怎么来的,又是如何可持续的,就可以了。可以简单地命名,不用着急打标签。比如我认识的一家江苏软件企业,几个创始人就是理工科的大学生,没有经历过科班的经济学、管理学训练,他们就是喜欢做那个方向的软件,就一直走在客户需求的前面,公司的氛围一直是学校那样的。同事(内部都叫“同学”)之间关系很简单,大家就是为了成事,即便到现在1000多人了,也没有见到常见的那种正款的管理。分工不断细化,团队不断增加,但是协同质量一直没有降低。那么他们就是本土的优秀实践,可以去学习到什么呢?从经济学去学,泛善可陈,从社会学角度去看,“以人为本”这四个字都很苍白。他们的初心就是让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傲娇于亲友,有成就感。

我们就是要去发现这样的本土商业实践,不用什么范式去套,不管是MBA表达的一套,还是什么觉醒商业、向善商业、青色组织的一套。就是原生的、裸的,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看到一般性,看到特殊性。也就行了。总结,都是若干年后的事情,更不要说是标签。当然为了更有效能地传播,适度的抽象是需要的。

七、价值链、供应链和时间链

这三链,不陌生。也是不确定性世界的认知基线,就像说工序物流是未来十年的金矿一样,时间链是我们在管理方面的金矿,让人开心的是,已经是越来越多地被企业家看见,被企业服务商们看见。这三链是一个相互保障的关系,最终是实现价值链的比较优势,基于这样的优势赢得市场上的某种支配权。

八、2023年,我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这时候就要说到我自己了,也就是场景学社,场景学社就是我。场景学社新推出一门课程《场景思维30讲》,说是“30讲”,完全是致敬梁宁老师,前些年,受益于她的《产品思维30讲》,就开了这个《场景思维30讲》。场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具体的业务场景,广义则是网状连接的全息的若干连续的狭义场景组成的交付体系,一个企业集团,一个大型项目组织,都可能是广义场景的看护人。这个课程的第一期已经更新了一半的内容,预计到2月底,可以更新完毕。然后就推出相对更成熟的第二期。这是我2023年的“一个中心”,也就是以《场景思维30讲》课程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呢,就是两个产业平台为基本点,在其中担当架构师、观察者的角色。其中有一个产业平台需要是基于制造业的,幸运的是,这个已经落实了。另外一个基本点也在进一步物色中,可能是制造业的,也可能是产业服务领域的,最好是产业服务领域的。

通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实现场景思维在生活场景、生产场景和产业场景中的从理论都实践的融通。是我的一个小目标。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新年献词:2023,在不确定性的底色里行稳致远--本土商学的自我确立年来了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