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详情,第1张

口渴是临床常见症状,《伤寒论》中对口渴的描述很多,如“或渴”“服汤已渴”“微热消渴,烦渴,渴欲饮,水入则吐”“舌上燥而渴”“渴而不呕”“咳而呕渴”“大烦渴不解,口燥渴”“渴引水浆”“口燥咽干,口干燥”等。导致口渴的原因不同,治法方药也就不同,因此对口渴需要辨证用药。《伤寒杂病论》对口渴的辨证施治非常详尽,现分述如下。

一、水不布

1.外寒内饮,方用小青龙汤。《伤寒论》40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1条: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证由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表寒引动内饮所致。本证的口渴为寒饮津凝,水津不布所致。治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寒散则阳动,饮去则津布。

2.水蓄下焦,方用五苓散。《伤寒论》71条: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 条: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4条: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水逆。五苓散主之。”五苓散证的口渴是因气不化水,津不上承所致,其辨证特点是下有小便不利,上有口渴,外有表证。

3.水结胸胁,方用大陷胸汤。《伤寒论》137条: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大陷胸汤证为表证误下,邪气内陷,热邪与水饮搏结于胸膈所致。水热内结,气不得通,轻则但见心下硬满而痛,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邪热与水饮互结,津液不能上承,故舌燥口渴。治疗以泻热逐水为主。本方用于水热互结的结胸证,临床应用以心下疼痛,拒按,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苔黄,脉沉而有力为辨证要点。

4.饮停肠间,方用已椒苈黄丸。已椒苈黄丸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由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组成,本方病证以水饮内停,郁而化热,积聚肠间为主要病机。水走肠间,一则阻滞气机,使腑气不通;二则使水不化津,津不上传;三则病及肺腑,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病人腹满便秘。本方中防己椒目葶苈子均可以利水。其中防己长于清湿热椒目消除腹中水气葶苈子能泄降肺气,消除痰水,此外大黄能泻热通便。

5.饮停胃脘,方用茯苓泽泻汤茯苓泽泻汤出自《金匮要略》:“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具有温阳利水,化饮降逆的功效,由茯苓泽泻甘草桂枝白术生姜组成,其病证特点是呕后即渴,饮后即吐。反胃是胃有停饮所致,虽吐而饮未除,故吐后仍渴欲饮水。胃阳被遏,水入故复吐。用茯苓泽泻汤温阳以化饮,饮去则吐可止。徐灵胎曰:“此治蓄饮之吐。”方中茯苓泽泻之淡行其下,白术甘草之甘和其中,桂枝生姜之辛通其气。

6.胆郁饮停,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147条: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临床以口渴,胁痛,便溏为辨证特点。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口渴,往来寒热,心烦诸证,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热郁于上所致;小便不利之因有二,一为少阳枢机不利,津液气化失司;二是脾阳不足,津液转输不及。不呕则是少阳之邪转入太阴,未影响胃腑之故。仲景虽未明言大便情况,临证多见便溏或腹冷

二、邪热伤津

1.水热互结,方用猪苓汤。《伤寒论》223条: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319条: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外邪入里化热,与水相搏,水热互结,热伤阴津。水热互结,气化不利,热灼阴津,津不上承,故出现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猪苓汤以利水渗湿为主,清热养阴为辅,体现了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湿的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口渴,身热,舌红,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2.胃热津伤,方用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26条: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条: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0条: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由上可见,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每一条条文均有口渴,而且是大渴、大烦渴、口燥渴、欲饮水数升,为阳明热盛伤津所致,治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养阴,生津。

3.湿热蕴结,方用茵陈蒿汤。《伤寒论》236 条: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的常用方,《伤寒论》用其治疗瘀热发黄,《金匮要略》以其治疗谷疸。病因均为邪热入里,与脾湿相结,湿热壅滞中焦所致。湿热内郁,津液不化,故渴引水浆。茵陈栀子大黄三药合用,利湿与泄热并用,前后分消,通利二便,湿邪得除,瘀热得去,口渴自愈。

4.胆热郁结,方用小柴胡汤。《伤寒论》96条: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证因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所致,治疗以和解少阳为主。在小柴胡汤证的基础上出现口渴,少阳有转阳明的倾向,热灼津伤,宜去半夏瓜蒌根,并加大人参剂量。

5.阳明腑实,方用大承气汤大承气汤证由邪热入胃肠,热盛灼津所致。临床以痞、满、燥、实四症,以及舌红苔黄,脉沉实为辨证要点,其中的“燥”包括口燥和肠燥,是由邪热伤津所致。热盛是因,津伤是果,因此治疗以清泄邪热为主,用大承气汤荡涤肠胃,通腑泄热,热去方能津复。

三、阴虚津亏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百合病,渴不差者,栝蒌牡蛎散主之。”百合病是一种心肺阴虚化热的病证,其临床表现可分两类:一是阴血不足,神明失养;二是阴虚内热,而见口苦,溲赤,其脉微数。治疗百合病,当以养阴清热为大法,主用百合地黄汤。方中以百合润心肺,安心神;生地黄养心营,清心热;更以泉水煎汤,则以利小便而下热气。若误用汗、吐、下三法治疗,可用下列方药补救:如汗后心烦、口渴咽燥者,用百合知母汤养阴润燥;如吐后虚烦不安、呕吐不止者,用百合鸡子黄汤滋阴润胃;如下后泄泻、小便不利者,用滑石代赭汤以养阴利水。此外,若百合病热盛津伤,口渴甚者,可与栝蒌牡蛎散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四、阳虚津凝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第10条:“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瓜蒌瞿麦丸主之。”肾主水,肾阳的蒸腾气化作用,主宰着整个水液代谢过程。膀胱为州都之官,其所藏的津液,依赖肾阳的蒸腾气化,其清者上承,浊者下泄。如果肾阳虚衰,不能化气于膀胱,可见小便不利;不能蒸腾津液上潮于口,可有口燥而渴,治当振奋肾阳,气化有权。肾阳虚衰,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气化以摄水,故见消渴而小便反多,治当温补肾阳为法。肾气丸瓜蒌瞿麦丸两方中均以附子温补肾阳为主药,化气以利水,蒸津以上承,故渴可止,饮可去。

五、瘀阻津滞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云:“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热饮,旋覆花汤主之。”肝着之病,因气滞血瘀,阳气郁结所致。按原文所述,肝着主要有二种临床症状,一是 “其人常欲蹈其胸上”,二是 “先未苦时,但欲饮热”。前者因肝郁气机不畅,病人胸胁胀满不适,故喜欢叩按胸部,借以舒展气机;后者是气血瘀滞,津不上承,病人借喝热水以使气机暂得通畅。以肝着病机而言,当有胸胁胀痛、情志抑郁、舌黯、脉涩等症状。旋覆花汤旋覆花、葱、新绛(茜草)三味药组成,其中旋覆花下气而善通肝络,青葱通阳散结,茜草“通经脉……活血止血”。因此,旋覆花汤有疏肝通络,下气散结,活血散瘀的作用。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头条详情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