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经典咏流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1张

经典咏流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片,第2张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经典咏流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片,第3张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经典咏流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片,第4张

图文由古诗词文欣赏公众号根据康震老师解读整理,转载请标明。

经典咏流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演唱:赵照00:0004:32
乔榛朗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00:0006:0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唐)杜甫】 【朗诵:丁建华】00:0008:55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张家声朗诵)00:0002:07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立宏朗诵)00:0002:44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瞿弦和朗诵)00:0002:59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康震解读)00:0023:53
介绍杜甫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田南池撰稿 方明播讲00:0022:39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赏析大家:霍松林00:0023:5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唐】杜甫 朗诵:王铁成00:0002:5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杜甫一首著名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篇幅比较长,我们先一起来重温一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读起来确实不够轻快。怎么说呢?简单点说吧,在这首诗里,杜甫描述了他住的房子被大风刮了、被大雨浇了,他的生活遇遇了巨大的困扰,他觉得非常地痛苦,非常地困扰、非常地麻烦。虽然如此,他的心里头装的还是天下的寒士。首先,我觉得要了解这首诗还得跟随杜甫去看看他当年的情形。

 “安史之乱”当中杜甫颠沛流离,唐肃宗乾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59年这一年,杜甫从洛阳到了陕西的华州,也就是现在的渭南;从华州赶往甘肃的秦州,也就是现在的天水,又由天水赶往甘肃的同谷,没有住满一个月又再次启程入蜀,到这一年的年底终于来到了成都。哎呀,你看看,公元759年这一年对于杜甫全家来讲就是个逃荒年、逃难年,是越逃越慌,越逃越难。终于杜甫这一次永远地离开了他的老家洛阳,也离开了他十分钟情的朝廷和首都长安。还好,来到成都之后,当地的官员对他十分善待,特别是当时的成都尹,也就是成都市的市长,兼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裴冕(裴冕出身于河东裴氏东眷房,历任渭南尉、监察御史、河西行军司马等职。安史之乱时,因参与拥立唐肃宗,授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后罢为右仆射,两京收复后封冀国公。唐代宗年间,裴冕历任施州刺史、澧州刺史、左仆射,并加集贤院待诏。乾元二年(759年),裴冕改任御史大夫、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剑南道观察使,后回朝复任右仆射。大历四年(769年),裴冕被元载举荐为宰相,加同平章事,并兼东都留守。同年十二月病逝,时年67岁,追赠太尉。元和四年(809年),配享肃宗庙庭。)。这时候四川还是分为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剑南西川节度使其实就是川西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和军事首长。裴冕与杜甫交情不错,杜甫早年的好朋友高适当时也在彭州做刺史,距离成都不远。靠着这些好朋友的帮助,杜甫在成都终于安顿下来了,开始营建非常著名的成都草堂,或者叫杜甫草堂。

杜甫以诗代信,一一联系他认识的朋友和官员,表达他的诉求,向东家借点树苗,向西家借点家具,向南家借点地板砖,向北家借点锅碗瓢盆等等。成都杜甫的草堂是在百家的帮助下建起的草堂,真可以说是百家草堂,这多少体现了在战乱当中杜甫感受到的一份温情。草堂在公元761年春天建成,也就是草堂刚刚建成了半年左右,就不幸遭遇了这场大风和大雨,这对于这间百家草堂可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其实细细想来,我们出行、居家有时候不免会遭到自然的侵袭,也会受点损失,这本是一件平常的小事。为什么这个草堂遭到一点风和雨侵袭之后会引发杜甫这么巨大的感慨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又为什么用了这样大的笔墨详尽细致地来描写整个过程呢?我想,杜甫并不是想借这个机会来给大家哭穷、诉苦的,说我如何地穷、如何地破败、如何地痛苦、如何地无奈。不对,这应该不是这首诗主要的宗旨,所以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件事情。

诗云:“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大风一来,房顶先没了,三重,哪是只有三重,不可能啊,只是言其多也。作为房顶,肯定要密密扎扎地叠上好几重才行。虽然不是砖瓦房,但肯定也能挡风遮雨,但这次这风太大了。我们经常说秋高气爽,但也意味着大风天气很多,更何况是在江边呢。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杜甫非常详尽地追踪了他们家的屋顶是怎么被刮掉的,挂到哪去了。一部分房顶飞跃了浣花溪,掉进了浣花溪的水沟那边去了,还有一部分挂在高高的树梢上,还有一部分掉到河塘里边了。听到这儿,年轻的朋友可能会笑出声来,心想,这老杜真细心,架了一望远镜实时追踪,还用GPS追踪呢,看他们家的屋顶到底分散在那个地方,以便天晴之后,派出他们家的小分队——地把这些房顶捡回来,再重新装到房顶上。也许杜甫真的是有点自我解嘲,说我们家的屋顶分落三处,我却没有能力把他们——地捡回来,但你不捡有人捡。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我们大家一定要换换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上边这几句诗说了一个什么事呢?南村有一帮小朋友他们也太顽皮了,知道我今年都五十多了,跑不过他们,他们就当着我的面、公然地做了盗贼,就偷我们家东西,偷我们家屋顶,抢我们家屋顶。这其实是跟小朋友们开玩笑的,说的一种戏谑之语,以杜甫的性情,怎么可能说我们的孩子们是贼呢。而且这些小孩子们正好待屋顶飘落的地方,看到这些茅草、屋顶,他们就当做没有主的资产,抱起这些没有主的资产撒腿就跑。为什么啊?杜甫他们家三重茅都给卷走了,这些小朋友的穷人家里可能只有一重茅,早就飞得没影了,正好补贴咱们家屋顶。杜甫说,那是我们家的屋顶,别抱出去,别拿走,这孩子们嘻嘻哈哈的。这老头子也追不上,抱着这屋顶走了。大摇大摆地钻到竹林子里面,一转眼不见了。喊了半天,“归来倚杖自叹息”,唉,没法子。我们现在都能想象得出这几句诗描绘的场景:大风大雨来了,杜甫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家的屋顶飞得好远好远,用望远镜一看,又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们大摇大摆地扛着他们家屋顶钻到林子里头去了,喊了那么几声之后啊,也许回来之后苦笑着跟老婆说,算了,算了,算了!一看就知道又是南村的这帮穷孩子,也就不计较了。也许他的夫人杨氏也说,好了,就别费这劲了,喊什么呀,回头大不了你再给老裴、老高写封信,让他们再给咱们扛一新屋顶来,我们总比南村的这帮孩子要宽裕一些吧。我相信整个这一段、这几句诗杜甫都是在用一种自我解嘲的方式,来表达一种深深地对比他更穷困的人一种同情。这一段关于刮屋顶的戏就算过去了。

接下来两句——“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he)。”你当然也可以读成“秋天漠漠向昏黑(hei)”,但是在诗里边,按道理这个地方是要读成he的,意思不变。追踪完屋顶,回到家里一看,好家伙!现在一边下着雨,乌云翻滚,已经到了黄昏时分。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这被我用了好多年了,冰冷得像铁一样。这怎么回事呢?现在的孩子们可能已经不能理解了。大家要知道,棉花用的时间长了就不蓬松了,里头就没有空气,就不能隔热、隔冷了,盖上之后就好像那死面饼子,那盖在身上能舒服吗?所以过去啊,我们在村里经常能看见弹棉花的人,那人拿弹着棉花的弓子,嘣、嘣、嘣,他为什么老弹棉花啊,给这棉花弹得蓬松了,这里边就能续上空气了,有了空气,它就能隔冷了。我估计杜甫连弹棉花的钱都没有,这棉絮很多年了,早都板结变硬了,盖在身上只能遮遮身体,但是不能保暖。

“娇儿恶卧踏里裂”,接下来这一句就很能说明问题,孩子睡觉不老实啊,小朋友们睡觉,睡着睡着能从床头一直睡到床尾,胳膊腿乱拽、乱蹬,跟在床上打仗似的,他睡相不好。“恶卧踏里裂”,什么意思?本来棉絮就没有弹过,就已经板结变硬了,这小孩脚再一踩,一块一块就给踹开了。

经典咏流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片,第5张

紫接着这两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这两句诗什么意思啊?就一句话,外边在下雨,屋里也在下雨,外头的雨和屋里边的雨一样大,大家说这也太惨了。其实啊,杜甫整个这首诗那不都挺惨吗?所以这两句重点还不是说自己惨,这个家里头漏雨的事儿咱都经历过。原来咱们住那平房、砖瓦房,上面铺一层牛毛毡,一到下雨天不免也要漏,普通老百姓家里都会发生这种情况。“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关键这还是个起头的,他主要是为了引出下面这几句。

下面哪几句啊?首先就这两句,“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房顶给刮跑了,还让小孩给抱走了,这的确让人发愁。正因为没有房顶了,所以呢,外边下大雨,屋子里边儿也下大雨,被子也潮湿了,也被孩子用脚踹烂了。可是这都不是最主要的,这都不是他晚上失眠的主要原因,他一宿一宿地睡不着,到底是为什么?他说了,“自经丧乱”。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之后,自从这个安禄山这国贼要把整个唐王朝给颠覆了,杜甫就睡不着觉了。就像李白说的,“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半夜起来好几回,不是来检查屋顶的,是想到国家破败,我深感忧伤啊,所以一宿一宿地坐在屋里等着天亮。“长夜沾湿何由彻”啊,我天天盼着天亮,为什么盼着天亮?因为天亮了,心情才能好点儿,这破败的雨夜呀,就像我们现在的大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当中风雨如晦,风雨飘摇,我如何睡得着啊?所以你注意啊,杜甫的忧伤比我们想象的要广大、要深厚。

他的小家固然遭了风雨,但大国亦在风雨中,这是他真正的忧伤所在。更进一步来了看,杜甫生活的这么难,杜甫在想什么?他没在诗的结尾说,明早请个泥瓦匠先把屋顶补起来,再去找南村的群童把咱家屋顶找回来。他没有这样想,杜甫想的不是自己,他想的是大家。他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什么时候才能有很多很多千万间的安居房?让像我、像南村的群童的那些穷人们都住进去,让他们住进去都高兴,有再大的风,再大的雨,他们也安居无忧。这是什么理想啊?这是孔孟的理想,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这就叫大同社会,这就叫美好生活。你以为杜甫在想什么、说什么,他满脑子都是孔圣人的理想,满脑子都是圣贤的理想。他说了,他最大理想就是“奉儒守官”,奉的什么儒呢?奉的是儒家的理想,为什么还要守官呢?因为只有做了官才能把这理想给他落实了。此时此刻杜甫多么希望有一个强大的朝廷、强大的国家能给这么多寒士盖起这么多安居房,让大家不受风雨的侵扰,用我们现在的话说,都能体会到组织上的关怀和温暖。

按理说诗写到这儿也就结束了,该表达的也都表达清楚了,没有,杜甫最后又加了一句,非常关键。“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我愿意发出一个毒誓,如果这会儿眼前立刻出现这千万间的安居之所,我们全家受冻,哪怕冻死,我们也心甘情愿。

大家注意啊,这诗如果只写到“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就结束了,也挺好;就是写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挺好,已经表达的非常好了,但是如果只是写了前半截,那他只是诗人杜甫,他写了最后这一句,他就成了“诗圣”杜甫了。孟子不是说了嘛,“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我首先我能爱我所应爱的人,敬我所敬之人,在我有余力的情況下,我愿意把这孝心和到爱心普及到别的老人和孩子身上去。可是杜甫现在提的这个目标太高了,只要能立刻解决天下寒士没有安居之所的这个困难,他愿意牺牲自己的全部的利益。可是你要知道啊,杜甫才刚刚来成都一年多,他投有任何的职业、官职,他的房子也是大家攒(cuán形声。从手,赞声。本义:聚。)起来的,他也没有稳定的收入,他也是在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当中在过日子。换句话说,他依然行走在艰难的地平线下,可他愿意为这个王朝和这个王朝的民众牺牲掉自己仅有的一点点的残存的利益,他愿意,就像一首歌唱的,我愿意。

经典咏流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片,第6张

白居易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他曾经写过很多的诗,有一首诗里说,他在冬天新缝了一床棉被,他说这个棉被盖在

身上“四肢暖如春”。于是他发了个宏愿,他说如果能缝一床超级巨大的大棉被,有几平方公里的一个大棉被,把整个洛阳城都给盖住,叫做“盖裹周四垠”,最后他的结论是“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又稳当、又暖和,大棉被一盖,从此大家像我一样的很温暖了,天底下没有一个人感到寒冷。这当然是个很好的愿望,但前提是白居易自己很暖和了,他站在窗前看着外面下雪,他想象着如果有一大棉被把大家都盖起来,像我一样暖和!但杜甫的誓言是,只要大家都暖和,我可以牺牲自己,如果我可以去做这件事,如果我能达到这个目的,那么牺牲我自己我也愿意。

杜甫后来在湖南的平江去世,因为家里太穷了,根本没有办法让他归葬到他的老家河南洛阳。他去世40多年以后,他的孙子杜嗣业历经坎坷,多方筹措,才将他祖父的灵柩移葬回老家,当时的首屈一指的大文人元稹特别为杜甫撰写了墓志铭。在这篇墓志铭里边,元镇给予了杜甫极高的评价,《孟子》中评价孔子时说:“生民以来未有”,元稹则说杜甫是“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自从有诗人以来,没有人达到杜甫这样高的境界。在这篇墓志铭当中,元稹系统地回顾了杜甫的文学创作道路,他指出杜甫诗歌创作有集大成的特点,向上继承了国风和楚辞的传统,向下开启了后代诗歌发展的先河。杜甫和李白各有各的优势,但元稹说如果要说成就一代之气象、众体兼备,在创作上足为后世之巨大楷模,那李白不仅不能跟杜甫比肩,甚至根本就没法跟他比。应该说,元稹对于杜甫的评价是极高的。

杜甫去世的时候非常地寂寞,非常地凄凉,但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杜甫的精神——那种“诗圣”的境界是薪火相传的。他们传到了元稹,传到了韩愈,传到了白居易,传到了后世百代,人们给予了杜甫极高的评价,并且在向杜甫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到了“诗圣”的温暖和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巨大地鼓舞。我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给我们展示的就是在风雨如晦的雨夜里,一代“诗圣”给我们高高擎起的道德的光辉,它不仅温暖着当世之人,也永久地温暖着千万年之后的我们。最后让我们再重新温习一遍这首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经典咏流传》第1—3季全集(诗词歌曲165首)
经典咏流传:刘邦《大风歌》
经典咏流传:苏轼《定风波》
经典咏流传:《为祖国而歌》陈辉
经典咏流传: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经典咏流传:《蝶恋花·答李淑一》毛泽东
经典咏流传:李大钊《青春》
经典咏流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经典咏流传:王维《使至塞上》
经典咏流传:《出塞》王昌龄
经典咏流传:《春日偶成》周恩来
经典咏流传:文天祥《过零丁洋》
经典咏流传:《鹧鸪天·桂花》李清照 
经典咏流传:《望阙台》戚继光 |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经典咏流传:张维屏《木棉》
经典咏流传: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经典咏流传:陈毅《梅岭三章》
经典咏流传:《孔子家语(节选)》
经典咏流传: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经典咏流传:《精卫》明·顾炎武 |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经典咏流传:于谦《咏煤炭》
经典咏流传:李健深情演唱清华校训《君子行》,打动人心!
经典咏流传:屈大均《咏秦夫人良玉》
经典咏流传:《朝代歌》,一首歌唱出上下五千年历史
经典咏流传:张维屏《新雷》 |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经典咏流传:《我的祖国》
经典咏流传:《山坡羊·道情》元·宋方壶
经典咏流传:《北风吹》贺敬之、丁毅
经典咏流传:《满江红·写怀》岳飞
经典咏流传:《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王安石
经典咏流传:《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

经典咏流传:荆轲《易水歌》

经典咏流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经典咏流传:《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经典咏流传:《木兰歌》韦元甫

经典咏流传:《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展现老一辈不灭的浪漫与乐观

经典咏流传:屈原《九歌·国殇》

经典咏流传: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经典咏流传:《侠客行》李白 |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经典咏流传:蒋士铨《岁暮到家》

经典咏流传:《洪湖水浪打浪》

经典咏流传:卢纶《塞下曲·其二》

经典咏流传: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经典咏流传:杜甫《蜀相》

经典咏流传:赵秉文《抚州二首·其二》

经典咏流传: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经典咏流传:屈原《渔父》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您看此文用 经典咏流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片,第7张 经典咏流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片,第8张 分 经典咏流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片,第9张 经典咏流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片,第10张秒,转发只需1秒哦~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经典咏流传: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