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秘方”看中医,第1张

近看电视剧《大宅门》,剧中提到白家药房珍藏的医药秘方。此事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

我们李家也有一种祖传秘方的药,它的全称是“李氏秘制朱砂保赤丸”。这种朱砂保赤丸的药方,据说是祖上传下来的。我父亲李劼人的八世祖清初从湖北逃荒入川时,就已开始行医。父亲的三曾祖父又是一位医生,并在成都开有中药铺,出售这种保赤丸。

从我记事开始,就看见家里堂屋正中除供有祖宗牌位外,还供有一个约二尺高的玻璃匣子。匣子中坐着一个头戴乌纱帽,身穿五彩丝线绣花的袍子,脚穿一双小黑靴的小人儿,小人儿的下巴上还飘着几缕黑黑的长髯。我们几个孩子对祖宗牌位上写的历代祖先的名字毫无兴趣,却对玻璃匣子中的这个小人儿屡看不厌,特别是对他的帽子、袍子和靴子兴趣极大,好多次想伸手打开匣子去摸摸这些逼真的衣帽,都被母亲挡住,并告诫我们,“不要乱动,那是祖上传下来的药王菩萨!”后来,我年岁稍长,父亲才告诉我那个小人儿的名字叫孙思邈,他是由我父亲的三曾祖父传下来的。

也是由我记事开始,每年都看见母亲一年里好几次把买回来的中药用一点白面和匀,有的还用面裹起来在火上慢慢烘烤,然后加上红红的粉末(后来才知道那是中药朱砂),在干净的瓷碗里捏成团,再用小刀切出一块,也是放在干净的磁盘里搓成小丸。小丸烘干后,就成了“李氏秘制朱砂保赤丸”。这种丸药主要治疗小孩高烧抽搐,对成人高烧也有疗效。

小时候我们家在磨子街(今状元街)和指挥街住时,我几乎每天都听到大门外时不时有人高喊:“买丸药!”我母亲问明病情后,就用干净白纸视情况包几粒或十几粒丸药卖给来人。这样的情况一直到我们随父亲去重庆才停了下来。1935年6月,父亲辞去重庆民生机器厂厂长职务返回成都,我们家租住在斌升街11号,母亲又才开始了做丸药和卖丸药的工作,直到我们家迁到沙河堡“菱窠”以后,母亲也没有间断过她的这一工作。只是由于“菱窠”距城较远,交通又不方便,母亲就在城内找了一家中药铺代售这种丸药。

解放前的成都,特别是抗日战争前的成都,对外交流少,生活相当闭塞。在医药方面,没有几所医院,而且多是由洋人传教士创办。中国人自己开的小小诊所,大约也只有一两所。老百姓看病基本上是找中医,服中药。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家秘制的“保赤丸”就很吃香。

父亲曾向我讲述,在他十多岁至28岁去法国以前,由于家里收入每月除从商号领取五两六钱银子利息外,生活基本上靠出售“保赤丸”的收入来维持,得自然清苦。因此,他除了办报、写文章以外,也常帮助我祖母制作丸药。我母亲也曾向我叙述过父亲早年帮助家里制作丸药的情景:他左手拿着一本书,按在桌子上,右手在瓷盘里搓着丸药,看书和制药两不误。记得在我上大学时,曾看见父亲留下的旧信札中有一封李璜从法国写给他的信,信中还约他去法国参加“巴黎通讯社”的工作,其中就劝他不要固守成都,在家搓丸药之类的话。

“保赤丸”卖得火,包装上也逐渐有了改进。开始是用一张干净的白纸包上买者要的丸药。后来曾短时间内用过鹅毛管装药,封口处用秫秸秆塞住。抗战时期,父亲定制了一批小玻璃瓶,封口仍用秫秸秆,但用蜡焊封。同时,父亲写了约二百来字的说明书,印在五寸见方的嘉乐纸上,用来包裹药瓶。这种说明书,不是简单的药性、用量、用法等说明,而是出自于一个文学工作者之手的,既有叙述又有描写的言简意赅的通俗化药物说明,读起来很有趣,也很吸引人。父亲去世后,1963年初,我们家告别“菱窠”时,我还看见家中存留未用完的一些小玻璃药瓶和一大摞说明书,可惜我没有留下几张作纪念,至今连内容都记不起了。

“李氏秘制朱砂保赤丸”的制作传到我父亲这一代,大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说起来很可笑,这个秘方一直保持着“传子不传女”的规定。我家老姑祖就对这份药方一无所知,而我母亲则几十年把药方牢记在心。

1949年底成都解放了,1950年上半年,我父亲就把这份秘方送给了长顺街一家老药铺。后来听我母亲说,父亲当时的想法是:现在解放了,这种药的疗效又很好,应该让更多的药房来制作,不要再搞什么私人的“祖传秘方”了。当然,那时还没有专利法,而就我父亲的性格来看,他也不会在解放以后还想把这份“祖传秘方”当成宝贝而私藏之,这从他嘱咐我母亲在他身后要将他的藏书、藏画、私宅等一并捐献给国家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

我母亲晚年与我闲谈时,还不时提到我们家这个祖传的朱砂保赤丸。她说,这个药疗效极好。解放后,药方送出去了,但她仍每年做“半单”丸药留在家里,以备家人和亲友所需。1956年,孙子李诗云夜里突发高烧,开始抽搐。从沙河堡到城里已经没有公共汽车,更无“的”可打,周围又没有医院,也找不到医生,一家人给诗云喂了一些自备的保赤丸以解燃眉之急,否则后果会比较严重。

我向母亲询问这个“保赤丸”的秘方,她笑着说:“现在医院多了,看病也容易,大人娃娃一发烧就吃消炎药,动不动就打针,哪个人还吃我们这个'保赤丸’?方子也早送出去了,也没有啥子秘密。我做的'半单’药方是:按以前十六两市制计算,有:雄黄一钱(飞净)、桨子(巴豆)一钱、胆南星一钱、麝香五分、牛黄五分、朱砂一钱(飞净),以上各药加干面糊一两和匀,其中巴豆要先用面裹后在微火上烘烤,然后剥去外壳,再用纸包起将油榨干。丸药颗粒比绿豆略小,做好后再氽一钱朱砂”。

这就是我们李家一张秘方的故事,简单,却有不少病人记着它。

2001年5月 北京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一张“秘方”看中医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