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式把熊逸版资治通鉴第二辑全九册看完了,回顾这两辑内容,主要讲述了那个“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战国。战国之始,从周威烈王默许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瓜分晋国开始,随后战国展现的便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也是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时代。那样的时代,既是令我们感到遥远的时代,也是我们歆慕思想飞扬的时代。学习这段历史,各人有各法。以前小的时候背过一首朝代歌,这样的歌谣里,把历朝历代编排成词,郎朗上口。后来在经典咏流传节目里被央视改编为一首经典歌曲。
将历史线索串起来自然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在我读完这套书后我获得了另一种很有意思的认知方法论,人、事、物、理。
人,自然是历史中的核心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我在学这战国史时,“人”当然是战国时纷纷登场的“士人阶层”。他们在逐渐礼制崩坏的大时代下,面临着天下大势,有的顺势而为,如李悝、吴起、商鞅、范雎、李斯等皆是其中佼佼者;也有的甘愿为旧时代代言,如孟子,但无论是谁,他们都在那个时代留下了自己的一笔。
事,自然有那些士人阶层接连推动的连番大事件,如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如张仪的连横对公孙衍的合纵事业,等等。这些一件件事构成了战国风云,助推了各国之间的利益纷争。物,进入战国之后,铁器逐渐被推广,各色武器、各种器物被制造出来,并被各国应用到富国强兵之中。这些“物”,如今我们还能见到一二,比如见证商鞅之法的“方升”和“高奴铜权”,比如验证苏秦为最强战国间人的《纵横家书》。理,便是贯穿战国风云变化的规律与道理。什么道理呢?在生产关系极度变化的时代,日渐崛起的中小地主势力对原有的封建领主势力逐渐构成颠覆性威胁。最终量变成质变,在秦始皇的手上完成了这种转变。这样一套方法,是否好用,还需要我们再多多实践。我们一直追求以简驭繁,即便这个方法有些问题,但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