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别再安慰我,除非你能感同身受”

“求求别再安慰我,除非你能感同身受”,第1张

心理咨询师刘金 | 作者
正义 | 编辑

共情,是人拥有的最温暖且善良的品质之一。


心理学大师西蒙曾经提过一个概念:共情能令我们理解他人,也能令每个人更加靠近,看见彼此,也接纳彼此。


在生活中,善于共情的人情感细腻,总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在人际关系中,也往往能相处得比普通人更加融洽。
但有时候,我们自以为的感同身受,真的是在和别人共情吗?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个问号。


回望过去,从学生时期起,我毅然选择了和来访者共情的心理工作方式。而在长达八年的咨询师从业生涯中,我也曾一度以为,自己能深刻理解他们的内心所需。


直到一次咨询中,我被来访者愤怒地控诉“每次听你这样说我都感觉很不舒服!”


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关于“共情”的修行,还只是开始。


要怎样才能更好理解他人的内心,发现他们自己都没有觉察到的深层需求,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帮助?


今天,我想借着一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故事来聊聊,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共情。


这注定是一个不断拷问自我,不断换位思考的故事。

更是一个小白披荆斩棘不断前行,一步步成长为真正的咨询师的故事。


01

咨询演练的糟糕体验

让我决定追寻内心


故事还得从12年前说起,当时在一堂心理咨询技术的讲解课程中,听老师在讲台上谈到了“共情”。


于是,我举手问了一个问题:在做咨询时,咨询师可以哭吗?


但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如果在咨询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来访者身上,以理解和挖掘TA的深层需求为目标,你可能就没有刚才的问题了。”


这句话对于学生时期尚且稚嫩的我来说,并不那么容易理解。


幸运的是,在后来的一次咨访角色演练中,我对共情得到了更切身的体会。


当时,老师将我们两两分成一组,交替扮演咨询师和来访者,通过讲述一件困扰自己的小事,来彼此分享咨询中的真实感受。


我和一位平时没什么交流的男同学分在了一组,印象深刻的是我作为来访者,他作为咨询师的演练过程。


“......我看着对面哭泣的妈妈,很想去拥抱她,可是她却把我推开,这让我感觉她好像并不需要我,我怎么也无法走近她......”


可能是因为记忆过于清晰,也可能是讲述过于投入,说着说着,我忍不住哭了起来。


说了一会儿,察觉到气氛过于安静的我,停下来一边擦眼泪,一边看向他。


只见他一言不发地注视着我,没有任何表情,也没说一句话。从他的眼神里我既没读到理解,也没读到好奇。


有那么一瞬间,我甚至怀疑他是否真的有在听我说话。


停顿了大概3秒,见他仍然没有任何表达,我内心突然感到一阵无趣,眼泪也戛然而止。


这种宛若独角戏的感觉实在太糟糕。


我的内心止不住吐槽:这也太精分(精神分析学派的简称)了吧?就不能给点回应吗?


为什么吐槽精神分析呢?因为这个学派主张克制,咨询师要静待来访者的移情,也就是来访者将生活中的问题模式在咨询室里重现。


然而,等待的过程可能是漫长的,这就需要咨询师有很强的自我控制。


尽管我们这波学员都是从精神分析开始学起,但在体验了精神分析式的咨询演练之后,我打心里觉得精神分析流派并不适合自己。


整个过程好像自己在对着一个没有情感的石头自说自话,似乎我内心的翻江倒海,一路走来的跌跌撞撞,都与对方无关。


现在回想起来,那次咨访演练如同镜子般把我的一切都反射回来,内心让我告诉自己,我希望被看到、被接纳,渴望和别人产生联结;比起理性的克制,我更希望能够深刻理解并且深度共情来访者。

于是,我毅然选择了追随人本主义的步伐。


02
一次咨询意外

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共情

关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好的咨询关系有三个要素:共情、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


但是,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只待在象牙塔里,总归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


简简单单的三个词语,在咨询工作中运用起来并不容易。


八年的咨询师生涯中,我遇到过赞誉,也碰到过挫折。至今令我无法忘怀的,是第一次被来访者指责的经历。


记得那是2016年3月,L因为失恋找到我。


准确来讲,这次失恋对L来说是一个未完成事件,因为对方选择了逃避,以沉默和无作为单方面宣布恋情终结。这段不明确的失恋,给L带来了频繁的、有压力的侵入性思维。


所以L的诉求是:改善负面情绪,回归正常生活。


一开始,和L的咨询进展很顺利。


几次咨询下来,随着L对这段恋情的逐渐放下,我们协商决定将咨询目标调整为克服自卑,提升自尊自信。


然而,就在我认为L越来越信任我,咨询关系渐入佳境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在一次咨询中,L一如既往地诉说着对自己的失望。


“我都已经30岁了,却混成现在这个样子。对象走了,工作没前途,挣钱又不多,就连那些俗不可耐的人看上去都比我幸福。”


“我不想像那些人一样随波逐流,可是号称追求自我了这么久,又怎么样呢?在大众眼里我不还是个失败者。”


一词一句,毫不遮掩内心中愈发旺盛的自我否定与焦虑。


察觉到L对自己的不认可之后,我决定试图引导L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这样的说法让我感到你对自己不够公平,你忽略了自己为追求自我成长、提升幸福感所付出的努力。发现问题及时通过看书、听课、咨询来帮助自己调整,光这一点你就比那些只会抱怨的人强太多了……”


但话还没说完,就被粗暴地打断了。


只见L一反常态,突然愤怒地咆哮道:

“拜托你能不能不要这么安慰我!”

“不要再和那些差的人比了,每次听你这样说我都感觉很不舒服!别再说这种话了!”


那一刻,我愣住了。咨询这么久,这是L第一次对我表现出攻击性。从语气中我甚至能感觉到,L对我的不满早已压抑许久。


所有的内心积怨,都在此刻如同火山喷发般宣泄而出。


都说一旦指责的矛头朝向了自己,人的第一反应都会是反驳或者逃避,我也不例外。


面对指责,我第一时间没有安慰L,甚至还觉得有点委屈,因为我是真的认为“遇到问题首先自我改变”可以称为自我优势。

但是,专业素养让我克制住想要反驳的念头,努力抽离出来,开始换位思考地去共情L。

很快我意识到,L愤怒的原因很简单。

L的两句话其实都在反复表述一个信息——我不够好(我是失败者);而我口中说的“只会抱怨的人”,其实和L所说的“俗不可耐的人”相差无几。

这就导致,我越是说L比这样的人强大,就越没有说服力,越是在狠狠地打击L的自尊。

但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L袒露出的真诚,毕竟真诚的表达能够帮助我更好的理解L,也只有我更好的理解了L,才能做出更恰当的回应,咨询才能真正起效

想通这点后,我开始试着共情L,

“难为你忍这么久,早就很火大了吧?今天能听到你的心声真太好了,因为这对咨询来说很重要。

如果再有不舒服的感觉可以直接告诉我,不管我们意见是不是一致,我都希望可以在咨询中讨论,这样才会真正对你有帮助。”

听到这里,L的情绪也稍稍平复了一些,露出一丝愧疚,“刚才有点激动了,我只是希望能从你这里得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安慰剂真的没有用。”

“好啊,等一下我们谈谈你想得到什么不一样的东西。不过现在,我想把刚才没说完的话说完好吗?”

L点了点头。

我接着说:“刚才你说追求自我,不想随波逐流,但是又认为自己在大众眼里是个失败者,让人感觉这个自我好像还需要被大众欣赏才行。如果发现这个自我和大众的审美有冲突,你会怎么做?”

听到这个问题,L皱了皱眉头,既迷惑又惊讶,“没想过这个问题……现在回答不了,不过我要记下来回去好好想想。”

......

后来,在经历了这次“冲突”之后,L慢慢发生了改变。

与之前相比,L更加信任咨询关系了,不再压抑自己,愿意把对我、对咨询的看法都拿出来讨论,我也感到咨询关系变得更加真诚、更加开放。

当L在咨询关系中不再委屈求全,不再惧怕表达不同意见,这种新的经验,最终也会慢慢迁移到生活中,让L学会坦然地做自己。

“求求别再安慰我,除非你能感同身受”,第2张
怎样正确理解真正的共情?

心理学大师乔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一书中写过:


为了理解他人及他人的世界,我们必须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通过共情带来的以他人为中心的视角,我们的问题变得不再那么难以理解,我们的世界也得以扩展,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那么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做咨询的时候,咨询师可以哭吗?”


如今,随着遇到的人和事越多,我也逐渐明白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其实,咨询师在咨询中是否可以流泪,这并不是真正的问题。共情也不是必须借由流泪来体现,哪怕是在心理咨询里,也不可能常常出现感同身受的情况。


发现连来访者自己都没有觉察到的深层需求,并且将这些反馈给来访者,让TA感觉到自己被深深理解了,才是其中最重要的地方。


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那次课堂咨询演练。


就像我前面说的,在被L指责时,我很委屈,因为我并不觉得自己在苍白的安慰L,是真的认为L有自我优势。


那么,回到咨询演练那天,坐在我对面,那名扮演咨询师的男同学是否也真的像我认为的那样,是一块没有情感的人形立牌吗?


也许不是。


或许他正在努力倾听我的问题,或许他在想要不要给哭了的我递上纸巾,又或许他想看我接下来会做什么……


总之我想表达的是,共情并不是在一个人陷入伤痛的时候,强迫自己像对方一样悲痛欲绝。而是站在理解的基础上,思考对方真正想要什么,渴望什么。


在不断追逐理解共情的这段过程中,每个人都能更好地觉察到自己内在,并将这些改变慢慢地迁移到生活中,成为新的更好的自己。


所以,请大胆地尝试学习共情,这绝不会有任何坏处。


当然这并不是说,共情一定要在咨询里才能学会。但我认为,依靠咨访关系去培养共情能力是个更稳定安全,也更高效的方式。


而到那时你也会发现,共情总能让我们最大限度地感知别人的感受,体验别人的世界。


即使是一瞬间的触动,也足以将人与人紧紧相连。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共情的力量。


注:本文故事已获来访者授权,并均已加工处理,模糊了隐私信息。

DABAN RP主题是一个优秀的主题,极致后台体验,无插件,集成会员系统
白度搜_经验知识百科全书 » “求求别再安慰我,除非你能感同身受”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