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1教学手记——疫情来了,新课标精神更适合线上学习

20230101教学手记——疫情来了,新课标精神更适合线上学习,第1张

20230101教学手记——疫情来了,新课标精神更适合线上学习,第2张

疫情肆虐,大家纷纷转战线上,而线上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看不到学生,不知他在做什么,教学出现了无力感,于是,各种假听课、虚在线的情况频频出现于教师们的感慨之中。

其实,线上教学应该说给学习活动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和更广阔的互动交流空间,而且还极方便留下学习痕迹,这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极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但是,为什么,大家还纷纷抱怨线上教学的无力与无效呢?

其实,这还跟教与学的理念落后有关。教者,以滔滔不绝的讲为主,学生在线上如听报告,但又没有报告现场的氛围,当然,慢慢也就失去了兴趣;学习者,总是认为学习是接受教师的信息,而不是自我的学习任务,把学完全依赖在教上,教的控制力一旦减弱,学的状态就变得松散或者是离线脱离学习。

因此,线上的教与学,更需要用正确的教、学观来统领,2017版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的实践性、整体性、独立性,所提倡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理念,都是线上教学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面对网络平台、交互媒体、人工智能的等的超级发展,还依然停留在“讲课”的认识状态之下,不论是教者还是学者,将都是落伍者。

《琵琶行》的学习是在线上进行的。

我的教学设计非常简单。

任务一

唐宣宗言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好像《琵琶行》明白如话,极容易读懂,其实,不然,《琵琶行》之所以能千年传诵不衰,就是因为它有丰富的内涵值得人们咀嚼,也有难以解决的疑惑供人们探讨。如果你真的见到了白居易,你最想问他的一个问题是什么?

请自读《琵琶行》,把问题发在群里。(40分钟)

任务二

请选择其中一个同学的问题代白居易作出解答。

要求:单人选择,每个人都不得被重复选择。选择后,由选择人在群里快速公布选择对象:

比如,王罗汐选周子翔

表明,王罗汐要解答周子翔的问题,周子翔的问题已被选择,其他人不得再选。

任务三

请提出问题者与解答者合作,利用QQ交流,围绕解答内容展开讨论。

请提出问题者最后完成文档综合任务。

请看任务一的完成情况(这里只截取一小部分作个样子,不然,篇幅太长):

方亦晨2022/12/2314:08:58

关于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两句。白居易似乎是快乐的,享受着唯美的曲调。可是,他又是悲伤的,同是天涯沦落人。那如何去理解这一种快乐与悲伤的矛盾呢?这两种情绪哪一种占主导呢?它们都来源于何处?

周子翔2022/12/23 14:13:11

白居易自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什么他在诗中大发牢骚,嫌弃被贬后环境不好,嫌弃这里到处黄芦苦竹,嫌弃这里阴暗潮湿,嫌弃这里没有音乐,他讨厌那些山歌和村笛,这种对身边环境的厌恶是不是与自己的观点不符?

祝子尧2022/12/23 14:13:36

这次经历让白居易更恬然自安还是迁谪意更深?为什么忧愁时无声有声

朱屹2022/12/23 14:14:18

第二段中有对琵琶声的详尽描写,并且在下面我闻琵琶已叹息,白居易在听琵琶的时候会想什么?会从中体会到什么?最后又提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什么白居易的感触最深?这种感触又是源自于哪里的?

金天2022/12/23 14:15:39

白居易是对音乐带给他想起自身经历的悲伤更多,还是听到邻船女子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伤更多?

郑伊辰2022/12/23 14:15:44

琵琶女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吗?与其说琵琶女真实,将她看做白居易心灵的投射会不会更好?

刘罗煜2022/12/2314:16:36

白居易在序中自叙:予出关二年,恬然自安与在倒数第二段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所体现出的明显的哀伤有着明显的矛盾,这是为什么?

胡晓钰022/12/2314:18:10

为何你会认为山歌、村笛不如琵琶曲?它们不也是悠长带着感伤的音色吗?为何不会产生和琵琶女一样的共鸣?

朱家铭2022/12/23 14:18:35

为何在白居易笔下当坐下众人都掩泣时琵琶女只是叹息而没有流泪?在琵琶女都没有流泪的情况下白居易却是哭的最厉害的,这种比痛苦遭受者更深沉的悲伤源自何处,是对底层人民的同情,还是单纯对自己悲惨命运的自怜?又或者说白居易的悲伤,只是浮于表面没有彻底的达到共情。因为正如他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任务二完成之后,同学们进入两个人之间的讨论活动。请看轩昊同学与锦赫同学的“问读白居易”

20230101教学手记——疫情来了,新课标精神更适合线上学习,第3张

20230101教学手记——疫情来了,新课标精神更适合线上学习,第4张

问读白居易

阙轩昊之问:作者详细描写琵琶声的一段,只是为了突出乐音的动听还是别有深意?为何琵琶女最后演奏时听众的感受明显与先前不同,是听众的心情变化还是琵琶女的心情变化?

周锦赫之答:(以下均为个人感受,可参考勿轻信)解答这个问题要先明确三次琵琶声有所不同。第一次是一种带有掩藏性质的,乐声和人一样都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从中琵琶女的避世感也有所提现,在避世之中还有一种自我保护和屏蔽的感觉。第二种是带有演奏性质的,当众表演的感觉。这时琵琶女仍未演奏自己的真心,但灵魂中的那一点哀伤的气质已经有所流露。在琵琶女被作者感动后,便将具有保护性的心理状态转变为敞开的心扉,于是第三次演奏真正弹出了心中的一切苦楚,一切感触。听众逐渐共情的同时伴随着琵琶女逐渐将自己的意志融入曲声的过程,这之间情绪在空气中酝酿,盘旋,深发,升华。说到此处,我认为第二个问题就已经明了(liao)了(le)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我更感兴趣的。我的想法是我的一面之词,不一定所有人都会这么想——动听便已经足够了。动听之中蕴含着极深的意蕴。在作者笔下琵琶女的琴声如此之动听,可这是悲曲。似乎这其中蕴含着一个亘古不变的如同剧本一般在历史中一再重演
的规律——动听的悲曲。琵琶女也好,白居易也好,若把他们的人生幻化成一曲琵琶,最动听,最醉人的一段,必是肝肠断之时。回看我们已经学习的文学与历史,那些文人何尝不是这样:李白,在灵魂挣扎之时抵达了浪漫之所;杜甫,在国破家亡之时作出了哀惋史诗;屈原也好,李白也好,杜甫也好,苏轼也好,柳宗元也好,每个文人的生命似乎都可以用动听的悲曲来形容,而成就这动听的正是这他们自以为不那么动听的人生之悲。

阙轩昊和周锦赫的深度探讨

周锦赫:白居易究竟有没有接受这悲伤和这动听呢?

周锦赫:换个问法,若要他在“快乐却平凡”“痛苦却动听”中选一个,他会怎么选呢?

阙轩昊:我觉得山歌与村笛恰恰就是“快乐却平凡”。音乐都是可以传递情感的,作者认为其音调粗涩,未必是真的难听,不妨看做作者不想要接受乡间的平淡,因而并没有认真欣赏过。可作者从未意识到这点,反而将原因归作“呕哑嘲哳”。当作者听到了痛苦的琵琶音,一瞬间触碰到作者心里的软肋,接受了乐曲的情感共鸣才会陶醉其中。虽然诗人并未明说,但自己的内心已经在听到乐音的一刹那做出了选择。

周锦赫:我赞同你的观点,我也认为他选择了后者。

周锦赫:如果放眼历史,还有那么多“动听的悲歌”,是一厢情愿的唱响,还是无可奈何的悲吟?

阙轩昊:这个能否举些例子?

周锦赫:屈原,身处逆境时正是他浪漫文学巅峰之时;李白,现实人格与艺术人格冲突,成就了浪漫主义的巅峰;杜甫,作品的巅峰写于国破家亡之时;苏轼,贬谪期间文学创作顶峰;柳宗元,同苏轼。

周锦赫:总而言之,他们的人生低谷与其创作高峰刚好是在时间轴上对应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悲,却动听。我感觉,他们的命运,就像琵琶女弹得曲一样,总觉得很奇妙,琵琶女感觉像是跳出了这个规律而反观它的大彻大悟之人。白居易似乎还傻傻地不明白,只知道不断地哀叹再哀叹。

周锦赫:但我感觉我们应该庆幸这些文人没有认识到这个规律,因为他们要是认识到了,那么他们的痛苦就变了质,也就不会那么的“动听”了。不过这也不一定,也许其中一部分文人已经认识到了,但还是跳脱不出这种痛苦。毕竟痛苦无法避免,这也就使得创作不得不成为他们的使命。

阙轩昊:我的想法有些独特,我觉得悲不是动听的直接原因。是因为人生到了低谷,痛苦使得他们保护自己的心的最后防线被残忍撕开,他们才真正抒发自己的内心。他们本就有无限的才能,只是无忧无虑的时候总是没能沉下心来。悲恰好激发了他们的才能,这点是无意识的,与他们是否意识到痛苦无关。包括琵琶女也是一样,她本就技艺高超,但有了独特的经历才会使音乐有质的飞跃。

阙轩昊:他们悲歌的动听不在悲,在于他们本身。至于如何抒发这种“悲”,甚至抒发的是否是“悲”,我认为因人而异。悲伤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才子的本质,而不是造就了一个才子。

阙轩昊:有个观点我很赞同,人舒服惯了就会得意忘形。肯定还有许多天才,其实才干与李白杜甫之辈差不了多少,但没经历过悲的洗礼,连自己都没发现自己的天赋,自然无人知晓。因此出名的文人留下的都是悲歌,也就不足为奇了。

周锦赫:我感觉出名的文人留下的不一定都是悲歌,应该说文人创作的巅峰都在其落魄时。

阙轩昊:确实,片面了。

周锦赫:我所说的悲歌不是作品,只是对他们人生的比喻。

阙轩昊:我明白。

周锦赫:我觉得还能联系一下现今。

阙轩昊:怎么说?

周锦赫:快乐的平凡是短暂的,但悲歌之所以动听,因为那些诞生于痛苦中的巅峰之作能接受时间的考验。

周锦赫:那些文人总是仍由世事玩弄,白居易也是如此,他没有选择的权利,多么无力,多么弱小,多么无奈,这就是文人面对他们身处的那个世界的失魂落魄的样子。

周锦赫:可是,也许那个世界是无情的,但时间不是。他们的悲吟都在时间长河中幻化为动听的乐曲,这是千年又千年的岁月给予他们的重生,正如那个江边的琵琶女在自己的曲声中重生一般。

周锦赫:他们的作品在今世极具价值,他们也就随着作品而永生了。

周锦赫:这也可以算是“动听”的一种含义吧。

阙轩昊:不是伟大打破了时间,是时间选择了伟大。

且不说以上讨论过程是否完全符合逻辑,也不说结果是否完全正确,只看这种形式,是不是每个学习者至少在深入的学习过程之中,没有脱离学习场景;是不是给每个同学都处在积极的思维与表达之中。我们需要的是每个同学都在学习,都在认真深入地学习,而要做到这一步,就必须设计让他学习的内容,而不是滔滔不绝地讲。

以上的学习成果在线下是很难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的,因为,交流范围有限,口头交流与笔头的表达有较大距离,学习深度不同。

总之,一个真正想教学生学习的教师,线上更利于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一个真正想学习的同学,线上更利于他们独立思考、纵横交流。

疫情期间,珍惜青春,正确运用线上学习的方式,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这不是抗击疫情的又一种重要方式吗!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20230101教学手记——疫情来了,新课标精神更适合线上学习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