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 堡 腊 八 粥,第1张

塞 堡 腊 八 粥,第2张
塞 堡 腊 八 粥,第3张


塞 堡 腊 八 粥,第4张

堡腊八粥


陈全旺


晋北农村里把传统节日叫时头巴节,或者叫过时节。威鲁堡人们,自古对过每一个时节都很重视,很讲究,当地人叫应时按候。一些独具乡土风情的传统过节习俗,年代虽久,沿革不辍。就拿过腊八节吃腊八粥来说,这一习俗流传地域较广,且遗留吃食单一,就是吃红稠粥。威鲁人对一年一次的腊八粥制作从不潦草敷衍,从历史上到本世纪初,做腊八粥时用的水,一直沿用的是河冰溶化水,各种豆类、小米为主料,掺和红枣、赤糖主味为甜,另掺高粱色泽为红,故叫红稠粥。做此粥首先是河冰的采取。初七午饭后,全堡男女老少三五成群,担桶挎筐,川流不息地行走在去西河湾打冰的路上。此时的西河湾是十里冰川,宽阔的冰面上,点缀着凸起稀疏的巨大暴冰疙瘩,四周漫溢的河涎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烁烁,男孩儿们划着冰车,穿梭在冰面上。早有好事的后生们用洋镐、钎杆,将大暴冰撬开,起出人头大的一块块冰块,放在冰面上洁白无瑕晶莹似玉,人们背着、抱着、挑着,嘻嘻嚷嚷淡笑风生,像赶庙会似的,过节的气氛十分的浓郁。听老人们说,在旧时期威鲁堡的财主、大买卖人家,这天还要套上牛马车,到西河湾去采冰。其次是红稠粥的制作,妇女们更是一丝不苟,还要付出一定的功夫和辛苦的,要精工细作,厨艺上要与隔壁邻友攀比。头天下午就要把各种豆子捡好去沙粒,慢火上浸(jieh)熬,基本半熟时出锅待用。腊八早晨四点多就得起来焖粥,否则时间短了夹生焖不熟。焖粥时把冰块放在锅里融化成水,把淘的小米倒入煮沸。等小米半熟时将昨晚熬好的豆子、高粱、红枣、桃仁、红糖等一并掺和锅内慢火焖。为防糊锅,中间还要不停地转动锅位,尽量保持温度均匀。大约焖够半个多时辰,观米豆已烂,用勺子用力地搅,搅完再焖,焖上一阵子再搅,这样连续三四个回合即可出锅。此时的粥色泽呈褐红色,入口软、绵、细、甜、筋,那味道地道极了,而且营养价值也很高。塞 堡 腊 八 粥,第5张

粥做好后,还有些说道讲究。按传统遗留先铲少许稠粥,配上河冰块,在院内的水井、碾磨、粪堆上祭供,水缸里也要泡入冰块,这天对冰是十分崇敬。之后就是吃粥,讲究在日头未出前吃,若迟了被调侃会“红眼儿”。所以大人们早早地把孩子们叫醒,就着油灯光亮赶紧吃红稠粥,生怕“红眼儿”。另外还讲究腊八粥要吃三天,叫“红三天”,套路很多,寓意应该和预兆日子宏旺有关。多少年来这些风俗习惯人们一直代代相传。时过半个世纪,随着全球地表水位下降,威鲁西河湾季节性地断流,后基本干涸,冬季亦无冰川。腊八采冰活动渐渐成为史话,也只能成为给后人讲述的故事。迄今,过腊八的传统犹在,吃腊八粥的习俗依存,但腊八粥远远失去了往日的味道和成色。用同样的豆米,同样的厨艺做出来的粥,总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色泽到口感大大逊色。人们感到诧异和茫然,不解其中的原因所在。人们大多会说,改革开放后,农村人生活好了,啥也不缺了,啥好东西也都能吃饱了,兴的,吃啥都没味的原因,其实并不尽然。古人为啥要用河冰水做腊八,且做出来又是那样的高品味?带着这一疑问,笔者询访了在京城某生物研究所工作的一位威鲁籍博士。他是这样认为的:威鲁西河湾的源头,是阴山崖下石岩缝隙里流出的山泉水,本身天然水质优良,又经流径五里河床沙石沉淀和太阳紫微线的长时间辐射,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进一步被过滤,一些元素被分解,水质软化,再经严冬暴冻,沸点较井水低下,所以煮粥时豆米易吸收。总而言之,从生物角度讲,河冰溶化水经自然净化软化后要比井水优质,故当地老百姓所说的“腊八的冰,吃了不肚疼”是很有科学道理的。只可惜,后来的人们,再也见不到西河湾的十里冰川和腊月初七采冰时的热闹场面,更吃不让用河冰焖制的腊八红稠粥了。


塞 堡 腊 八 粥,第6张百度图片致谢侵删









塞 堡 腊 八 粥,第7张


作者简介陈全旺,男,山西省左云县威鲁堡人,1954年出生。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高中毕业后当过农民,后在县机关及乡镇任职。热爱文学,退休后开始习作,并在《山西晚报》《今日大同》《左云文艺》等报刊发表作品60多万字。出版《塞堡风情话威鲁》《典藏威鲁堡》散文集两部,现任《月花池》乡村文艺杂志主编。


塞 堡 腊 八 粥,第8张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塞 堡 腊 八 粥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