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火种(6-1)

读书随笔:火种(6-1),第1张

新年好!新年第一篇打算发党史。

当然有冲着刘统来看的原因。刘统有关解放战争的一系列都认真拜读,敝号均有详实随笔推介,非常好,有兴趣的看官可在敝号查阅。

这个本子也没有让人失望,以一百年时间跨度为框架视野,将党史拓展为中国人寻求独立与复兴之路的近代史,这就脱出了普通政治、党史教材的窠臼。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人一直就在寻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开辟一条民族复兴之路,也同样是一代代中国人,尤其是一代代持有不同观点、政见的中国人持续努力、探索、牺牲的结果。

刘统写的中国现代史系列确实很好,尽了最大可能还原历史事件本身,让人可以一瞥我们今天看来貌似可以简单判断的事件,在事件当时决策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历史本身就有其逻辑,走到哪一步,必有其时势理由所致,无须美化,也无须丑化,这才是自信的表现

有趣的是,我是在旧书店用六元钱买到的这本书——完全是新书,没有人翻动过。书的定价是98元,2020年一版一印,当年获了图书大奖,现在就到了不值一个面包钱的程度。老板说,这是从某个单位一次性近百本处理过来的,还有好多,有的包塑都还没开,那个要贵一点。这显然就是一些单位搞完党建活动之后的工作。

所以不由得想,身边那么多的正能量、战狼、铁血爱国者,除了网上围攻、刷视频之外,有几个真会翻开党史、建国史书籍去看看我们走过的道路,哪怕只是翻翻呢?

老老实实读党史吧。本系列随笔按照十五个事件线索来阐述,都是拣要点、盲点和趣味点来说,希望随笔的这部正能量能给大家一个良好的阅读体验。

一、伟大事件的平凡铺垫

伟大的事件常常搞不清具体的时间,因为伟大的事件在事件发生的当时,常常是平常的、顺理成章的事。只是随着时间推移,一系列事件继续发生,造成了这头一个事件的伟大。

1765年,9个殖民地代表在纽约第一次集会,第一次讨论,殖民地也应该与国王属下的领土一样,拥有平等的权利,这其实是美国建国前大陆会议的伟大开端,结果至今没人能说得清具体是哪天,连哪些人都说不清了。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具体发生的日期也始终没有弄清楚过。1775年莱克辛顿的枪声,打响独立战争第一枪,也没有搞清楚到底是哪一天。

中国共产党在哪天第一次开会讨论建党,也没有搞清楚过,只能推算,大约是在1921723日左右。正是如前所述,伟大事件在当时,就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之所以平常,也是因为在当时,各地各类致力于改良、改革、革命以促进国家进步、民族自强的观念、主义、主张和团体实在是太多了。新的想法层出不穷,新的组织也层出不穷。

而之所以在20世纪初的中国能出现那样的景观,是因为从20世纪第一年开始,清政府就已经在致力于改革开放。

19015月,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遵旨筹议变法进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方案。

190512月,端方和戴鸿慈受命带领出国考察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西方诸国考察,回国后端方陈上了万字的《请定国是以大安计》。

1906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度,要求各省开办学堂。到1909年,全国学堂5.2万所,学生人数达到156万人。整个学制、课程内容,全部学习西方,引入新思想、新文化、新科学。

第二个重要的改革就是军事改革——由袁世凯在天津的小站练兵,奠定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基础——现代军队的编制、操典、章程均由袁世凯的新军研究开发出来。

第三个重要的改革是1906年开始的各省谘议局选举——这是省议会的雏形。19101月,各省谘议局议员们汇集北京虎坊桥湖广会馆(今天成了吃饭听曲的地儿),召开“立宪救国请愿大会”,要求立即召开国会,建立新政府。

清政府响应不可谓不快——当年9月即设立了资政院,试行立法机构。19115月,清政府取消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设立十个部委。同时还实行分税制改革,将部分地方税种交由各省谘议局收取,扩大了地方财权。

读书随笔:火种(6-1),第2张

从上述政府的改革举措来看,虽然形似而神缺,但毕竟是一种进步,不可能期望满清王族在一夜之间就交出所有权力吧?而且事实上也起到了相当的效果——如果没有清政府在19世纪末开始的教育改革,至少新文化运动的那一批知识分子领导者们要晚出现多少年,而如果缺乏留学机会,陈独秀、李大钊们就会要晚多年才能接触到来自西方的共产主义思想!注意,是来自西方的思想。

所以说,用一句话“反动的清政府再怎么折腾也是回天乏术”来概括二十多年的改革史,完全出于“成王败寇”的简单逻辑,这是对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荣禄等一干人杰的“秋风宝剑孤臣泪”鞠躬尽瘁努力的不公看待,是不客观的。

二、留学与革命

清末的留学生群体是一个奇怪的群体,它几乎也成了那个时代中国新青年群体的一个缩影或者说代表。

早期如容闳那一批留学生还属于精选之精选,到清末改革时期,留学门槛降低,除少数官费生之外,大部分都是自费留学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一方面留学生因为年轻好动,敏锐吸收新知识和新观念,对当时的政府和政局自然会有反感,回到国内办学堂、办报社,宣扬革命,普及现代生活观念,给政府造成了不少麻烦,因此清政府屡屡通过外交渠道对日本政府施压,要求日本政府约束中国留学生,不让他们抱团闹事;另一方面,留学生中也确实有不少公子哥儿,在日本无心为学,而是在逛花花世界,借过新生活、做革命事业的幌子,给当地闹出了不少乱子。

所以才会有了日本政府开始管束中国留学生,约法三章。这让留学生群体自身发生分裂——真心想做学问的,真心要做革命的,更多的是借做学问借做革命闹耍子的,相互攻击,相互拆台,搞出无数闹剧。以至于日本本地的报刊批评中国留学生是“一帮乌合之众”。

陈天华之所以一怒之下蹈海赴死,可不是因为日本报刊骂了几句留学生,而是因为本来被看作是中国未来之希望的一个群体,却展现出四分五裂和内卷互斗的可笑状态,由此心生出一种深刻的绝望

另一个早逝的天才邹容,年仅18岁就写出了《革命军》这样惊天动地的小册子,其能量真不亚于当年托马斯·潘恩的《常识》(引发了独立战争)。他之所以会被抓捕入狱,病死在狱中,也是因为留学生群体的恶行造成——当时他因《革命军》暴得大名,引起了不少同龄人的嫉恨。

清政府决定抓捕登载《革命军》的苏报主笔章太炎和革命军作者,章太炎被捕时,邹容不在报馆,所以没有被抓。如果就这么躲一阵,很快就没事了。可是我们那可爱的留学生群体就开始议论,邹容这是怕死,敢写不敢认。

天真的邹容受不了这些同龄人的嫉恨之语,就去自首了。与是入狱,虽然清政府出于各方面考虑,并没有重判章太炎和邹容,两人都只给了两年刑期,但邹容就此病死于狱中。

留学生群体还从日本和俄国学来了一条有趣的革命手段——刺杀。

作者认为刺杀手段来源于俄国十二月党人革命,个人感觉有偏颇,十二月党人革命产生了革命虚无主义是真——这一点将在敝号随笔的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会有深刻体现,但要说刺杀手段来源于俄国则是“以俄为师”的立场所致。

其实,刺杀经验更多来自日本,何况留学生群体绝大多数都是在日本留学。

要知道,日本的共产主义运动比中国可是早上了整整四十年。早在19世纪80年代,日本的无政府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刺杀和暴动行为,敝号在今年上半年系列随笔《少爷的时代》中有详细介绍——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翻译为亚洲语言的,就是日本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幸德秋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话就是幸德秋水的文学创作!德语原文可没这味道

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日本暗杀和暴动之风盛行,无政府主义者们认为只有让天皇流血,才能警醒日本民族,造成了几起著名的事件。

这,应该才是中国留学生以刺杀为革命手段的真正来源。与俄国革命并没有什么关系。

读书随笔:火种(6-1),第3张

1904年,东京留日学生秘密成立了暗杀团,杨笃生是boss,接着几个著名人物是何海樵、周来苏等。这几个人影响力很大,后来的国民党元老之一戴季陶就受到他们的影响,年轻时认为除刺杀外别无他路。甚至于我们崇拜的蔡元培,听到有暗杀团这样的牛×组织存在时,立刻找到了何海樵,要求加入。接着蔡元培还把我们的陈独秀、章士钊都拉了进去。

想不到吧?

暗杀团第一次行动,是打算在颐和园刺杀慈禧老佛爷。他们在西直门和颐和园一带窥伺了半年时间,制定了无数计划,最终因为啥?因为没钱了,就没刺杀成。

第二次是刺杀广西巡抚王之春,没有成功。这个王之春,赏识和提拔了张勋(敝号去年随笔的《北洋张勋》有过介绍)。

第三次是吴越那次著名的在前门火车站刺杀端方,没有成功。

第四次就是汪精卫刺杀载沣,也没有成功。载沣还因为赏识汪精卫的人才,饶恕了他,只判了个终身监禁。三十年后,两人的命运居然发生神奇逆转——日本侵华占领北京后,要求载沣到沈阳去服务满洲国,这个曾经的摄政王,满清第一贵族,居然严词拒绝投靠日本,拒绝服务伪满洲国,宁可在北京当寓公。而汪精卫,却成了伪南京政府的主席。

这些不成功的刺杀行动,让暗杀团,同盟会等革命组织都受到一时人们的批评——梁启超就此痛骂孙先生,总是想方设法让别人去无意义地死,哪有这样革命的?孙这个做法和气质,其实早在他刚刚出道闹事就已经形成了,最早给他“孙大炮”这个绰号的,是谢瓒泰于1895年给取的,意思是都是嘴上说。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读书随笔:火种(6-1)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