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话旧】历代羊城八景的研究(元代)

【广州话旧】历代羊城八景的研究(元代),第1张



广州山水之美,自古让人心仪。自宋代开始,广州就有评选羊城八景的传统,历经元、明、清各代,沿袭至今。

【广州话旧】历代羊城八景的研究(元代),图片,第2张

据《羊城古钞》卷首显示,元代八景中仅保存了宋代八景中的扶胥浴日、石门返照、大通烟雨、蒲涧濂泉4景外,又新增了粤台秋色、白云晚望、景泰僧归、灵洲鳌负等4景。

元代羊城八景中保留的宋代四景仍与珠水有关,新增的四景除“灵洲鳌负”外,其余都在白云山系,分别是白云山上的“景泰僧归”“白云晚望”和越秀山上的“粤台秋月”。

在保留的四景中,“扶胥浴日”是宋代社会文化的延续,表明当时港湾淤积不严重,洋舶仍能出入扶胥港。唐代,外来商船都在扶胥镇前港湾下碇,使当时扶胥镇成为世界知名港口。宋代承继这一特点,更加繁盛,加以风光胜景,遂成八景之首。元代又承宋代之盛,亦列为八景之首。“石门返照”“大通烟雨”两景,也因为北江、西江、大通滘口地形变化不大,仍为交通要冲之地,市镇繁华,景色美丽,故仍列入八景之中。

灵洲鳌负 元代羊城八景中,离广州城最远的是“灵洲鳌负”,位于今日南海官窑附近的灵洲。据记载,古代灵洲是江心洲,水道为广州西北水陆交通中心。这个江心洲并不是堆积而成,而是石英砂岩等坚硬岩石突起江中而成,故又称为灵洲山。元代西南、芦苞水盛,行商官宦多出此途,故灵洲成为繁华之地。其实灵洲繁华历史早在晋代。《南越志》称:“肃连山西有灵洲焉,其山平原弥望,层延极目。晋郭璞谓南海之间有衣冠之气者,斯其地也。” 何以称为“鳌负”?即灵洲是由一条鳌鱼背着的意思,洲由河中升起,即下有神物负着之意。故海上之山称为“鳌峰”,即鳌鱼背上的峰。此处有地脉出露时,古人每用鳌鱼来假托。

【广州话旧】历代羊城八景的研究(元代),图片,第3张

白云晚望 白云是指白云山上白云寺而言,寺址近山顶公园处。今天已于此建有长廊,题名“白云晚望”。据广州荔湾区地方志和荔湾区艺术档案馆合编的《广州风华》记载,薄暮时分,站在白云寺晚望亭,凭栏眺望,夕阳斜照,珠江如带,古城沉浸在晚霞暮色中。因近西边,故以晚望为宜,其下正当羊城的万家灯火,饶有景色。“白云晚望”由此入选元代羊城八景。由于白云寺高临在白云山南麓石英砂岩崖壁之上,故是个远眺极目的地方。在此俯视广州,一览无余,向西更是空旷。古代未有高楼,这么好的俯瞰地点也是难得。直到今天,“白云晚望”还是中秋之夜最佳的赏月地点。

【广州话旧】历代羊城八景的研究(元代),图片,第4张

景泰僧归 景泰僧归在白云山北坡,峰下有洞称泰霞洞,坑今称“暴泰坑”。师杖地得泉,称泰泉,故能建寺。山谷流泉,林荫寺美。相传罗浮山景泰禅师在白云山北坡择地建寺,名为“景泰寺”,寺旁有一亭,名“僧归”。深山名刹,清幽静穆,深为游人喜欢。故元代列为八景之一。后来,因战争等原因,寺破山空,“景泰僧归”之景也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广州话旧】历代羊城八景的研究(元代),图片,第5张

粤台秋色 白云山余脉越秀山以“粤台秋月”列入羊城八景。越秀山亦名越王山,因南越王赵佗而得名,山上建有越王台。元代以前,越王台是越秀山最高、最宏伟的建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少篇章。南宋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北上,路经广州,写下“登临我向乱离来,落落千年一越台”之句。故越王台又称越台(“粤台”)。秋天天高气爽,景色美丽,为最好赏月季节。夜晚明月朗照,山上松涛绿浪,“粤台秋月”由此而生。

【广州话旧】历代羊城八景的研究(元代),图片,第6张

青山悦目,珠水入心。应该是元代羊城八景的最大特点。元代的羊城八景大多是州城外之景,最远之景在三十公里外,并开始注重山水结合,其中蒲涧濂泉一景是山中之水,新增的四景都是山,其中灵洲鳌负一景则是水中之山。“云山珠水”格局开始深入人心。

文章摘自《广州话旧》,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广州话旧】历代羊城八景的研究(元代),图片,第7张







【广州话旧】历代羊城八景的研究(元代),图片,第8张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广州话旧】历代羊城八景的研究(元代)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