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区域历史】秦汉时期的城市(七)

【石家庄区域历史】秦汉时期的城市(七),第1张

【编者按】为了深入挖掘石家庄城市发展史,经石家庄市政协组织编写、石家庄社会科学院编辑统筹,《石家庄城市史》一书正式出版发行。本书旨在追根溯源,按照时代和年代顺序,运用多年来地方史研究所积累的历史资料,记载从古代城市、近现代城市到当代城市的变迁过程,梳理清晰的脉络,分析发展的轨迹,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探索城市发展规律,起到“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城市积累文化财富,为未来提供历史镜鉴。石家庄社会科学平台陆续选登《石家庄城市史》的部分章节,欢迎点击阅读。

第四节 西汉的政区与城市

六、汉武帝行政改革
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一方面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另一方面,将全国划分为司隶校尉部和13州部。每州部置刺史1人,每年八月,“周省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作为朝廷派出的省察官员,无固定治所。因此,汉武帝设置的州只是行政监察区,还不是一级真正的政区。
西汉后期,刺史的权利有所扩大,可以任免地方官吏,决断刑狱。到汉成帝时,曾一度改州刺史为州牧,后复为刺史,终于成为最高的一级地方长官。当时,每一州部一般管辖数个或十多个郡国。
西汉时期,河北中部属于冀州刺史部。《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有83郡,25个诸侯王国。
今石家庄市辖域,在西汉时期,大部分县市属恒(常)山郡(国)。
北部的新市(今正定新城铺)、毋极(今无极县城西南新城村)及东部的深泽等县属中山国(治所卢奴,今定州);东南部的下曲阳县(今晋州镇鼓城)、敬武侯国(今赵县城东)、临平县(今晋州镇东南)、梟阝县 (今辛集市东北)属钜鹿郡。
汉代的城,都与“市”整合。商贸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市”的普遍设置。凡是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必须在城垣中指定的场所内进行,就是“市”,设置市令或市长管理“市”,一般城市的市周边有围墙,出入有市门,中间有一个广场,四周为列肆,较规范的商业贸易场所。“市”内经营的商贾都要编定专门户口,称之为“市籍”,必须缴纳一定的营业税,称为“市租”。《汉书·食货志》记载:“市”的交易有时间限制。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汉武帝时期,常山王刘舜的诸侯都城元氏(今元氏县故城村),也设置专门交易的“市”。据《汉书》《史记》的记载:嗣子刘勃,“饮酒、博戏、击筑、与女子载驰,环城过市,入牢视囚”。说明当时常山王都城元氏(今河北元氏故城)设有市。
七、真定国的兴废
在处置完刘勃之后几个月的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诏封刘舜的三子刘平三万户,为真定王。析常山郡之真定(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绵蔓(今鹿泉区北故城)、藁城(今石家庄市循环工业区丘头村)、肥垒(今藁城区城子村)四县立真定国。
次年秋,按推恩令,汉武帝诏封刘舜四子刘商为泗水王。
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分化藩王势力;通过阿党法让诸侯的官吏彼此监督,最后将藩王的财权和人事权归于中央。
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由,夺爵、削地者106人,占当时列侯半数。而夺爵削地的列侯,多是高帝、文帝诏封的老诸侯王后裔,与汉武帝血缘关系日益疏远,借机削夺和遏制老诸侯势力,又是汉武帝削藩的进一步胜利。至此,王、侯二等封爵制度虽然存在,但所封王、侯只能“衣食租税”,不得管理封国政事,封土而不治民。通过这些措施,结束了诸侯王割据局面,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得到了保障。
从此,在石家庄市这一区域,并列着常山郡和真定国两个一级政区,并由此形成了两个中心城市——常山郡的元氏城和真定国的真定城(今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一带)。
第一代真定王刘平在位25年,死后谥号顷王,王位传位其子刘偃。
征和四年(前89年),刘偃嗣位,在位18年,死后谥号烈王,王位传其子刘申(一作刘由)。
刘申于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嗣位,在位23年,死后谥孝王。
汉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刘申子刘雍嗣位,在位16年薨,谥号安王。
汉成帝阳朔三年(前22年),刘雍之子刘普嗣位,在位15年,谥号共王。
汉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刘普死,其子刘扬嗣位。到公元9年,刘扬在位16年,值王莽代汉建立新朝,废除西汉的王国、侯国,常山郡辖区内的乐阳、桑中等侯国被废,其城邑也随之废毁。真定王刘扬被废为真定公。但刘扬在当地拥有部众10万。汉更始帝时期,刘扬复真定王号,与刘秀联姻,刘扬甥女槀城郭昌女郭圣通嫁刘秀,刘扬支持刘秀抗击王郎。他是第一代真定王刘平的七世孙。
汉真定国都城,位于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及其以东、以南。西起西古城村东,东至南高营村,北至滹沱河河滩,南至桃园村北。南北长近5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面积近15平方公里。是石家庄市境内现存古城遗址中面积较大的一处,仅次于中山灵寿都城遗址,1988年以前城垣轮廓清晰可见。后来,随着市区的拓扩和村镇企业的崛起,城垣遗址大都被夷为平地,仅存少量残墙。但当地仍有“城角寺”“城道沟”“城坡口”“西城坡”“城疙瘩”等地名。

 

【石家庄区域历史】秦汉时期的城市(七),第2张

在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古城真定故城遗址出土的汉代半两钱范

这座城,原是战国时期中山国城邑东垣,秦置东垣县,并置恒山郡于此,秦末封张耳为恒山王,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刘邦亲率大军平定叛乱,遂改名为真定,取“真正安定”之意。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于此置真定国,辖真定、肥累、绵蔓、藁城4县。东汉初废真定国,改属常山郡(治所在今元氏故城)。三国魏时将常山郡治从元氏迁于真定。经两晋时期扩建,成为河北中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垣规模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方圆数百里内的名城。东晋末、北魏初的公元398年,魏道武帝将常山郡迁治于安乐垒(今正定)。
1963年在城址内挖排水沟时出土成批半两钱范、泥碗、陶马等铸钱和制陶遗址。在城址附近,陆续发现战国货币窑藏、汉代五铢钱范及铸币作坊遗址;在东古城村东的一处高地(村民称为“疙瘩”)出土了汉代大型建筑的瓦当、回纹方砖、筒瓦、板瓦等构件,其中大型的回纹方砖,边长58厘米,无疑是真定王贵族宫署的建筑构件,纹饰精美,工艺精湛。另在南高营、北高营村民家中收藏有城址中出土的陶器、古钱币。其中有大型红砂陶缸(大型盛酒器)及陶鬲、陶豆等成为村民盛粮食的器皿。由于缺少必要保护,不少珍贵文物被作为废金属卖给废品收购站,有的文物流散外地。现存于石家庄市博物馆的6组半两钱范就是石家庄市文保所王海航先生从北京文物商店转购入藏。遗址的规模和出土文物说明,这座城垣在汉代不仅有真定王宫署建筑,而且还有铸造货币、烧制陶器、打造铁器的手工业作坊。
【石家庄区域历史】秦汉时期的城市(七),第3张【石家庄区域历史】秦汉时期的城市(七),第4张

 石家庄市长安区汉代真定故城遗址出土的大型宫署建筑构件(方砖、板瓦及瓦当)

1968年在石家庄市长安体育场(今裕彤体育场)创建跳伞塔时,发掘一座规模宏大的真定王贵族大型墓葬,墓室全部用青砖砌筑,平面呈倒“凹”字形,三面砖砌墓室,两侧墓室与主墓室结构相同,为三楹房舍状,中间墓室置棺椁,两侧墓室为陪葬物。发掘过程中,正值“文革”,考古工作者受到批斗。许多石家庄市民围观,而发掘出的大量文物被作为“四旧”不知去向。且如此重要的真定王贵族墓葬,在石家庄市考古资料中居然没有记载。这让当时许多目击者难以置信。
另在丰收路北的云盘山、郊区柳辛庄、陈章、尖岭、塔冢先后发现多处汉代贵族墓葬。由于时代局限,大部分没有发表考古发掘报告。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石家庄区域历史】秦汉时期的城市(七)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