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

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第1张

       法国罗马式建筑完美独特的平衡美感,以及源于古罗马时期的古色古香的结构系阿基塔尼亚地区的教堂建筑——弗朗西斯卡·普

        法国是罗马式建筑的杰出代表,甚至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出现在11世纪的法国,而非15世纪的意大利。

克吕尼修道院教堂

        公元910年兴建的克吕尼修道院是西方中世纪基督教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针对黑暗时代由于时局动荡而出现的修道院附庸化和世俗化的现象,阿奎丹公爵威廉一世将位于法国东部克吕尼的一块土地捐赠出来用以建设修道院,要求这所修道院从此只对罗马教皇负责,而不承担任何封建附庸义务,修道士们的职责就是专注祈祷和进行纯粹的宗教活动。在这所修道院的示范影响下,其他地方的许多修道院也重新回到清苦修行宣扬教义的宗教本分上来,并且以克吕尼为中心,在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形成一个由1500多所修道院加盟的规模庞大、组织严密的修道院网络,史称“克吕尼改革”。

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图片,第2张教皇主持修道院落成仪式(作于12世纪)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图片,第3张教皇主持修道院落成仪式(作于12世纪)

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图片,第4张第三克吕尼修道院教堂平面图

        随着慕名前来修行的人士不断增加,克吕尼修道院的规模不断扩大,教堂先后两次进行重建。1088年最后一次重建之后的教堂规模与它的地位一样,在罗马风时代堪称是首屈一指。它的平面为具有双横厅的拉丁十字式,长度达到187米,是整个中世纪建造的最长的教堂,直到17世纪初才被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超出(211米)。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图片,第5张第三克吕尼修道院教堂复原图(G. Dehio & G.von Bezold作于19世纪末)

       教堂西端建有“西部结构”,大门两侧各建立一座塔楼,这种造型以后成为法国教堂西端立面的典范。在横厅东侧以及半圆形歌坛外侧建有许多专门用于私人宗教圣事活动的小礼拜室),这种布局方式以后也成为法国教堂设计的主要特征。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图片,第6张第三克吕尼修道院教堂中厅复原图,向圣坛方向看(作者:K. J. Conant)

        这座教堂的中厅约有30米高,采用三层构造,在最上方采光窗与底层拱廊间的墙面上设有一层假的连续拱廊,叫作楼廊。它所处的这段墙面外侧正好是侧廊拱顶之上排水的斜屋盖,不能开真窗。中厅上方由筒形拱顶覆盖,这是法国罗马风教堂的常见做法。这座教堂如今只有南横厅的一段保存下来,其余都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被群众拆毁。

 欧坦大教堂

        欧坦是以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的名字命名的古城。罗马时代的城市网格已经有些模糊不清了,但位于城东的剧场还依然可辨。

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图片,第7张欧坦大教堂远眺

        位于城南的大教堂建于1120年。它的中厅以尖拱形式的筒形拱顶覆盖。这大概是从伊斯兰建筑那里学来的。与罗马人常用的圆拱相比,尖拱的形状与推力线更加贴合,在跨度相同的情况下,对支撑拱顶的侧墙所造成的水平推力作用要明显小于圆拱,并且还能够有效提高中厅空间的高度形象。这样一种经验对于后来的哥特风格建筑师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图片,第8张欧坦大教堂中厅,向圣坛方向看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图片,第9张欧坦大教堂飞扶壁

        在拱顶的外部,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叫作飞扶壁的结构形式,它看上去就像是倚靠在墙上的半个拱,给墙体施加一个向内的推力。这个作用恰好与中厅拱顶对墙体向外的推力作用相平衡,有助于整体结构的稳定。这种结构方式早在公元4世纪就已经出现,不过直到这个时候才开始被人关注。用不了多久,它就将在哥特建筑中成为引人瞩目的角色。

加坦波河畔圣萨尔文教堂

        1065年左右开始建造的加坦波河畔圣萨尔文教堂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中厅结构。它的连拱廊直接支撑中厅拱顶,之间没有墙面过渡,而侧廊高度也与中厅相当,这样就形成开阔的大厅式内部空间效果。拱顶上满布《圣经》题材的壁画,是罗马风时代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图片,第10张圣萨尔文教堂平面图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图片,第11张圣萨尔文教堂中厅,向圣坛方向看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图片,第12张圣萨尔文教堂拱顶

韦兹莱修道院教堂

        位于小山顶上的韦兹莱修道院教堂最早建于公元9世纪。1050年,一位修道士声称发现了抹大拉的马利亚的遗骸并将其收藏在该修道院中。抹大拉的马利亚是圣经人物,是耶稣的忠实追随者之一。在耶稣被钉十字架时,她一直陪伴在旁边,并将其安葬。当耶稣复活的时候,她正守候在墓旁,成为第一个目睹耶稣复活的人。以后她被基督教视为圣人。1058年,罗马教皇确认遗骸属实,于是这座修道院迅速成为众人朝拜的圣地。1146年和1190年,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队伍就是在这里誓师后出发的。为了接待众多的朝圣者,1104年,新的教堂开始建造,1132年中厅建造完成。

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图片,第13张韦兹莱修道院教堂远眺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图片,第14张拉斐尔:《下十字架》。画面中央托着耶稣手的是抹大拉的马利亚,右侧晕倒的是圣母玛利亚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图片,第15张韦兹莱修道院教堂西侧鸟瞰

        这所教堂的西立面(北塔未能完成)采用典型的法国双塔布局,双塔和中央下方各有一座大门,象征基督教三位一体的基本教义。这种模式以后成为法国教堂西立面的主要特征。

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图片,第16张韦兹莱修道院教堂,从门厅向内看(摄影:Vassil)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图片,第17张韦兹莱修道院教堂中厅,向圣坛方向看

        大门之内有一个三开间进深的门厅,与大殿一样分为中厅和侧廊三部分。这种做法较为少见。大殿的中厅有62.5米长,高18.5米,上面覆盖着玛利亚·拉赫修道院式样的交叉拱顶,这种做法在罗马风时代的法国比较少见。最东端的歌坛则是在哥特时代建造的。

昂古莱姆大教堂

        1110年重建的昂古莱姆大教堂有一个更为别致的中厅设计。大概是受十字军东征时所见到的拜占庭建筑以及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影响,主教杰拉德二世将其设计成由连续四个穹隆覆盖,其中位于十字交叉部的穹隆特别高耸一些。穹隆内部十分朴素,没有拜占庭金碧辉煌的感觉,风格完全不同。

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图片,第18张昂古莱姆大教堂平面图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图片,第19张昂古莱姆大教堂中厅,向圣坛方向看

 佩里格的圣弗龙特大教堂

        重建于1120年的佩里格圣弗龙特大教堂也是采用穹隆结构。从平面布局上看,它与拜占庭风格的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十分相似,但它的五个穹顶的高度和大小是完全一样的(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中厅和中央穹顶直径稍大于横厅两臂和圣坛穹顶),而且简洁的砌筑壁体特征也与拜占庭风格相去甚远。与昂古莱姆大教堂相比,它的穹顶得到帆拱上的鼓座抬升,因而空间更加高耸,采光效果也较好一些。

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图片,第20张佩里格圣弗龙特大教堂南侧鸟瞰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图片,第21张佩里格圣弗龙特大教堂内部

普瓦捷的圣希莱尔教堂

        普瓦捷的圣希莱尔教堂非常别致,是一座拥有七廊身的极为罕见的巴西利卡式教堂。

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图片,第22张圣希莱尔教堂平面图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图片,第23张圣希莱尔教堂中厅拱顶

        这座教堂建于11世纪。刚开始建造的时候可能是要建成木桁架屋顶,但是在修建过程中决定改用穹顶来覆盖。为保证这些穹顶的直径与中厅柱间距相对应,工匠们不得不在原本较为宽阔的中厅内部又加建了两排柱子,这样才能形成正方形开间,然后在其上采用抹角拱变成八边形,最后再在其上做出穹隆。两边侧廊的做法也很有意思,大概也是要从“木构”变成交叉拱的缘故,在原本每一个开间的中央增加了一根柱子,这样就将原本一道侧廊变成两道,其上所覆盖的交叉拱交线也由此变得较为复杂。由于这些称得上是应急手段的采用,就使得这座原本大概只是三廊身的巴西利卡教堂摇身一变成了七廊身教堂。

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图片,第24张圣希莱尔教堂侧廊

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图片,第25张圣希莱尔教堂中厅,向入口方向看

        这座教堂在法国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后来也未能得到完全修复。

(请看下集)

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图片,第26张

尊敬的各位看官:
本期专题:
欧洲经典建筑流派巡航(上)
欧洲经典建筑流派巡航(下)
黑暗时代的欧洲古建演绎
恢宏壮观的罗马风建筑在德国(上)
恢宏壮观的罗马风建筑在德国(下)
罗马风建筑遗珍在意大利(上)
罗马风建筑遗珍在意大利(下)
罗马风建筑以法国为杰出代表(上)
罗马风建筑以法国为杰出代表(下)
罗马风建筑在西班牙沉入历史
源自征战的英国罗马风建筑
期专题:
日本民艺精华之木金篇
日本民艺精华之布艺篇
日本民艺精华之陶瓷篇
东部日本民间艺术收藏(上)
东部日本民间艺术收藏(下)
中部日本民间艺术收藏
西部日本民间艺术收藏
欢迎继续关注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以法国为杰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