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玉 || 从河到海,第1张

他山玉 || 从河到海,第2张

从河到海

作者:风流
慕雪打来电话,说烟台下雪了,下得还很大。其实,慕雪来到多雪的烟台,并非为了看雪。下午不干活了,工友们每人50元凑份子喝酒。慕雪的兴趣不在喝酒,于是一个人去网吧,出门就看到了雪。明天就是惊蛰了,眼前这初春的白花儿是为慕雪而开吗?慕雪没再言雪,他说他等着看我的《从河到海》。《从河到海》源于慕雪的《看海》。
那天没活儿,他一个人去看海,第一次看海。在公交车上他就来电话,说看到海了。他告诉了我,也告诉了别的朋友。告诉了几个朋友?我不知道,但我猜得到他当时的心情。晚上9点多他又来电话时,我正在看电视。近日劳累,放松放松。什么电视?哦——我这才去看右下角的小字,是《香草美人》。哈哈。哈哈。主人公刘威葳演过《雪花那个飘》中的女诗人,吸引了我。今夜剧中主人公凌烟是栖身上海孤岛的著名女作家,不愿意做汉奸,又兼剧情涉及一点张爱玲,我们就又谈了一点张爱玲与胡兰成及汉奸文人等话题。十几分钟了,别说了。他说不要紧,他去烟台后办了一张当地的卡,每月680分钟的话费,当月打不完就作废,现在还有100多分钟呢。今天是229日。我想幸好闰年,要不昨天就到期了。不怕花钱话就长了,但旋即又回到看海上来。他让我打开电脑,看他看海回来写在博客上的《看海》。我说2分钟以后你再打过来,手机没电了,我换上电池。2分钟过了,他没打;5分钟也早过了,他还没打。他等我看完《看海》呢。
《看海》生活气息浓郁,真景真情,语言仍是那自然而清新、散淡而出新的风格,看似随意,但别有洞天,细品,字里行间又难掩独在异乡的孤独与半生艰辛的沧桑。一不留意,这些就会被他初见大海的激情和摇曳生辉的文字所淹没。或许他没有看见海的波涛,可他笔下也没有出现蓝天、白云。他的灵与巧,在于不蹈前人,不受羁绊,取眼中之景,纵心海波澜,及人所未及,言人所未言,乃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他这样写博客上认识的自小生长在青岛海滨的女子海风百合:“笔下文字鸥鸣一若潮汐。”生动、形象,又凝练、传神。他更多的句子写实也写虚,或语含双关,或寓意深远,或诙谐幽默,或暗含苦涩,如:“车分上下两层,我自然拣了高层坐。”再如:“隔了窗我轻轻投眸,对着笑。隔了一层窗我掩住我的心跳,海呵,我的笑也是偷偷的一抹。”又如:“我走下去,一直走到最海边,让海水打湿我的鞋子,让我的手能触到海水。”还有:“都说海水是咸的,我要尝尝,怎么咸……那口海水下去,可是真真的咸啊。”看似不经意的句子,你若不经意地去读,可就亏了他了。挂着听他电话,简单留了两句评论,手机还是没响。刚想撤摊儿去看电视里的女作家,手机响了。又聊,才知沙滩上不仅有热情的拾海老人,拍照的婚纱丽人,还有“精明”的卖糕商人。只要问价,不买不行,少要多给,多给不白给,够不够秤还不知道。够不够秤,慕或许没有意识到,我也没有说出来。我建议他把这些也写进去。生活本来五味俱全,黑白对照,才两不相负。于是,《看海》就又多了几段红与黑的故事与抒情。

他山玉 || 从河到海,第3张

海纳百川,家乡的大汶河也跟来了吗?但弱水三千,哪是自己的一瓢?慕雪生于泰山之阳大汶河北岸的一个村庄,长年长在水上,梦也长在水上。不说水上的船,水中的鱼,水边的苇,苇里的水鸟,岸边的野花和绿杨,光芒四射的太阳落在水上,还有水影的远山、白云、星星和月亮,连水底的沙都铺满他的梦床。挖沙,他挖了一船又一船,满满的,堆积如山,数不清。挖沙船上,船桨摇动如平仄对仗;沙堆顶上,铁锨挥舞似韵脚铿锵。写诗,一年又一年,他写了一首又一首,美美的,柔情似水,唱不绝。慕雪是个水性男人呢。水性男人日里呼夜里盼“水做的骨肉”,“水做的骨肉”就呼之欲出,渐渐从慕雪的文字中浮出水面——伊,蓝,妩,眉,灵儿,倚心,梅子,宝贝,风中百合,蓝狐灵妹,亲,你,足足十二钗,被慕雪呼得仙袂飘飘,踏浪踏歌也踏雪,踏雪寻梅。慕雪那时还叫梅边,亦自号梅边吹笛。他还有很多名字,秋音、乡下秋音、宵宵鸟儿、墟里烟、清笛慕雪,等等,都很动听。这些年,他如变色龙,不停地在网上更换名字,直变得眼花缭乱,让朋友们找不到北,他却躲在一隅暗笑。每个名字自然都有来历,都富诗意,但朋友们已习惯于称他梅边。梅边的文字只属于梅边,一读就能读出来。所以,尽管他变来变去,还是没能逃脱朋友们的“法眼”。他的同学和村里人则习惯于呼他的真名肖斌,肖斌其实是他的简称,户口本上写的是肖明斌。前年,一位热心的朋友帮他在《诗潮》上发了首诗,稿费自然也是寄给那位朋友收转的,谁知邮局非要作者的身份证,有代收者的单位证明也不行。一番周折,身份证拿来时,取款日期却过了。稿费并不多,30元,慕雪无所谓,但朋友想起来就窝火。不久《诗潮》重寄了一次。赶紧把身份证拿来,名字却对不上了。朋友帮他寄稿时用的是他的简称——当时不知道他还有“全称”。邮局的同志原则性极强,开证明也不管事。又是一番揉搓。后来,《诗潮》又第三次寄了来。今人对“多”与“少”的取舍别有新解,像这样“偏执”的编辑,真可谓“傻”得可爱。这次,朋友托了熟人,终于敲开了邮局的“钢门”!
十二钗来自女儿国、大观园,长在汶水之湄,暮雪的十里坡。好色的男友多来这里猎艳看戏,但接踵而至的粉丝却多为怀才的粉黛。不信,去看他的博客。不过,这变色龙的博名也常变,如今是新浪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知你能否找到。十里坡遥远的前世印在春秋,乃两千多年前的下讙城,齐侯送文姜出嫁鲁国所到的地方。后来,文姜因与兄长齐襄公私通事泄,导致丈夫鲁桓公被杀,自己独居齐鲁边界汶水北岸的文姜台,望得见国,回不得家。多情的文姜自然是个大美女,但她另有一番巾帼不让须眉的治国才干,照黄鲁国汗青,书写着另一种风流。汶水长流没有流尽古老的故事。但十里坡的风流,与文姜的两面风流都不相同。常来踏访十里坡的风流,又迥异于常人望文生义的风流。朋友异地相聚,慕雪多心不在焉,如有外人则拘谨木讷,但一谈诗文却又慷慨激昂,必纵横驰骋,几欲拍案,痛快淋漓。只有在十里坡,慕雪才最自然,最潇洒,最能见他的真性情。他给朋友们摇船看,他给朋友们挖沙看,他给朋友们摸蚌看,他甚至给朋友们裸泳看。一河汶水就是他待客的永恒美酒,醉眼,醉口,醉心,醉朋友也醉他自己。十里坡是慕雪的自留地儿,种什么都由他;十里坡是慕雪的理想国,他是这里不羁的王者;十里坡是慕雪的怡红院,所有的红粉都围他转。偶然闯进或慕名而来的那些才女们,都被他过了眼,梳了妆,又编了十二钗。这宝玉自然也少不得任性胡闹,常常惹是生非,惹得人家欲哭欲笑或哭笑不得,在博客内外掀起一次次“轩然大波”。有的就骂他可恶,但可恶又可爱,十二钗编队反而越来越长,纷纷在博客纸条里给他频频暗送“秋天的菠菜”。十里坡的男客们也成了慕雪版《红楼们》中的演员,风流就做了北静王,也曾一度被他忽悠得飘飘然也。但“水做的骨肉”们都如曹植的洛神,也仅仅是个水影。慕雪这个情种,还是天天对着水的影子连呼带喊,昼接着夜,日连着月,如黛玉的眼泪——“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一年到头,除夕夜来犹自不止,有诗为证,此不赘述。慕雪的文字因水而生,慕雪的生命因水而活。
水性男人是个标准的农民。挖沙之外,躬耕南亩,种粮种棉,植桑养蚕,搬砖装窑,都是力气活儿。一辆农用三轮,自用之余,农忙时也搞点有偿服务,多少混两个。他爱南亩爱得深沉,眼泪有无不得见,他站在地头人多高的玉米棵前非让我给他拍照,洞庭水妖一见惊呼:“哇,这厮原来是只老鸟!”岁月的划痕划破冰心可鉴。汶边多树,树下多蝉,俗称“知了龟”,富营养,被誉为“唐僧肉”。慕雪本来就不是和尚,不禁欲,也不忌荤,躁动的夏夜便一心想着轻轻走来寻蝉。慕雪寻蝉寻上了瘾,寻到了窍门:夜里9点左右,第一轮爬树的蝉军渐渐偃旗息鼓,子夜以后第二轮又陆续上市。到大汶河看月的那夜,在杨树林里摸蝉时,我验证了这一点。慕雪寻了蝉卖钱,也送人待客。我去的时候,油炸了一大碗,总嫌我吃的少。初到十里坡问路,村人皆诧异,从未闻;言肖斌,纷纷指引。风流慨叹:“十里坡上本无坡,多情还寄大汶河。”慕雪笔下的乌桕树,黛眉鸟,悠悠飘荡在清脆的笛音中,在梅边眉摇动的桃花扇里若隐若现,含着大汶河的柔波,见证着十里坡的前世、今生和来世。只是南亩易废,蚕不值钱了,刨了桑,种玉米种麦子。砖瓦窑回不去了。沙场的老板太贪心,爱计较。虽然慕雪因此有了挖沙看雨、看雪的机会,但一颗诗心老是挨淋挨冻,总有受不了的时候。

他山玉 || 从河到海,第4张

屈指算来,风流随朋友们走进十里坡快两年半了。十里坡作为慕雪的桃花源,也渐渐成为风流的一处心灵港湾。与慕雪初识月余,我就感叹“不能不跟你的笛音走”。从此,慕雪和大汶河就成了我文字中避不开的话题,慢慢浸入我的骨髓,每一次“汶水之约”,都跳跃在我那些不成样子的散文和诗歌中。慕雪曾追问我:“我过着和太多人一样的生活,就是你身边还有圣军、德席,为什么只感叹于我呢?”我说你的诗人气质浓郁,易受伤害。慕雪感激:“你触角灵敏、悲悯而易发事微,我高兴我和我的大汶河溶入你的文字和友谊。”慕雪早年干过合同制民警,近年曾到邯郸等地打工,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刚在小镇上开“梅边书屋”,后来委身于一家民营企业,不久又到一处苗圃侍弄花木,都是朋友在帮他,但也总有人难为他。我想,冷热皆因其诗人气质。他的十里坡虽然一尘不染,独生涧边幽草,竹子青青,风扬柳依依,但是也难免风刀霜剑斩萍踪。然而,慕雪却说:“我的心里活动曲折,易看见人生里的悲剧,但亦看见人生里的美丽。”飞鸿踏雪在答复网友评论时说过:“生活有幸福也有苦难,作为文字,只看你选择什么!清笛慕雪为生活所迫去烟台打工,在别人眼里,也许是痛苦,但他却在打工之余在网吧里写出了那么美丽的发自内心的文字,他是一个纯粹的农民工,并且还肩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如果他一味写苦的话,那他的笔下就没有了海水的美丽,可能只剩下了海水的苦涩,他是真正品尝了海水的苦涩之后,还能歌颂大海壮美的人!”
泰山西斜,汶水倒流,但流不尽那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边,又流来诗经里的关雎,汨罗江的龙舟,沙丘城下的李白,流过泰山之阳,流向八百里梁山水泊遗留下的东平湖,流入黄河,最终面朝大海,流入大海,激吻烟台。烟台有湾,静时熟睡如婴儿,所以烟台抱海也温馨。只是大汶河畔的十里坡,也能搬到烟台的大海滩上去吗?

2012年3月4日草于“一鹤轩”,11日改定





他山玉 || 从河到海,第5张

 作者简介:

风流,原名冯昌红,后改为冯伟,男,汉族,山东肥城人,肥城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室主任科员。文史学者、业余作家。1967年4月生于泰山西南、汶水之阳东军寨村。1988年7月毕业于泰安师专中文系并参加工作,1995年7月函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由乡镇中学语文教师转任乡(镇)党委宣传干事、党委秘书、党政办公室主任,后调市优化办(纠风办),再调市政协。曾任肥城市左丘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系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安市政协文史委特邀研究员,泰安市重点社科课题负责人,肥城地方志特约研究员。个人业绩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肥城年鉴(2018)》《边院文化》和新编《边院镇志》以及肥城市情网等,在新浪网建有个人博客(风流的博客)。斋名泰山西麓一鹤轩。  

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兼及诗词,作品散见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散文百家》《青年文学》《泰安日报》《泰山学院报》等,入多部文选。出版散文集《清且涟猗》《甲午书简》。2017年1月,《甲午书简》荣获泰安市人民政府最高文艺奖“第三届泰安市文学艺术奖”三等奖。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左丘明文化和肥城历史文化。主编、合编(副主编)、参编和策划文学、历史、文化、教育、党建、史志等各类图书20多部(正式出版11部,将出2部);创办左丘明研究唯一专门杂志《左丘明文化》(省内部刊号),主编(执行)8期;在省级和泰安市级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消息与通讯百余篇。多次荣获省市以上文学奖、新闻奖、社科奖。2016年4月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他山玉 || 从河到海,第6张

公 告

本平台简介有推发好诗文一旨。推发自己的作品外,兼推发他人好诗好文,为此列出“他山之玉”一档。即他人好诗好文,皆在本平台推发之列。我个人简介里说过,本人喜欢阅读;阅读是一种赏鉴,一种欣赏,本人有做阅读笔记的习惯。诗之古体,我不懂格律,但于艺术诗意的赏鉴上,还是略通的。因此凡是本平台推发的好诗好文,平台都竭尽拙力做出点评,甚至写出赏析文章,如果作者愿意提供个人信息,并对作者写出作者小传,向读者展示,暨建档保存。

凡推发文章,如果有打赏,打赏完全归原作者。本平台旨在建立个人爱好,于创作中互相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打赏和金钱无关,是对作品的一种承认,对作者的一种鼓励;打赏的心甘情愿,接受的受之无愧。读到了好文章,应该对作者说一声谢谢;而不是作者对读者说一声谢谢。本平台本想不开通打赏功能,免得作者读者熟人之间尴尬,但鉴于以上原因还是开通了――打赏至少代表一种正义。

“公告”特设一个专栏,以与读者作交流互动沟通用。作者小传、文章赏析等,亦发这个专栏。

本平台专栏,“公元前”是指公众号开通以前的梅边作品;“元年后”,是公众号开通即日后的梅边原创首发作品。元年,即开通公众号纪元年。其中诗歌元年前后又分“昨日云”和“今朝霞”栏。

他山玉 || 从河到海,第6张

他山玉 || 从河到海,第8张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他山玉 || 从河到海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