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汇昆:至少追赶巴金的一种方向

金汇昆:至少追赶巴金的一种方向,第1张

金汇昆:至少追赶巴金的一种方向,第2张

至少追赶巴金的一种方向

——读《怀念珊》而发

文/金汇昆

老实地说,我是一个很喜欢散文的人,也是一个很喜欢巴金的青年,喜欢他的小说《家》《春》《秋》《爱情三部曲》《寒夜》等,喜欢他的散文《随想录》。因此,今天我想就《随想录》中的一篇——《怀念萧珊》谈一点感受,希望我能够通过一滴水看到整个世界。

大凡一提及散文,人们都会说其特点无非是形散而神不散,但是我认为这并不是散文的核心特征,散文真正之精髓全在一个“真”字,我认为。似乎很奇怪,一篇散文真与不真,历史总会给它确切的评价,失真的散文定会在思想与艺术上失去得以站立的支撑。

巴金的散文集《随想录》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最高水平的散文”,就在于它的“真”的品格。巴金在他的散文中进行无情地自我剖析,可以说它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一段心理活动的历史。因此,人们普遍认为《随想录》最重大的意义在于它的社会价值,而非文学价值。

这里所讲的一篇是指《怀念萧珊》,当读到这篇散文时,我默默地流着眼泪,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擦一擦泪水才能完成对它的阅读。每一次阅读时,我的心都是激动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仿佛我又回到了那个时代,很自然地,与那时的人们一起悲,一起哭......

在这篇散文中,巴金回忆了他与妻子萧珊一起走过的最后时光。写此文时,萧珊女士已经去世五年了。五年啊,或许对我们来说这并不算长,但是对于一个古稀老人、对于一个在十年文革中留下深重心灵创伤的老作家来说,这五年是特殊的、是足以换了人间了。巴金老人与萧珊女士伉俪情深,这么深厚的夫妻情义,一朝之间,相见难再。谁可忍受其哀恸之情,在这五年中,巴金老人是生活在深深地思念中的,生活在孤寂中的,那是一种心灵深处的孤寂。

金汇昆:至少追赶巴金的一种方向,第3张

在文革时期,人们评判是非的标准是扭曲的、僵硬的、片面的。但是那能够评判是非真假的人还是有很多很多的,然而,即使如此,这有什么用呢?面对滚滚的政治浓烟,谁都会意识到政治烈火随时都可能吞灭自己。那是一种甚至恐怖的力量,就在于它来源于民众的愚昧、民众的集体无意识,因而也是不可抗拒的。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我想巴金老人的生活应是单调的、安静的。即便是有妻子相伴,他们也只会对彼此简单地说:“坚持下去......”此外,再无别的言语。他们心里都明白,自己没有任何错误,自己不应该去干校学习,去马路上扫大街。但是,他们又不能向对方倾诉些什么,因为这样做没有任何用途,只会增加对方的痛苦。为了彼此不至于更坏,他们刻意掩饰自己所遭遇的屈辱。

文中的妻子萧珊是一位通情达理、温柔贤惠的好妻子,她为丈夫的处境而痛苦,为儿子的病情而担忧。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也没有任何怨言,甚至一个痛苦的表情,她安详地走了。巴金老人的右派帽子也让萧珊遭受到了屈辱,对此,她只是沉默地接受,没有任何怨言,她明白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在这篇散文中有一个细节描写给了我很深很深的感动,那就是当妻子萧珊以为巴金老人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却又看到报纸上赫然地印着对巴金老人的攻击文章。对此,妻子萧珊内心感到无比难受,巴金老人想对妻子隐瞒外界对自己的攻击,但最终还是没有做到。于是,妻子萧珊悄悄地躲到卧室中默默地哭泣,我想那时在她心中肯定有无尽的问题与委屈,巴金到底做错了什么?读到这里,我发出这样的感慨:人生一世,能有这样的好妻子相伴一生,夫复何求?

巴老的散文语言通俗易懂,但却能够触及到人的心灵深处,让人觉得自己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这就在于他的真话。其实巴金老人在他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把《随想录》当做自己的遗嘱来写的,他大力倡导说真话,并提出一个重建精神文明链:讲真话——独立思考——言论自由——保障人权——人文精神的重塑和道德水平的提升。

《随想录》,我们多么宝贵的一笔精神遗产啊!

                                                                    江一

 2009年3月27日

【作者简介】

金汇昆,笔名江一,1988年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青年作家,诗人,现为河北衡水中学教师,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作品有《渡缘》《桃花坞雨》《艺术里的童颜》《美的唤醒》《情境之门》等。教育与写作理念:师德是知与行的合一,信仰中文,写作育人,让生命的启蒙不断发生。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金汇昆:至少追赶巴金的一种方向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