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周刊丨钢支撑应力比结果为什么跟手算的结果校核不上?

技术周刊丨钢支撑应力比结果为什么跟手算的结果校核不上?,第1张

技术周刊丨钢支撑应力比结果为什么跟手算的结果校核不上?,图片,第2张

技术周刊

支撑应力比结果为什么跟手算的结果校核不上?

PKPM结构系列软件常见问题解析

二零二二年第四十三期

问题汇总:

Q1:程序对于支撑的强度和稳定是怎么算的,用钢标和高钢规都校核不上?

Q2:为什么考虑地下室包络设计的模型,不带地下室的模型和带地下室的模型轴压比限值不一样?

Q3:为什么相同的组合会出现不同的轴力?

Q4:为什么基础模块施工图,独立基础的配筋表中会出现两个钢筋直径和排队间距完全一样的两个数值?

Q5:钢框架主次梁相交节点设计时,要考虑次梁端部与主梁腹板的偏心弯矩的影响,这个程序是如何考虑的?

Q1:程序对于钢支撑的强度和稳定是怎么算的,用钢标和高钢规都校核不上?

技术周刊丨钢支撑应力比结果为什么跟手算的结果校核不上?,图片,第3张

A:程序结果输出:

技术周刊丨钢支撑应力比结果为什么跟手算的结果校核不上?,图片,第4张

宽厚比小于20,截面类别按照c类,稳定系数φ=0.74

强度验算

技术周刊丨钢支撑应力比结果为什么跟手算的结果校核不上?,图片,第5张

稳定验算:

技术周刊丨钢支撑应力比结果为什么跟手算的结果校核不上?,图片,第6张

因为考虑了抗震,控制组合为地震作用参与组合,所以上面公式中程序按照抗规8.2.6-1条验算得到:

技术周刊丨钢支撑应力比结果为什么跟手算的结果校核不上?,图片,第7张

Q2:为什么考虑地下室包络设计的模型,不带地下室的模型和带地下室的模型轴压比限值不一样?

技术周刊丨钢支撑应力比结果为什么跟手算的结果校核不上?,图片,第8张
技术周刊丨钢支撑应力比结果为什么跟手算的结果校核不上?,图片,第9张

如上图所示:带地下室的是0.65,不带地下室的是0.7。

A:查看用户模型发现,场地类别是Ⅳ类,框架结构体系,抗震等级二级。

程序内定对应框架架构体系,建筑物总高度超出40米的需要降低轴压比限值0.05;与此同时对应剪跨比小于2的柱子,降低轴压比限值0.05;两个累加之后,0.75的限值变为0.65。

不带地下室的模型,建筑物总高度没有超过40m,所以轴压比限值是0.7。详见抗规6.3.6。

技术周刊丨钢支撑应力比结果为什么跟手算的结果校核不上?,图片,第10张

Q3:为什么相同的组合会出现不同的轴力?

技术周刊丨钢支撑应力比结果为什么跟手算的结果校核不上?,图片,第11张

A:程序对于钢梁的设计,强度和稳定验算作了处理,强度设计时候按照绝对值更大的轴力考虑,而稳定验算的前提是要杆件受压,受拉的杆件不存在稳定的问题,所以对于稳定验算时候,轴力取受压的最大的轴力。可以简单理解为,程序取的基本组合中弯矩最大对应的组合里面,筛选出受压的最大的轴力和受拉最大轴力分别输出,并考虑强度和稳定验算。此时就不需要再关注组合号的对应问题了。

Q4:为什么基础模块施工图,独立基础的配筋表中会出现两个钢筋直径和排队间距完全一样的两个数值?

技术周刊丨钢支撑应力比结果为什么跟手算的结果校核不上?,图片,第12张

A:这个是程序算出的独基配筋过大,施工图按照双排钢筋配置的,目前只能是考虑同规格的钢筋按照双排配置,注意数值之间是通过分隔号分隔开的,此时表示Y向钢筋是双排筋,程序本身没有问题。

Q5:钢框架主次梁相交节点设计时,要考虑次梁端部与主梁腹板的偏心弯矩的影响,这个程序是如何考虑的?

A:主次梁铰接时候,程序节点设计是按照端部剪力放大1.3倍近似考虑的节点设计,如下图所示:

技术周刊丨钢支撑应力比结果为什么跟手算的结果校核不上?,图片,第13张

此种处理方式参考的是钢结构教材内容进行近似考虑,而没有精确考虑附加弯矩:

技术周刊丨钢支撑应力比结果为什么跟手算的结果校核不上?,图片,第14张

供稿丨高磊   审稿丨刘孝国

编辑丨汤天   责编丨张跃飞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技术周刊丨钢支撑应力比结果为什么跟手算的结果校核不上?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