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城大井头∣难忘当年的热闹情景

会城大井头∣难忘当年的热闹情景,第1张

有水井处便是故乡!

——题记

会城大井头∣难忘当年的热闹情景,第2张

紧锁的铁门,不仅锁住了石井,而且还锁住了人们对往昔的记忆!
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每户人家,或是每个巷头巷尾,都会有水井。水井是人们日常饮用水的主要来源。所以说,有井水处便是故乡!
从小学到初中(当年小学附设初中班),我就在会城的新民小学读书。新民小学的后门那条街叫诗书街。校门对面原来有条陡峭的登山路,我们喜欢从这里登上象山,惊险而刺激。登山路西侧,是我们那时参与开凿的防空洞,再过一点便是大井头。也就是说,大井头原来在诗书街,西隅路延伸西边新开一段之后,把诗书街尾段截断,大井头也变成在新开西隅路北面的骑楼了。
“大井头”是俗称,但坊间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称呼它的,一讲“大井头”,人们便知说的是哪口井。顾名思义,印象中的大井头真的好大。每逢学校搞清洁卫生,清洗教室时,我们这些男生就会拿着旧篮球壳做成的打水桶,到大井头里去打水;渴了,就直接饮一口打上来的清澈的井水。在我的印象中,井口是开阔的,井的四边都可以围着许多同学一起打水。不过打水时我总有点害怕,因为井口宽大,井壁又是光溜溜的石壁,掉下去不知如何才能爬得上来。
大井头的北面紧贴陡峭的山体,东面为慈尊宫,西面为一般人家,两边墙体相距三四米。三面围拢,使井头成了一个小庭院。那时候,每天大井头都会围着许多打水的人,附近的居民的饮用水都要依靠它,而大井头又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大家提供足够的水源。
是在山石之中开凿而成,其井壁和井栏都是坚硬的石体,所以又名“石井”。大井的水,应该是从象山的石隙里冒出来的,终年不竭,属于山泉水,所以特别的清甜透亮。
几十年过去了,某日,我重新来到了大井头。但往日的热闹已经不再。大井头圆圆的门口外面设有门锁,只能隔着门板从那破开的小孔往里望。一看便知,这是一个早已废弃的、与世隔绝的水井。井头周围的摆设了许多杂物,古井上面被人设置了网盖,上面摆满了重物。此时细看,见井的北角的山体上有块大石头凸了出来,使井头变得逼仄,但居然没有人将其凿毁,让人感到奇怪。据看守慈尊宫的老人说,隆出的石头是龙脉,不可破坏。
经老人同意,我进入这个小院子,跟大井头来个亲密接触。庭院空间很窄,跟小时候的感觉大不一样。大井头几乎占了庭院的一半,站在井旁往下面望去,井水颜色深邃幽暗。这时,老人不无惋惜地说,以前大井头的水质优良,水从井底石隙冒出,终年不竭,十分清甜,而现在井水没有人使用,就慢慢地变差了。
据有关资料记载,大井头(石井)始建于明代,1995年群众捐款维修。原是明初邑人谢景玄于山边石隙开凿,井口以花岗岩石砌成方形,边长1.1米,井深4米。1995年公布为新会市第三批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井边镌刻铭文:
“象山之麓,磨石如玉,囗得其源,甘泉涌渌,酌之不贫,用之云足,宜人之寿,益人之禄。”
寥寥数言,道出井之位置、性状,以及水之来源、泉之品质,并赞颂掘井人之功德。
走进车来人往、熙熙攘攘的西隅路,可以看到慈尊宫依然香火鼎盛,不少香客在那里烧香叩头。隔壁的大井却在严密的封闭下渐渐被人遗忘,当年大井头热热闹闹的场景,以及在旧祠堂里兴办的新民小学已经不在,但留存在我的大脑里的那些记忆,并没有完全消失。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令人感叹万千!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会城大井头∣难忘当年的热闹情景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