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新南|丛林处处见菩提

黄新南|丛林处处见菩提,第1张

黄新南|丛林处处见菩提,第2张

黄新南|丛林处处见菩提

歌曲:菩提

黄新南|丛林处处见菩提,第3张

地球生物斗风光,四纪冰河比命长。

古朴贞真孑遗种,逢时绝处傲东方。

黄新南|丛林处处见菩提,第4张

这首诗写的是“东方圣者”(郭沫若语)、有“活化石”、“植物界大熊猫”之称的只有中国独有的银杏树。喜欢宗教旅游的朋友可能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我国稍有名气的庙宇都有种植银杏树的习惯。这是为何?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初叶时传入我国。据资料记载,释迦牟尼成佛处是菩提伽耶。菩提伽耶位于今天印度比哈尔省伽耶城近郊七公里处。因为佛祖坐在毕钵罗树下成道的缘故,从此,所有的毕钵罗树都叫做菩提树。“菩提”是印地语中“智慧”的意思。

黄新南|丛林处处见菩提,第5张

为了纪念佛祖,佛门弟子都在寺庙中种植菩提树,视其为“佛门圣树”。而菩提树是热带南亚热带的常绿乔木,在温带和北方寒冷地区很难生长。佛教传入我国后,广大的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温带地区虽广建寺庙,但菩提树却适应不了我国的气候和土壤环境。唐代高僧为表达对佛祖的虔诚和敬仰,只好选用一些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树种代替菩提树,比如无患子树、暴马丁香等,但最多的最终形成气候的还是选择银杏作为佛门圣树,所以,银杏在中国有“菩提树”之称。以北京为例,北京现存最古老的10棵银杏树基本在佛寺或佛寺遗址内:如怀柔红螺寺内两棵唐代银杏、京西凤凰岭下龙泉寺内植于明代(一说植于辽代)的银杏、海淀区万寿寺路元末所植李自成拴马树、潭柘寺“帝王树”和“配王树”、门头沟区永定镇西峰寺内植于宋代的“白果王”等。

黄新南|丛林处处见菩提,第6张

银杏树被选作佛门圣树不是出于偶然。

其一,银杏为深根性喜光树种,对气候、土壤的适应性较宽。最宜生长于海拔1000(云南1500-2000)米以下,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700-1500毫米,土层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地区。但也能在高温多雨及雨量稀少、冬季寒冷的地区生长,这是它能躲过第四纪冰川成为孓遗植物的秘诀所在。据文献记载,早在3.45亿年前,银杏树广泛分布在北半球,至50万年前,发生了第4纪冰川运动,地球突然变冷,绝大多数植物遭到灭绝,全球只有生长在我国的银杏才奇迹般的保存下来。目前野生和半野生的银杏在山东和湖北的一些山上还保留着一些,外国的银杏都是直接或间接从我国传入的,所以银杏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

黄新南|丛林处处见菩提,第7张

第二,银杏对土壤的要求不严,能生于酸性土壤(pH值4.5)、石灰性土壤(pH值8)及中性土壤上,对花岗岩、石灰岩、页岩以及各种杂岩发育起来的土壤均能适应,无论沙壤、中壤、粘壤无不适合。另外,银杏抗病虫害,耐污染,对不良环境条件适应性强。所以它生命力强,分布广泛,被智慧高僧选定为菩提树也就顺理成章了。

银杏与佛教有缘还在于它的外形。银杏生长慢、寿命长的特质使它本身就自带光环,充满灵性,与佛教的气质也非常契合。银杏为落叶大乔木,4月开花,10月结果,种子成熟时呈黄色或橙黄色,常为卵圆形或近圆球形,径为2-3厘米,好似佛祖的眼珠;而果实的假种皮是骨质,白色,具2-3纵棱,种核形状酷似佛祖的指甲;所以银杏果又称“佛指甲”、 “灵眼”、“圣果”等。

黄新南|丛林处处见菩提,第8张

银杏树干通直,木材的结构纹理细腻美观,材质具光泽、不翘裂、不变形,易着漆、耐腐性强、抗蛀性强,掘钉力小,易于加工,并有特殊的药香味,素有“银香木”或“银木”之称,是上等木材。《本草纲目》说:“其材耐久,肌理白腻,术家取刻符印,方能召使也。”《花镜》也有“其肌理甚细,可为器具栋梁之用。”可见,银杏木是建造庙宇梁柱、雕刻佛教法器的上等用材。河南开封大相国寺内八角琉璃殿中千手千眼观音菩萨,高5.4米,佛像空灵飘逸、栩栩如生,是在清乾隆三十一年用一整棵银杏树材雕刻而成的。寺庙用的匾额、楹联、木鱼大多也是银杏木制成的。银杏木不仅温润,还具有共鸣性、导音性和弹性,是制作乐器的好材料,以银杏木做出的木鱼敲击时能发出空灵清远的声音。

黄新南|丛林处处见菩提,第4张

 银杏之所以备受佛教的尊崇,被视为圣树、佛树,还与银杏树的内在风韵有关联。

佛教在中国是外来宗教,僧侶们效法佛祖,为了超脱“红尘”,潜心修持达到“智慧福德圆满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而寻求幽静清寂的修持环境。银杏被誉为植物中的“活化石”,其树势雄伟,苍健挺拔,干形高大,冠盖浓荫,树龄长寿数千年,以及盘曲如龙的虬枝,与僧侣们修心养性的信念不谋而合,具有“法轮常转”、不受凡尘干扰的宗教意境。金碧辉煌的寺院建筑配以参天的巨树,形成“插天银杏古斑斓”的景象,最能衬托寺院大雄宝殿的庄重和威严,也衬托了佛法的高深以及其与佛教苦行相符合“霜侵雪蚀老不死”的坚韧品格。银杏叶片扇形,叶脉平行,叶形洁净素雅美丽,有不受风尘干扰的宗教寓意。到了秋天满树金黄,与僧人袈裟颜色融为一体,十分和谐美观。银杏的浩气,昭示着灵气的生成,不仅与古刹相映生辉,也令僧人和佛门弟子敬畏。北宋诗人梅尧臣的诗句:“百岁蟠根地,双阴净梵居,凌云枝已出,似蹼叶非疏”,正是这种寺院环境的写照。因此,佛教出于教义和修行的需要而崇拜银杏树。

佛教是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早阶段产生的,它强调主体的自觉,并把一己的解脱与拯救人类联系起来。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中。佛旨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涅槃寂静。银杏与佛教天缘地合,佛教借银杏崇高圣洁的神秘色彩扩大它的影响力。其实,银杏本身就是一本“佛经”:银杏就似严师,不进则成为“化石”,向前则教育人心向善,达到忘我境界;银杏是本教科书,让人们认识自然,理解自然;银杏是“佛祖”,把人类从现代生活的误区中拯救出来,步入绿色世界,步入大自然,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

黄新南|丛林处处见菩提,第10张

黄新南,男。网名村夫,1954年生,安徽当涂人。1973年从教,曾相继任当涂县大陇中学、当涂师范学校教师。2001年调入皖西学院工作。地理学副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在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地理专业论文70余篇,参编专著3部,已退休。是安徽省诗词学会会员,当涂诗词学会会员,六安市皋陶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多首(篇)诗词、散文作品发表于各地诗刊和微刊。

【配图编辑】老骥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黄新南|丛林处处见菩提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