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三次力推军衔制,为何不爱穿元帅服?坦言:这是战争的结果

彭德怀三次力推军衔制,为何不爱穿元帅服?坦言:这是战争的结果,第1张

1951年10月1日深夜,在举国欢庆“国庆两周年”的日子里,毛主席收到了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的一封急电,此时在渐渐寒冷的朝鲜战场上,我志愿军各部正在顽强阻击美军的所谓“秋季攻势”。鉴于战场形势的困难,彭总在这封电报中,紧急建议国内“应考虑七项战备工作”,其中一条就是着手拟定“军衔制度”

彭德怀三次力推军衔制,为何不爱穿元帅服?坦言:这是战争的结果,文章图片1,第2张

(彭德怀司令员)

彭总的这个提议,源于战场上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因为抗美援朝战争跟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有一个重大区别,那就是已经把“大兵团作战”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至1951年10月间,志愿军的作战部队和配属部队总兵力已达110万人,超过了解放战争时期任何一支野战军的峰值。

这些参战部队来自各大军区、各野战军系统,建制数量很多又比较纷杂,而且来自各野战军的部队,在编制规模、管理制度、条令条例等方面也不尽相同。

在多兵种合成作战和复杂的战场形势下,再使用军长、师长、团长等职务序列进行战场调度,“志司”和各兵团部已痛感不便,须知许多战役战斗,我军都是以临时建制来投入作战的。

因此彭总考虑,必须用一个相对统一的等级体系,来表明战场上的上下级关系,包括官兵之间、各级军官之间、各军兵种之间等等,均应有明显的肩章符号等加以识别,如此可以大大提高指挥效率。

彭德怀三次力推军衔制,为何不爱穿元帅服?坦言:这是战争的结果,文章图片2,第3张

(志愿军最初只有一个胸标)

一、抗战时期首倡军衔制

实事求是地说,作为从井冈山走出来的老红军,一向爱兵如子的彭老总,如果仅是站在个人角度,是比较厌烦军衔制度的,他认为这种区分官兵身份的军队标识,有违红军时期就提倡的“官兵一致”的建军思想。

彭老总还一直比较担心,如果设立军衔体系,在标识上就把官兵分为三六九等,会影响我军上下级之间的“政治平等”关系,甚至妨碍指战员跟老百姓的交流,因此在心理上对军衔制度其实是排斥的。

然而彭德怀先后作为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八路军副总指挥、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他又不是一名普通的军人,更不是一般的干部,他必须站在指挥和调度三军的高度,针对战场和军队的实际情况,搞好部队管理和建设问题。

因此早在抗战时期的1939年4月1日,在彭总的建议下,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正副总司令朱德、彭德怀,即于前方指挥部联名致电延安,请示是否可以依照国民革命军现行的编制表,来规定各级干部的等级。

彭德怀三次力推军衔制,为何不爱穿元帅服?坦言:这是战争的结果,文章图片3,第4张

说明一下,陕北红军主力在改编为八路军之后,大部分干部都按照职务级别,被军事委员会任命了相应的“职务军衔”,比如朱老总是上将总指挥、彭老总是中将副总指挥、贺老总是中将师长等等,而且这一批次的任命是具有普遍性的。

也就是说,不仅高级军官有了职务军衔,中下级军官最初也是有职务军衔的,比如罗瑞卿、张爱萍都是上校,而新四军第二支队连指导员王直(开国少将),还被任命为“上尉副连长”,可见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初,八路军、新四军干部的职务军衔普及率其实很高。

但问题是,八路军在敌后迅速发展壮大,许多干部的职务晋升非常之快,老八路的排长可能提了营长、连长可能当了团长、一些老班长又提拔为排长甚至连长,原有的职务军衔体系很快就乱套了,而新提拔的干部,也无可能再得到重庆当局的任命。

朱、彭两位老总于1939年4月的提议,正是为了整理八路军混乱的职衔体系,他们认为这样既可以保证部队内部的职责分明,又能起到激励干部的作用,并且“于我军传统亦无损害”。

彭德怀三次力推军衔制,为何不爱穿元帅服?坦言:这是战争的结果,文章图片4,第5张

(抗战时期)

大约一个月以后,延安方面复电批准了这个建议,八路军总部随即发出了关于《建立等级制度的训令》,训令着重说明了实行等级制度的重要性,还规定了八路军编制表和各级职务的基准军衔,要求各部队进行讨论并着手实施。

《训令》特别指出:“等级制度的作用,在于严明职责与赏罚,兴奋部队官兵的上进心,以此增强部队的纪律和战斗力”。

在军衔等级的设置上,考虑到与当时“友军”的协同关系,八路军第一次公布的军衔体系与国民革命军的基本相同(只是将官级别略少):

将官:设置上将、中将、少将三级;

校官:设置上校、中校、少校三级;

尉官:设置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四级;

士官:设置上士、中士、下士三级;

士兵:设置上等兵、一等兵、新兵三级。

彭德怀三次力推军衔制,为何不爱穿元帅服?坦言:这是战争的结果,文章图片5,第6张

(叶剑英挂中将职务军衔)

这份《训令》和详细规定发出后,八路军总部机关和三个师的部分部队,确实曾一度进行了评级和评衔活动。然而从1940年“百团大战”开始,面对日军纠集重兵的报复,华北敌后战场进入了最艰苦、最黑暗的时期。

在这一阶段的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的分散性和游击性成为主要方式,部队很难集中起来再搞什么“评衔”,也缺乏稳定的环境和充分的物质条件,恐怕连制作军衔领章和标识都至为困难,因此这项工作进展得非常不顺利。

1942年4月,延安方面审时度势,向八路军各师、各大军区发出了《军队中暂不规定等级军衔》的征求意见电,就中止评衔工作请各战略区首长发表意见,反馈的结果,是绝大多数部队首长都同意暂缓实施。

此时朱老总已经返回延安,彭德怀以“八路军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对外仍称为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的身份,全权领导前线工作。

在汇总了各部队的意见后,彭老总也认为此时继续评衔,条件确实不够成熟,于是彭总与左权、罗瑞卿联名致电延安:“军委并告各兵团:同意暂时不分官衔等级,以免生风波”。

这封电报是1942年5月11日签发的,两周后的5月25日,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左权将军,在突围作战中壮烈牺牲,可见当时形势之残酷。

彭德怀三次力推军衔制,为何不爱穿元帅服?坦言:这是战争的结果,文章图片6,第7张

(左权将军)

二、解放战争前后两次尝试

也就是说,彭总首倡的八路军评衔工作,在1942年便被迫停止了,这一晃就是三年多。至抗日战争胜利后,从1945年8月29日起,重庆谈判开始进行,国内的“和平气氛”一时比较浓厚,谈判中自然涉及了联合政府的组建和我党军队的编制保留问题。

根据1945年10月签定的《双十协定》,规定我党军队应整编为24个师(后又改为20个)的规模,既然如此,我方也提出,八路军新四军的军官:“应参加军事委员会及其各部的工作,政府应保障人事制度,任用部队人员为各级官佐”。

换言之,既然要组建什么联合政府,那么我军的各级军官,也应得到相应的级别和军衔,从而能够名正言顺地“参政”,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考虑,延安为此还专门向各大战略区发出指示:

“我党军事干部应该请示政府加委,取得正式官衔,以便将来在国防部中占有一定地位”。

彭德怀三次力推军衔制,为何不爱穿元帅服?坦言:这是战争的结果,文章图片7,第8张

(解放战争时期)

因此从1946年2月起,八路军、新四军各大军区所属部队,根据这个指示,都对军衔的评定工作做出了一定的安排,还出台了相应的规定和细则,虽然各类文献鲜于记录,这却是历史事实。

总体来看,当时仍然还是对所谓的“联合政府”,抱有不太切合实际的希望,因为这个时段,东北、华北、华中的战火已经点燃,双方冲突不断,重庆那个委员长,就从来没有想过“真和平”。

1946年6月底,随着敌人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解放战争全面爆发,既然情况都这样了,这一次的授衔工作自然又不了了之,坚决打败敌人成为最首要的任务。

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1948年底,人民解放军总部进行了统一全军序列和番号的工作,各野战军、各兵团、各军都有了数字番号,开始推动部队的正规化,期间再次酝酿实施军衔制。

彭德怀三次力推军衔制,为何不爱穿元帅服?坦言:这是战争的结果,文章图片8,第9张

(建国初期)

当时的彭总,正以解放军副总司令兼第一野战军司令员、政委的身份,率领大军横扫大西北,其他野战军也忙于遂行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搞评级和评衔,各方面的条件实在不成熟,因此这个计划仍被搁浅。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才基本上具备了搞军衔制的条件,于是彭总第二次推动军衔制的实行。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人民军队,方方面面都开始学习“苏联老大哥”,当然也包括学习苏军的军衔制度,

对于评衔和授衔这项工作,朱老总和彭老总是同时比较重视的,在他们的提议下,军委特别把军衔体系的设计和评定工作,交给了新成立的“总干部部”

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亲自兼任总干部部部长,自1950年9月起,着手进行建立军衔体系的准备工作。

朱老总在出席总干部部的会议时,发言强调:“部队三等九级的等级制必须建立,尽量争取在明年的服装上,把阶级标明出来”!

彭德怀三次力推军衔制,为何不爱穿元帅服?坦言:这是战争的结果,文章图片9,第10张

(罗荣桓)

三、抗美援朝加快了军衔制度的建立

稍后的历史读者大多了然,从1950年10月起,鉴于朝鲜战场形势的严重恶化,出兵抗美援朝成为军队的中心工作,华东、华南沿海也面临很大军事压力,有关军衔的评定工作,自然再一次被搁置了起来。

然而志愿军入朝以后,没有军衔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彭总对此有了切身体会,除去前述的大兵团作战所需外,跟人民军的联络和协同也不方便,因为人民军是有军衔体系的,而志愿军则是从司令员到战士,军装上只有一个“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胸标。

为此,彭总在入朝作战一年后,正式向军委提出了实施军衔制的建议,算起来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在电文中,彭总还特别考虑到我军“长期无官阶制度”,一时完成评定军衔比较困难,建议先规定“职务识别”

这个建议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它其实就是后来的“干部评级工作”,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军队级别”,而干部级别的评定,后来成为了1955年大授衔的基本依据。

彭德怀三次力推军衔制,为何不爱穿元帅服?坦言:这是战争的结果,文章图片10,第11张

彭总第三次提出实行军衔制的建议,不光是为了作战相关,其实还包括了谈判,因为就在他给军委发出建议电的三个月之前,也就是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已经在开城正式开始,战场上呈现“谈谈打打”的状态。

在谈判开始之前,双方联络官商定了谈判日期和代表团名单,所谓的“联合国军”派出的首席代表,是美国海军中将乔埃,人民军的首席代表是南日大将。而志愿军的首席代表,则是四野名将、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邓华。

乔埃海军中将当时的职务,是美国远东海军司令,按照美军的衔级标识,是挂三颗星的,邓华副司令员后来授的上将衔,也是挂三颗星的。理论上说,邓华跟乔埃的职级其实不相上下,可问题是,我军当时还没有授衔。

彭德怀三次力推军衔制,为何不爱穿元帅服?坦言:这是战争的结果,文章图片11,第12张

(邓华)

因此在初次交锋时,邓华肩膀上仍然是“空空荡荡”的,介绍身份只能笼统地称为“邓华将军”,谈判嘛,要讲究平起平坐嘛,所以在军事外交中,在军人气势上,我们当时多少还是有些吃亏的。

这也让参加“志司”的首长们意识到,军队的外交事务肯定会一天天多起来,没有军衔实在不便。而毛主席接到彭总的电报后,对建立军衔制度也重视起来,毕竟那是战将们在战场上的心得。

恰好1952年4月间,彭老总因病回国治疗和休养,中央特地决定他留下来主持军委的日常工作,以邓华暂代志愿军司令员,因此要注意,彭总在这个时间起,基本离开了抗美援朝的前线。

而彭总当时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会同罗荣桓同志一道,共同指导总干部部推进军衔制度的落实,至此,我军的军衔评定和授予工作进入了快车道。

彭德怀三次力推军衔制,为何不爱穿元帅服?坦言:这是战争的结果,文章图片12,第13张

四、不爱穿元帅服的元帅

至1952年底,人民军队的“干部评级”工作基本完成,当时确定的军队级别是:全军从军委主席级到战士级,共设置了十一等二十四级,军队级别的评定则为大授衔做好了准备工作。

1952年11月12日,毛主席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自1954年1月实行四大制度:征兵制度、薪金制度、颁发勋章奖章制度以及军衔制度。

次日彭总在军委例会上传达了这一决定,与会的同志们都感到非常兴奋:人民军队已经是国家常备军了,正在全面走向正规化,若非抗美援朝战争的意外爆发,早就应该推行军衔制度了。

其后的时间,经过了对军衔体系的反复推敲,以及其他方面的准备工作,1955年9月27日下午2点,激动人心的人民军队大授衔正式开始了!

彭德怀三次力推军衔制,为何不爱穿元帅服?坦言:这是战争的结果,文章图片13,第14张

首先进行了将官的授衔,“十大大将”除徐海东因病在大连休养外,其他九人全部到场,接受了军衔授予,至下午5时,开始举行“授予元帅军衔及有功人员勋章典礼”

当时林、刘两位首长因身体原因在青岛休养,未及到场,而叶剑英正在南方主持反登陆军事演习,也实在无法脱身,因此由毛主席亲自现场授予元帅军衔的,实际共有七位:

朱德、彭德怀、贺龙、徐向前、陈毅、聂荣臻和罗荣桓,其他三位的元帅照片,其实都是后来补照的,这算是授衔轶事吧。戎马一生的彭老总获授元帅军衔,且排名第二位,当然是实至名归。

历史也不会忘记,彭德怀元帅对我军军衔制度的设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自1939年算起,他整整做出了长达十六年的不懈努力。

彭德怀三次力推军衔制,为何不爱穿元帅服?坦言:这是战争的结果,文章图片14,第15张

然而在军衔评定开始之前,彭老总在同身边的干部战士闲聊时,却多次讲过:“我这个人并不需要这个牌牌,我也够不上什么元帅,如果要评的话,也很难说评个什么将是合适的”。

老帅们的高风亮节,可见一斑,即便是1955年大授衔以后,已经被授予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彭德怀,对元帅军衔和元帅服仍然不太“感冒”,这恐怕出很多人的意料,力主设立军衔制,不代表彭总就喜欢军衔。

具体表现是,在一般情况下他的元帅服是能不穿就尽量不穿,除非是一些重要的典礼和外事场合,才不得不穿起来,每遇此类情况,还不是那么开心,充分显示了一位老革命家的朴素本色。

有一次,在接见东欧国家军事代表团的谈话中,彭老总特别提到了军衔问题:“我不喜欢人家叫我元帅,这是战争的结果,是学人家的,我不喜欢肩上这两块牌牌,将来会没有的”!

彭德怀三次力推军衔制,为何不爱穿元帅服?坦言:这是战争的结果,文章图片15,第16张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彭德怀三次力推军衔制,为何不爱穿元帅服?坦言:这是战争的结果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