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白沙古驿道兴衰史略

【转载】白沙古驿道兴衰史略,第1张

文 / 胡安金 图 / 张进 来源:黔西南日报     2019年07月06日        版次:03  【转载】白沙古驿道兴衰史略,第2张

  茶马古道普安县白乡完整处

  普安县白沙古驿道曾是连接滇黔的重要通道。从它精致的辅设和驿道的宽广来看,是精心修建的;从驿道石板上深深的马蹄印来看,是相当繁忙的。而现在它确静静地躺在普安白沙乡的山腰上,少有人问津。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以及对普安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对普安开发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对这条古道进行探索研究。

  随着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驿传运输日益活跃。清代的驿传组织有驿、站、塘、台、所、铺等名称。清朝在明朝古驿道的基础上,对贵州水陆交通进行了一定的修理整治。顺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初八,清军多尼部由贵阳经镇宁追击李定国抗清义军,李定国抗清义军焚毁盘江铁索桥,阻击清军。盘江铁索桥被毁,增加了滇黔通道驿传和运输来往的困难。加上自安庄驿(今镇宁县境)至湘满驿(今盘州市境)一段山路崎岖,行走艰难。“驿站之险远最苦者,莫胜于黔省”(《黔南识略》),而镇宁至盘州路段又比省内其它路段更险远。雍正七年(1729年),经贵州巡抚向清庭奏准,从黄果树改道,古驿道经郎岱、毛口、烈当、罐子窑、杨松、刘官屯至盘州厅的蒿子卡,共240里,与旧路相接。这样,与原路相比,既平且近。

  后来,清政府对这段路又进行过多次调整。雍正九年(1731年)七月裁汰黄丝驿,将黄丝驿之马匹、官役移驻于毛口,以毛口河驿移驻烈当(今晴隆县境),舍基场驿移驻普安县罐子窑、大山凹驿移驻杨松,杨松驿移驻普安州属之刘官屯。雍正十二年(1734年)二月,添设普安县罐子窑驿丞一员,移普安县原驻罐子窑典史回县城。乾隆元年(1736年)三月由于黔省军务浩繁,驿站额马不敷支用,将差役最繁之酉阳、贵定、龙里、贵筑、清镇、安平、普定、镇宁、坡贡、郎岱、毛口、烈当、罐子窑、杨松、刘官屯、亦资孔十六驿各添置马十匹,马夫五名。后来由于毛口、烈当二驿地多岚瘴(山林间的瘴气),水草恶劣,马易倒毙,官弁亦多染病;更有左右两岸,春夏雨涨,行人每苦等候。乾隆十八年(1753年)又从毛口驿附近之那贡塘一带开辟新路,经下名、阿都田、历大等处,出白沙塘,直抵罐子窑。裁汰烈当一驿,将毛口驿移驻阿都田,罐子窑驿移驻白沙关,杨松驿移驻上寨,将烈当驿裁汰之站夫一百名改设毛口驿,杨松驿增设站夫一百名。这样,“较旧路更为坦易,且无岚障之虞。”从此,白沙古驿道开始运行。白沙古驿道的开辟将滇黔通道重新连接,军情的传递和差旅的往来都经白沙古驿道而过,但没有看到修筑防御性的白沙烽火台相关记载。

  乾隆十九年(1754年)十月,贵州巡抚定长复勘驿站情形后,“将原裁之烈当驿夫马移设阿都田,借地安驿,归(安南)县兼理;原移之毛口一站,官役夫马概裁;罐子窑驿移驻之白沙关,亦普安州属,距普安甚近,将白沙关驿夫马、钱粮亦借地安设,归普安县兼管;并铸给普安州上寨驿驿记一颗;毛口、罐子窑二驿丞均裁;罐子窑汛原拔把总一员、兵二十四名移驻白沙关;杨松汛原拔把总一员、兵二十四名移驻上寨。并于新路之安黑地方设一步塘(邮驿机构),安兵五名;花贡设一马塘,安马兵二名,步兵三名;丁寨设一步塘,安兵五名;老鹰岩半坡设一步塘,安兵五名;拔兵十名于罐子窑驻防,归上寨汛辖”(《清实录·高宗实录》卷475)。“塘”乃是清代驿传组织的机构名称。由此说来,白沙半坡之“烽火台”,仍是清初“白沙塘”的遗址,并不是“烽火台”。但白沙古驿道的使用却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六月,由于黔省路险站长,非一马之力所能到,又于每站适中之地添设腰站,并于增设各站马八十匹内挑四十匹,正站、腰站各拔二十匹,驰递军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八月将“将玉屏、青溪、镇远、施秉、清平、贵定、龙里、贵筑、安平、普定、郎岱、阿都田、白沙关、刘关屯等十四腰站,于本驿马五十匹内,酌拔六匹设站接递。”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腊月,黔省由于山路崎岖,轮舟、铁轨有所不通,向设驿铺循旧安设(《清实录·德宗实录》卷566)。

  清朝中叶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崩溃时期,驿道运输传递也出现了许多无法弥补的弊端。尤其是生活在封建驿政下的劳苦大众,在水深火热中备受煎熬。康熙时有一位诗人,描写当时驿夫的悲惨生活说:“奔疲面目黑,负背形神枯,水深泥没踝,衣破肩无肤,苦情不敢说,欲语先呜呜”(秦松龄《点夫行》)。在如此恶劣条件下服役的驿夫,自然不可能有劳动的积极性,纷纷逃走。一位兼管驿务的下层官吏,曾写了一部《河西驿日记》。在他的笔下,河西驿成为一个残破不堪的机构:破烂的房屋,即将倒塌的马棚,老弱待毙的病马,饥寒交迫的驿夫,构成一幅凄凉的图画。由此我想白沙古驿道上的驿传人员的境况也不会比这好。此外,驿道上还有不法官吏的勒索,造成文报迟延,通信阻塞等现象。早在乾隆八年(1743年)就有“滥骑滥应”“无勘合火牌而私家强骑者”和“州县滥应驿马”的现象(《清实录·高宗实录》)。这样的驿站,没有再存在下去的必要。所以,有识的革新之士,早就提出取消这种过时的传统驿站,晚清著名思想家冯桂芬,专门写了一篇《裁驿站议》。他深刻揭露了清政府邮驿的流弊,建议取消驿站,改设近代邮政。一时,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纷纷撰文,论述旧式邮驿之不便、新式交通通信设备之必须。在形势的逼迫下,光绪二十六年(1901年)贵阳设立了第一个邮局,贵州从此有了邮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邮传部拨给贵州磁石式50门电话总机一部,安装在贵阳巡警总局,贵州始有电话。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清邮传部筹备:第一年展设贵阳至兴义电线,第七年展设贵州兴义至云南广南电线,试办贵州电话。古驿道上的驿传开始被现代电讯邮政取代,白沙古驿道的驿传也渐渐冷清下来。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贵州军阀周西成认为:修建公路不仅能保证军事行动的需要,有利于桐梓系的向外扩张,而且是“开贵州之生路,辟全黔之利源”不可少的前提,于是在贵州广泛修筑公路,在滇黔通道上修筑了贵(阳)安(顺)路、安(顺)盘(县)路。其中盘县至晴隆路段始建于1928年底,因受战乱、财力和技术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时修时停。1931年普安、安南(晴隆)筹资二万元,筑滇黔公路晴普段。滇黔公路修建历时八年多,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3月18日普安江西坡西约15千米的芭蕉关路段竣工。这年夏,江西坡大桥和三板桥大桥落成,滇黔公路正式通车。最初的木炭车和后来的汽车,开始在滇黔公路上爬行,开始了现代交通运输的新里程,白沙古驿道的交通运输作用也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转载】白沙古驿道兴衰史略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