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的会宁制管厂 || 作者 潘涌昌

1971年的会宁制管厂 || 作者 潘涌昌,第1张

1971年的会宁制管厂

作者 ‖  潘涌昌

1971年的会宁制管厂 || 作者 潘涌昌,第2张

潘涌昌先生1932年1月生,甘肃会宁人,会宁简师肄业。助理会计师,主任科员。1951年参加工作。曾任乡文书,区秘书,县、社数单位科员、会计,《会 宁 县 志》编辑。被聘任《白 银 市 志》《会 宁 县 交 通 志》《会 宁 党 史 资 料》(第五集)、《白 银 市 文 物 志》(初稿)编辑,会宁文史资料《古道名城》《三 军 会 宁 会 师 旧 址》编委委员,《古道名城》(续一)副主编,《会 宁 县 文 物 志》(初稿)主编。在《甘肃史志通讯》1993年第二期发表《靖远、会宁两地战国时为北地郡辖境吗?》考证论文一篇。曾两次被甘肃史志编委会评为全省先进工作者。

1971年的会宁制管厂 || 作者 潘涌昌,第3张

2月17日记事

写制管厂典型材料

白手起家闹革命 自力更生创新业

我们制管厂是一个小厂子。初建厂以后的几年时间内,一无厂房,二无设备,三无技术,四无资金。几个工人带着 1 顶帐棚,几把钢钎,先后搬迁了 3 个荒滩,最后才站住了脚跟,开始建家立业。现在,仅有 10 多个工人,而且临时工占 80%以上,1 座工棚,3 间房子,还有后来国家投资的 1 万元流动资金,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家底。可是,就这个小厂子,几年来,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工人们凭着一颗红心两只手,牢记毛主席“自力更生” 的教导,发扬“穷棒子” 精神,艰苦奋斗,不断前进。厂子自纳入国营企业后 4 年来,总产值达 14万元,给国家上交利润 26000 元,为祖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斗争中成长壮大

我们厂子几年来,经过了建立、巩固和发展的不平凡的阶段,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里程。每前进一步,都存在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思想斗争,但是,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的伟大教导,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与自己头脑里的“私” 字斗,克服了重重困难,闯过了许多难关,终于使这个厂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1963 年,正是我国连续遭受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勒令工厂下马,各项建设物资处于非常缺乏的时期。当时,原县工交局需要一批公路涵管,曾派人四处采购,但结果都是空手而回。这样,公路建设的需要和物资缺乏的矛盾就突出地摆在工交局全体职工的面前。面对这一困难,人们有两种看法,多数人主张采取“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方针,自己动手,建厂制管;少数人却打算有物资就干,没物资就算,认为物资是工厂里造的,我们是“隔行取利”办厂子,未免揽得太宽。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经过我们分析,认为这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在人们头脑里的具体反映。是站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上创、干、造呢,还是站在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上等、靠、要呢?经过全体职工分析批判,认识到只要我们遵照毛主席“自力更生”的教导办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对无产阶级革命有利,我们就是要“隔行取利”。在统一思想,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决定克服一切困难,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五月间,在公路技术员、共产党员张生瑞带领下,7 个临时工人来到会宁古城墙脚下的一个荒滩上,清除了垃圾,搬掉了乱石,搭起了一顶帐棚,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办起了厂子。接着清仓查库,挖掘物资潜力,解决了原材料问题。工人们顶烈日,冒风雨,在露天的荒滩上,挥动两臂,投入了战斗。

厂子建起来了,但斗争并未结束。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相应地出现了用水不足和产品销路不广的困难。这时阶级敌人乘机煽动关厂停产,个别中利润挂帅毒素很深的人,也认为从远处拉水赔钱舍本,花不过账。当这一倒退的倾向露头时,立即遭到工人们的抵制,大家表示坚决不同意这种倒退的做法,工人们说:“为了给伟大领袖毛主席争光,天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够克服;我们有志气,有能力,有决心把这个厂子办下去。”于是,在工人们一致提议下,在一个靠近水面的河滩上重新搭起了帐棚,投入了生产。剩下的产品销路问题,经过工人们讨论,认为产品销路不广,不是我们生产的多了,而是我们有保守思想,只供应本地区,没有扩大销售范围。于是我们派人到外地去找销路,结果和 3 个县的有关单位取得了联系,打开了产品销路,使厂子走上了正常生产的轨道。在这同时我们还和有关部门订立了合同,增加了拉桩的生产,使厂子产品范围有了扩大,为社会主义建设多增加了一份新的贡献。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解决,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我们订立供应拉桩的合同任务完成了,涵管产品由于不断的增加,又出现了新的产销矛盾,影响资金周转。这时又有些人说风凉话:“我们不行,还是早些关了门的好。”工人们的回答是:“为了革命,我们宁肯再闯新路干,决不关门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又和邮电部门联系,试制成功了电杆,增加了新产品,使厂子的道路越走越宽。

没有技术在干中学习

现在我们生产的 5 大类、16 个不同型号的产品,刚开始就是攻不破技术难关。每增加一种新的产品,有些人就摇头摆手,说没有把握。虽然派人去外地学习了,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困难很多。在这既没有实际经验,又没有图纸的情况下,我们组织工人学习毛主席关于“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的伟大教导,同时批判了鼓吹的洋奴哲学。爬行主义等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坚持边干边学,不断创新。这样一来,工人们不但掌握了全套生产技术,而且有些产品的质量逐步得到了提高。

刚开始生产涵管,卸管时,在同样多的时间内,有一批已经凝固,而又有一批却未凝固,形成变形,这是什么原因?经过发动工人群众具体讨论分析,大家认为,发生这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把温度和时间这两个主要因素没有联系起来考虑,而只是单纯的按外面学来的时间卸管,这样在不同的气温下,而只按一个统一的时间卸管,就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因此,我们按照毛主席的唯物辨证主义观点,将天气变化、室内温度、时间等主要因素联系起来思考,解决了水管变形的问题。比如说,那一批应该先卸,那一批应该后卸,那一批应该 3 天卸,那一批应该 5 天卸,都做到了胸中有数。在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后,我们也就得到了自由权和主动权,从而减少了废品,提高了产量。

为了支援“农业学大寨”,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坚决地把工业部门的工作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的伟大教导,今年 6 月份,按照县革委指示,我们承担了打井需要的水管制作任务。这不但给我们增加了一次新的任务,而且也增加了一项新的技术困难。当时有些人认为这种产品我们从来没见过,怎么能制作呢?还是派人到外地学习去吧!我们考虑,学习固然可以,但是耽误了时间,会影响打井进度,对发展农业生产不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动工人群众人人出主意,个个想办法,急贫下中农之所急,制贫下中农之所需,终于在省农宣队有关同志的帮助下,经过工人们日夜奋战和多次的试验,攻破了技术难关,成功的制成了最高负荷量 13.5 吨的滤水管,超过原规定负荷量 7.5 吨的标准,解决了 4 个公社,5 个生产队和县打井队所需要的滤水管。在制作支援农业的滤水管时,我们不是单纯的从产值、成本方面考虑,而是主要从对农业是否有利方面着眼,注意产品质量,我们对于每一个工序都注意做到非常细致,毫不马虎,同时将应以木料做接头的改为铁的,这在我们来说虽然提高了成本,但是为农业供应了坚实耐用、质量好的物资,体现了工业支援农业的方向问题。

我们生产的不同型号的产品,都需要各种不同的模型。开始只制作了两种模型,很不适应各方面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发扬敢想、敢说、敢干的共产主义精神,号召人人出谋献策,进行技术革新,工人们以主人翁的态度提出许多合理化的建议,解决了多种型号模型制作的技术问题。五好工人何玉龙,一个人经过苦心钻研,创制出了 10 多种不同型号的模型,解决了生产多种型号水管的关键性问题。

开展增产节约 积累建设资金

遵照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和毛主席关于“我们六亿人口都要实行增产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伟大教导,在工人中普遍提倡艰苦朴素和勤俭办厂的作风。我们把露天当厂房,挖几个土窑当仓库,借下房子来办公,就连厂地都没有固定的场所,这样一直坚持了 5 年。1967 年,才在第三个荒滩上修了 1 座工棚,1 间房子,去年又修了两间房子,这样才算有了固定的厂址。就这样艰苦的条件,工人们怀着无限忠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颗红心,胸怀远大目标,提出了“增加一个管,消灭帝修反;节约一分钱,支援世界革命”的战斗口号,为了给国家创造财富,进行着忘我的劳动。

在增产节约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工人的头脑,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提高劳动生产率。曾经一度,有些工人由于受了“物质刺激”的流毒和社会上资本主义倾向的影响,认为这里没出息,不安心生产,想到别处找个劳动轻松、生活舒适的工作去干,因此,表现劳动效率差,产量不高。我们发现这一问题后,立即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反复学习“老三篇”,遵照毛主席“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教导,引导工人斗私、批修,并开展了革命大批判。经过学习,在提高工人思想觉悟的基础上,劳动效率也很快提高了。如制作 1 米的水管,原来 4 小时只做两个,现在提高到 3 个。1970 年,县革委确定我们厂里的总产值为 1 万元,但由于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结果完成 56000 元,超额 4 倍多完成了生产任务。这年除付出各种设备性的开支 5000 元外,还给国家上交利润 12500 元。

二、修旧利废,降低消耗。厂里原有的 22 套模型后来多数变了型,影响产品质量,如果全部做新的,最少得花上 4000元,工人们提出:“我们厂是白手起家的,不能大手大脚花费国家资财。”于是工人们利用休息时间,一个一个地进行修理,除了 4 套确实无法修理外,共修理了 16 套产品模型,为国家节约资金 3000 元。有一个时期,钢材缺乏,眼看生产就要受到影响,为了保证完成生产任务,工人们在废料内捡来不能用的硬钢材,短的接起来,弯的拉直,然后按照不同型号产品做成钢筋架放入模型,不但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且为国家节约钢材1200多公斤,价值800多元。

三、打破工种界限,灵活调配劳力。以前一个人只能掌握1个生产环节上的技术,因此,你打你的鼓,我敲我的锣,彼此隔离,互不协作,形成忙闲不均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效率的提高,阻碍着生产的发展。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提倡一专多能,人人学会全工序的操作技术。这样,在短期内人人都成了生产的多面手。在此基础上,我们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那里需要人多,那里需要人少,那些需要暂时停,那些需要突击搞,都随时调配劳力,把全部生产当作一盘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1970 年我们采取灵活机动的方法,有一段时间,14 个工人的生产活 7 个人搞,在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下,抽出一半人打起厂地围墙 30 多公尺,从河里拉回小石子 40 多立方,大石块 30 多立方,给国家节约资金 1000 多元。

我们制管厂,几年来在毛泽东思想光辉指引下,在县革委的直接领导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一些贡献,但用毛泽东思想对我们的教育要求来衡量,我们做的还很不够,生产品种还很不多,有些产品的质量还不够好。今后我们要遵照毛主席关于“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伟大教导,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活学活用毛主席哲学思想和毛主席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提高路线斗争觉悟,反骄破满,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为党为人民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1971年2月17日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1971年的会宁制管厂 || 作者 潘涌昌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