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药物副作用,第1张

谈谈药物副作用,第2张

谈谈药物副作用

陈砚平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不生病,因而不可能不与药物打交道。
中医素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西药的装药盒子里放的说明书上写得更详细,各种副作用几乎占了说明书的一小半。
即使药物质量有保证,没有副作用的药物也是不存在的。那些保存欠佳的过期药物、潮解药物,质量都没法得到保证,要说它们不会加重药物副作用,你信吗?梅雨季节里,一些药店门口晾晒的那些受潮的甚至散发着霉味的中草药,要说它们没有副作用,你信吗?
剂量决定毒性
通常把药物不良反应较小的叫做药物副作用,把不良反应较大的理解为药物毒性。
若从毒理上讲,药物副作用或是说毒性不是绝对的,而是与它的量密切相关。就是所谓的“剂量决定毒性”。
再安全的药物超过量了,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或是说副作用。别说药物,就是我们每餐吃点主食过量了,即时副作用是腹胀、接种而来的可能就是消化不良性腹泻,主食长期过量必定导致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等),把长期过量饮食所致的肥胖理解为主食的慢性中毒也未尚不可。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如无医生指导或绝对必要,不要使用两种或以上同类型的药物。现在的许多药物都是以家族形式存在的,一种药物的同门兄弟往往很多,每种药可能都不超量,但几兄弟的同类副作用加起来就可怕了。
再毒的物质如控制好剂量也可当成药物使用。如剧毒药物砒霜,中医曾用来祛痰、治疗顽固癣疮等,现在西医还被用来治疗某些白血病。又如号称是世界上最毒分子的肉毒杆菌毒素(比蛇毒毒多了),如控制好剂量,它也是美容佳品。
综上述,毒物与药物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由量来决定的。药物毒性与药物副作用两者之间也没有本质区别,只是程度的差异。
现在新冠病毒肆虐之际,有人把多种药物同时服用这是不对的。吃药越多并非效果越好,吃药要本着少而精的原则,临床上死于乱吃药的教训还是有不少的。例如西药里有很多种治感冒的药物,它们中大多数都含有氯苯那敏和对乙酰氨基酚,同时吃多种感冒药,就有可能这两种药超量。对乙酰氨基酚超量使用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引起致命性肝功能衰竭。
最后强调一下:人们期望更好的或更快的疗效,往往认为多用药可以达到目的。实际上是药物相加的疗效是1+12,而药物相加的副作用是1+12。简单一点地说,增加药物种类所取得的疗效增加很有限,而用药风险却是成倍增加。
不同的体质有不同的副作用
拿到药品说明书,看到药物副作用这一段,你可发现药物副作用的列项是比较多的。好多人都认为吃一种药会招致这么多副作用,心里很忐忑。有的被吓坏了,不敢吃药甚至是不敢吃所有的西药;有的心里暗骂医生:这医生心够黑的,明知道这药物有这么多副作用,还敢开给我吃,这与谋财害命有什么区别。
其实,这是一些老百姓存在对药物说明书的误解。
首先药物说明书有义务向患者告知使用该药后可能会出现哪些副作用,事先提请患者注意。正规的药物说明书在某项副作用后都会用一个用括号括起来的百分数,这个百分数就是这种副作用的发生率,如4%,就表明100个人用药,大约有4个人会出现这种副作用。
其次药物副作用列项虽多,但对某一个人来说,即使出现什么副作用,也只是有那么一两种,不可能出现全部副作用;即使出现副作用,多是张三出现甲种副作用,李四可能出现的是乙种副作用。
至于用药后会不会出现副作用或者说是出现什么样的副作用,这主要是看个体的体质或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如何。体质与耐受性密切相关,两者又取决于人的遗传基因的特定组合。
疾病本身就是对人体的一种伤害,药物副作用或毒性也可以看成是药物对人体的一种伤害。其实,生病了吃不吃药,就是看这两种伤害哪种对人体的伤害更大。疾病本身对人体的伤害更大,那就需要吃药,如这时害怕吃药,那势必会加重病情或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如是小病,又担心药物副作用,就大可不必吃药了。如果仅是某轻微症状(如一天偶尔可几声)持续存在,吃药也不见好,这种情况需要考虑长期吃药的副作用,所以最好也不要吃药了,生活中注意休息、营养,时间长点,大都能不药而愈。
人的健康状态也影响药物副作用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健康状态时,用同一种药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如在健康时,不出现药物副作用或仅出现轻微副作用;健康状态不佳时,副作用就趋于明显。
如中医有“虚不受补”的说法。就是说当身体比较虚弱时,不能随便吃补药,此时吃补药对身体有害无益。人们比较通行的进补方式一般都是在疾病恢复期。
如有肝肾疾病,人体对好多药物的耐受性都降低,即容易出现药物副作用,这时药物的剂量要有所减少。
药物副作用形成机制
药物直接对组织细胞造成损伤
有些药物可以直接损伤组织细胞。
如治疗风湿类疾病的甾体和非甾体药,都有胃粘膜的直接化学损伤作用,因此我们现在都把这类药做成肠溶剂型,即药物到达肠道以后才开始崩解,才开始被人体吸收。
比较容易被药物直接伤害的组织器官除了胃外,还有肝和肾。
不少抗癌药就是细胞毒药物。它除了能杀死局部的癌细胞以外,还能广泛伤害人体内的其它正常细胞,因而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
全身用药治疗局部病变
有时候我们的疾病是由局部病变引起的,假如这局部病变位于人体组织器官深部,那么我们就得全身用药。
如帕金森病,是因为脑内纹状体缺乏多巴胺所致。假如可以精准补充多巴胺,我们只需把多巴胺补充到纹状体就行了,这样疗效好且不会有副作用,可惜我们根本做不到。我们口服进入的多巴胺随血到达全身,而多巴胺在全身绝大多数地方都是不需要的。
肿瘤的化疗也是如此,肿瘤在局部,我们用药却是全身用药。
药物的同构性副作用
还是以多巴胺为例,人体内能与多巴胺互动的分子结构不仅存在于纹状体,而是存在于人体很多地方,因而多巴胺可以在体内好多地方都闹出些不必要的动静来,动静多了、动静大了,多巴胺明显的副作用就出来了。
大家都知道,氨基甙类抗生素(以链霉素、庆大霉素为代表)有肾毒性和耳毒性。长时间地应用大剂量的速尿(呋塞米)也有肾毒性和耳毒性。中医的解释是“肾开窍于耳”,而从细胞分子的角度看,那就是这两个地方(肾和耳)的某些细微结构有相似性。
即使是现在大力开发的靶向药,基本上也是通过识别某细胞(包括癌细胞)的独特标识门道后,通过该门道进入细胞内,然后再发挥其药理作用。人体细胞类型众多,所以这独特标识门道可能在其它某细胞上也存在。
药物进错了门
我们把新鲜鸡蛋去壳后,可发现蛋白是非均质的,含有稠度较高的团块;我们切开煮熟的鸡蛋或皮蛋、咸蛋的时候,往往可以发现它们有一层层的结构,这就是热或化学处理以后的胶体层相结构(下称胶体相)。
这些说明鸡蛋内的蛋白和蛋黄都有胶体相,我们刚才说的是肉眼所见的胶体相,实际上还有更多肉眼不可见胶体相存在。不同的胶体相在蛋内有着不同的功用,如蛋是受精的,在适宜温度的作用下各胶体相会发育成不同的组织器官。
蛋可以看成是一个肉眼可见的大细胞。不同的细胞器位于不同的胶体相里,它们在各自的胶体相里井然有序地各司自己的职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细胞内胶体相的空间形状是多形的、可变的。
物质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或是细胞代谢产物或代谢废物排出细胞外,一般都是通过通道进行的。何谓通道,通道就是特殊的细胞门户,可以理解为细胞膜上开有许多奇形怪状的门,一般而言这些门只允许与门形状相似的特定物质进出。
通道的种类很多,特定的门往往还连接着特定的胶体相,简言之,特定的物质通过特定的通道进出特定的胶体相。这样一来,即使进出活体细胞的物质种类及数量繁多,但它们都是各进出各的门,各进出各自的活动空间,细胞内呈一派有序状态。
这类似于城市中心的立交桥,各走各的道,虽则让人眼花缭乱,但实则井然有序。细胞内的状况远比城市中心的立交桥复杂,很难想象没有特定的通道、没有特定的胶体相且内部是混乱无序的细胞能够存活。
药物一般须进入特定的胶体层相里才能发挥作用。
假如1号药物要通过1号门进入1号胶体相才能发挥我们想要的治疗作用,但1号药物除了可以进1号门外,它还可以从2号门进入到2号胶体相,它进入2号胶体相后所起的作用就是我们不想要的,我们不想要的作用很有可能就成为副作用。
精准用药是避免或减轻药物副作用的希望
以上例子说明人体不少疾病是局部病变或是人体内以及某些细胞及其内部细微结构的某种机制差异所致,而我们的传统用药方式却大都是全身性的,做不到无差别用药,更不用说做到精准用药。
现在的靶向用药是朝精准用药迈开的重要一步,另一种精准用药方式是用微型机器人携药到目标位置,但这种方式还处于起步阶段。
不管如何,现在的精准用药还局限在用药周期较长的疾病上(如好多靶向药都是三周一次)。对每天都需要用药的疾病(如帕金森病、高血压等),目前还没看到可以精准用药的可能性。
对毒性较大药物(如抗癌药),精准用药是解决或减轻其毒副作用的理想方式。精准用药本身还需要发展完善,且价格昂贵,离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谈谈药物副作用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