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中间商,长三角30户农民直接把菜卖给1800多位城市消费者

没有中间商,长三角30户农民直接把菜卖给1800多位城市消费者,第1张

没有中间商,长三角30户农民直接把菜卖给1800多位城市消费者,第2张

长三角城市多有这样的问题:农产品消费大,但本地供给能力普遍不足,农产品供应链逐步拉长,跨区域的运送越来越远,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导致城市农产品供应面临的潜在风险加剧。有没有一种方法,既保障城市居民健康新鲜食材的稳定供给,又能带动都市周边生态农业发展、农民致富以及生态空间的保护,一举多得?探索社区支持的绿色健康农—食可持续供应链或许是一种解法。


陈庄实验



社区支持农业,源于日本,发展于欧美。由于对大规模商业化供应农—食的农药残留、加工和进口食品增加以及本地农产品减少等问题的关心,一些城市消费群体开始寻求与本地的有机或者生态农—食生产者建立供需联系。

与传统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相比,社区支持农业本质上属于道义经济的范畴,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导向往往为公平、道德、规范等价值取向所调和。此价值取向引导下和大量地方农业发展项目支持下,一些欧美国家开展过大量社区支持的农—食供应短链建设与运行实验,证实了短链农—食系统在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保护小农、农业生态转型和城乡互动方面的优势,但仍旧面临传统农业市场主体的激烈竞争,有争议和不确定性。

2014年以来,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句容陈庄开展了水土环境治理、农作物营养液和土著微生物等支持健康绿色农—食生产的基础技术研发与试验。通过前期的项目研究交往和科学家背书,初步建立了技术研发团队与当地农民的互信关系,借助开展农民培训实现生态农—食生产理念、知识和技术向当地村民的传播,引导当地农民组织成立了果蔬和自然农法农副产品生产合作社、开展了应用生态技术的应季露地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并通过会议、社交媒体、同事朋友关系帮助锁定了首批自然农法农—食的城市消费群体。

2018年以来,以陈庄为基地的农—食供应链稳定运行、逐步拓展,供应网络覆盖沪宁沿线的南京、镇江和上海等地,城市消费者规模超过1800人,微信交流群5个。组织者(陈庄自然农法合作社的负责人)每周一通过微信群公告发布可供应的农—食品目、数量和介绍,待收集订单后开展粗整和加工,周四快递发货,关注消费者的信息反馈情况。

4年来,该农—食供应链的运行带动了陈庄本地近30人/户参与,当前供应的应季生态产品品种超过20个,主要包括蔬菜、水果、畜禽和部分粗加工产品,蔬菜覆盖叶菜类、根茎类、茄果类和十字花科类等,其中,当地红薯加工的粉丝备受消费者欢迎。当前,农—食供应链年营业额近90万元,实现了当地参与农民年收入的翻番,提升了农民的生态农业生产知识、经营意识和交流学习能力,吸引了年轻人回村,促进了当地社区人力资本的积累。供应链的稳定运行满足了消费者群体对应季健康食品部分需求。目前,这一供应链运营模式,有望在苏州太湖生态岛复制推广。

陈庄的探索,仍存在较多的现实问题。如供应链的当地农民仍显得不够专业化,记错快递地址、订货数量等问题时有发生,简单的包装也偶尔可能引发破损等品质改变;产—销平衡缺乏预估和规划,面对气候变化、客户群变化等缺乏较好弹性应对;对于城市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缺乏较好灵活满足意识和应变能力,对于客户群体的维护与产品主动“推销”能力不足,往往总是显得羞涩而不敢,消费者的“忠实和紧密”程度仍有待提升等;生产者端的能力不足,也常常被大商家诟病。但毋庸置疑的是,当地农民的供应链运作能力,恰恰是在城乡关系中需要更加关注和培养的,农民在市场中运作能力的提升,需要城市群体的更多耐心和倍加呵护,也恰恰是当前很多乡村振兴工作所忽略的一面。



社区支持的农—食供应链的政策支持



基于陈庄实验的实践启示,促进城市群区域短链农—食供应网络的可持续发展,有以下的建议:

一、可以有组织地推动家庭农场与城市社区对接。鼓励地方政府帮助有意愿的家庭农场在城市社区建立优势或者特色农—食供应点,降低中间成本,增加农—食消费选择,满足城市社区居民的多元化和稳定性的消费需求。同时,通过农民与消费者的直接接触,培养乡村农民的市场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积累农民与城市社区居民的农—食消费信任关系。

二、加强农民培训,提高短链农—食网络韧性。支持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积极拓展农民培训的内容范围,持续加强适应于地方环境的生态种养知识和技术传播,加强短链农—食网络的经营知识和管理能力培训,引导短链农—食网络的地方创新和专业化发展,提高农民对城市社区消费需求变化和其他外部挑战的适应能力。

三、加强城市社区的农—食消费引导,鼓励城市居民参与短链农—食网络建设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城市社区居民积极购买农民农场直销的农—食产品,营造浓厚的城市社区支持农民的社会氛围,助力短链农—食网络规模升级与迭代创新,推动城乡多方面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城市群区域城乡融合发展。

四、探索建立农民培训与创新辅导基金。借鉴欧美国家的农业拓展服务体系,围绕城市群地区短链农—食网络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探索建立农民培训与创新辅导基金,结合现有农技推广体系吸聚各类科研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短链农—食网络的创新孵化平台建立,全面提升农民创新与创业的服务质量,支持农民充分结合地方传统知识与现代技术开展短链农—食网络的基层创新。

(作者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华东局原创稿件,转载、投稿或提供线索,请加小编微信并注明来意,暂不接广告: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没有中间商,长三角30户农民直接把菜卖给1800多位城市消费者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